APP下载

2023 年度好书评

2024-03-20本刊编辑部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书评寄语隐喻

张亮: 性格、 友谊与死亡: 瓦尔特·本雅明和他的朋友们, 第7 期

作者寄语: 作为一名思想史研究者, 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给更多非专业读者“讲故事” 的能力。 感谢《中国图书评论》 提供的长期平台, 让我能够不时登台“表演”, 找到更多“听众”。

张凌岚: 喧哗的曙光: 《1913: 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 与“短二十世纪” 的前奏, 第9 期

作者寄语: 感谢《中国图书评论》 在当下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和人文关怀, 也感谢《中国图书评论》 对学术新生力量的大力肯定。愿新的一年里, 我们仍有勇气去“读书”, 去“评论”, 去“探索”。

赵希: 聆听20 世纪60 年代: 电路时代的声音回路, 第12 期

作者寄语: 很开心用《回路聆听》 的书评参与到“全球书评” 这个新栏目, 它们共享着相似的主题——聆听来自全世界的声音。 聆听远方的回声, 与无数的人们相连。

丛子钰: 早期创造社的宇宙观与科学隐喻, 第5 期

作者寄语: 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场科学化的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科学隐喻和前科学的隐喻在文艺和思想中不断争斗, 构成了今天复杂的历史。 感谢《中国图书评论》 的支持, 祝越办越好!

郭晓斌: 也谈鲁迅与《Noa Noa》 ——与袁洪权教授商榷, 第1 期

作者寄语: 我始终铭记巴金先生的那句教诲:“讲真话。” 这篇小文的写作, 即是一次这样的学术实践。 由衷感谢《中国图书评论》 给我继续“讲真话” 的勇气和力量。

高红明: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情感困境——兼评易洛思的情感资本主义理论, 第10 期

作者寄语: 读书和写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驯服, 是以一种彼此承认的方式, 使人像着家一般心无所绊。 感谢《中国图书评论》的信任和认同。

王鑫: 面向数据库的开放游戏——以“安价/安科” 为例, 第1 期

作者寄语: 这不是一篇严肃的文章, 而是一条在玩乐中求取生机的小径。 感谢这个宽容活泼的宝藏平台, 让我不严肃的“脑洞” 得见天日。 新年快乐, 祝《中国图书评论》 越办越好!

张旭: 哲学剧场上的德勒兹与福柯, 第4 期

作者寄语: 学术乃公共之事, 学问乃千秋之业, 订讹规过, 补正缺失, 非以訾毁前人, 实以嘉惠后学。 诚如杨联陞先生所言:“写书评可以长学问, 交朋友, 今日虽无科举, 新进亦颇愿有大力者推荐,为己而亦为人, 何乐而不为哉!” 愿《中国图书评论》 成为中国学术评论的重镇!

蓝江: 如何干掉贪婪的资本饕餮——解读南希·弗雷泽的《食人资本主义》, 第3 期

作者寄语: 好的书籍是人类心灵的寓所, 好的阅读是人类思想的港湾, 而好的评论则是人类精神扬帆起航的指南针。 图书评论, 与指南针一样, 虽然并不会告诉我们真理的彼岸是什么, 但可以让我们避开冰山和风浪, 尽可能找到一条适于人类的航路。

陶东风: 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与中国的“躺平” 现象, 第2 期

作者寄语: 有学识, 有胆识, 有见识; 有深度, 有宽度, 有温度; 有情怀, 有关怀, 有胸怀。

猜你喜欢

书评寄语隐喻
书评
寄语
特约主编寄语
新年寄语
书评
书评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寄语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