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所见枣滕地区周代邦国及相关问题

2024-03-19燕生东赵璐璐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礼器铭文墓葬

燕生东 赵璐璐 王 琦

(1.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04;2.枣庄市博物馆,山东 枣庄 277102)

枣滕地区位于山东省南部,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南接江苏省,紧邻安徽省和河南省。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缘和山前冲积平原,属淮河流域古泗河水系,从古至今都是南北交通要道。西邻鲁西南黄淮平原,由于海拔较高,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均没有波及到该地。枣滕地区西半部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非常适合农耕;西流的古漷水、南梁水、薛河、蟠龙河和南流的大沙河等流经低山丘陵,两岸土地平整,适合古人居住、繁衍生息。这里环境优越,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不仅是东夷集团居住的主要区域,也是商周王朝在东方地区重点经略的区域。自春秋中晚期之后,吴、越、齐、鲁、楚、三晋和宋国等势力还进入了该地区,成为诸国文化交汇、交融区。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表明,枣滕地区已发现周代10多个邦国,既有华夏邦国,也有东夷邦国,还有南方的祝融集团,是东方地区发现商周时期邦国数量最多、姓氏及族属最为复杂的区域。

一、姬姓邦国滕

姬周翦灭殷商,四处扩张,在其领地封建周王诸母弟、亲戚,以蕃屏周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周初东封大约经过了武王、成王、康王三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潜夫论·五德志》:“姬之别封众多,管、蔡、成(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如此看来,错叔绣因其为文王之子而受封于滕国,时间大约在成王时期。《世本》也说:“滕,姬姓,侯爵。错叔绣、文王子。”滕国始封君主为文王子错叔绣。《左传·隐公十一年》提及滕侯、薛侯朝见鲁国国君,争先后,滕侯说:“我,周之卜正也。”滕国始封君主错叔绣曾为周王朝负责卜筮的内服王官。

据历代文献记载和近年来考古调查、全面勘探所知,滕国故城位于今滕州市西南的姜屯镇南部,已确定有大、小两周夯土城圈,平面形状均呈不规则长方形,小城位于大城内的中南部。城内地势东、北部略高,其他较为平坦。两城南墙重叠。大城形制基本呈不规则圆角长方形,城内面积约160万平方米。城墙外侧四面皆有城壕,小城亦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内面积约为65万平方米。城内发现的重要遗迹有居住遗址、夯土基址、道路、池沼、墓地等。[1](P453~460)近年来,在东部试掘时发现西周晚期墓葬打破了城墙夯土,表明西周时期就建有城,从而证明滕国故城建于西周时期。据初步分析,作为郭城的大城的修筑时代估计为战国时期,小城修建年代为西周、春秋时期,二者在战国时期同时使用过。

在滕国故城北3公里的庄里西堌堆遗址,发现了滕国贵族墓地。1978年、1982年,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在堌堆南侧清理过西周贵族墓葬;1989年,在堌堆西侧清理了7座西周早期墓葬;1995年,在堌堆东南侧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清理了数十座周代墓葬;2002年,为配合基建工程,在堌堆以南100米进行过大规模发掘,发掘了数十座两周时期墓葬。这些墓葬时代从西周早期延续至战国中期。历年来所清理的墓葬内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部分青铜器上还有铭文,如滕公鬲、滕侯鼎、滕侯簋、滕侯编钟等彝器。看来,庄里西为两周时期滕侯墓地、宗室墓地、其他贵族墓地及平民墓地所在。1978年,庄里西3号墓出土吾鬲,铭文为“吾作滕公宝尊彝”;1982年发现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滕侯方鼎、滕侯簋,铭文分别为“滕侯作宝尊彝”“滕侯作朕(滕)公宝尊彝”。关于这三件青铜器的时代,学者认为属昭王时期,或可早至康王。传世器有滕虎簋,铭文为“滕虎敢肇作厥皇考公命仲宝尊彝”,时代为穆王时期。上面有两件铜器铭文中提及“滕公”,有学者认为就是滕国第一代封君错叔绣。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在堌堆西部清理的一座墓内,出土青铜容器10余件,有鼎、卣、觚、爵、尊、簋、觯等,其所见铭文有“隹(唯)伯初令(命)于宗周,史易(赐)马二匹,用乍(作)父癸宝尊彝”“隹(唯)九月,者(诸)子具(俱)服。公□令(命)才(在)□,曰:凡(朕?)臣兴畮。敢对公休,用乍(作)父癸宝尊彝”等,涉及西周早期墓主人商殷遗民贵族以及滕公在宗周初次受王命、东封为侯等问题,其中也间接提及滕国最早分封在卫国一带,成康之际二次受封时徙至于今山东滕州,为侯国。[2]

庄里西周代墓葬中,少部分带有腰坑、殉狗,其中出土的铜器见族徽、日名,属于殷遗民墓葬;大部分墓葬的结构、棺椁制度、随葬品摆放位置,以及随葬品以铜鼎、簋为主组合的特征,表明其属于典型的姬周文化。

二、妊姓邦国薛与邳

(一)薛

按《左传·定公元年》薛宰所言,薛国的祖先奚仲做过夏的车正,仲虺曾为商汤的左相。《诗·大雅·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大任有身,生此文王。”《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孔子家语·致思》言及文王“以太任为母”。《潜夫论·五德志》:“太妊梦长人感己,生文王。”以上周汉文献均提及王季娶妊姓之女为妻生文王的记录。“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国语·周语》),妊姓之女被尊为“太(大)妊”,学者还多把“挚仲”看作薛国始祖“奚仲”,“太妊”应来自薛国和畴国。司马迁认为“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史记·外戚世家》),周王朝的兴起与姜原、太妊族团有直接关系。据《国语·周语》,周襄王将以狄女为后,富辰反对说:“夫礼,新不间旧,王以狄女间姜、任(妊),非礼且弃旧也。”韦昭注云,妊姓、姜姓之女,世为周王妃嫔。《左传·哀公二十四年》云:“周公及武公娶于薛。”在洛阳北窑发掘的西周早期墓葬M37中出土了“王妊”铜簋,出土报告中称该王妊可能是周昭王后妃。如此看来,从先周王季至春秋时期,妊姓诸国如薛、邳、畴很受重视,且与周王室、鲁国一直有联姻关系,其受封也应与此有关。

位于滕州官桥镇与张汪镇之间的薛故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1964年开始进行调查,1978至1986年间又进行过多次调查、钻探、试掘和发掘齐国。可以确定的是,该处战国时期的城墙(即齐国田文、田婴修筑)周长10610米,东、北、西三面各有一座城门,南墙有两座城门。在战国城内东南部发现了一座春秋时期城址,形状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40万平方米。四面城墙各有一座城门。20世纪90年代,在春秋城中部发现了一座西周中晚期城墙,面积仅数万平方米。在城内还清理了一批西周中期晚段、晚期小型墓葬。[1](P461~466)春秋城墙外北、东北部发现薛侯、薛国公室墓地及平民墓葬,已发现大型墓葬18座,清理了其中9座,时代包含春秋中期至晚期,其中1至4号墓葬规格较大,棺椁为两椁两棺或一棺,随葬品置放于棺椁之间和头箱内,而头箱内主要为青铜容礼器。[3]薛国故城曾出土过春秋时期“薛侯定(即《左传》中的薛襄公)之造”戈、薛侯行壶、走马薛仲赤簠、薛子仲安簠,涉及不同时期的薛侯、公室贵族等,可证春秋时期及西周中晚期的薛国就在此地。

薛国故城内所见春秋时期墓葬中多有殉人和腰坑,其中陶器、青铜器等随葬品置于头箱为殷商人埋葬习俗,而随葬青铜器组合(如大小相次奇数列鼎、偶数列簋等)、样式、形态则与中原和山东华夏诸国无异。

薛国故城以东1000米的前掌大遗址规模巨大,面积在上百万平方米以上,该处墓地至少可以划分为8个墓区,周围还见回廊式、院落式夯土建筑。已清理150余座墓葬,其时代从殷墟三期后段延续至西周早期、中期前段。其中,“中”字形双墓道大墓3座,个别墓上还建有享堂,单墓道大墓9座。车马坑5座,马坑4座。大墓被盗,中小墓多保存完好者。墓葬亦多有腰坑、殉人,与殷商人葬俗相同。其中,有30多座墓葬和1座车马坑内出土了青铜礼乐器,共有铜容礼器200余件、乐器4件。铜容礼器以酒器为主,食器为辅,为典型的殷商人文化传统。饮食器有鼎、簋、鬲、斝、甗等,酒器有觚、爵、角、尊、壶、罍、卣、觯、铜箍木壶和斗,水器有盉、盘。乐器仅见铙。兵器数量多,近500件,有戈、镞、矛、弓形器、胄等。工具50多件,有斧、锛、凿、刀等。车马器近400件,分别出于5个车马坑和少数墓葬内。出土玉器400余件,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礼器、兵器、工具、配饰、装饰品、杂器六大类。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数量最多的为史族、“鸟”族的族徽。学术界多认为前掌大为史族、“鸟”族的墓地所在。[4]史族是商周时期的望族,商末曾参与征伐人方的战争。在商周时期,史官地位较高,掌天时,事关兵祷,常参与战争,与军事关系密切,因史族有功,享受封邑,其后裔承官为氏。王恩田先生根据陕西省岐山县北寨子出土的西周早期亚薛鼎有“父乙亚薛史”铭文,以及传世西周早期薛侯鼎有“薛侯戚乍父乙鼎彝史”,认为“史”为薛国的族徽符号。[5](P43~47)冯时先生认为薛为史氏(族)的小宗,薛是史族的分支,薛国由史族分化而来。[6](P19~1,P583~597)如此看来,商末史族氏已经来到滕州南部官桥一代,后因与周王室通婚,或者认同周人统治,在西周早期也被分封为侯,并建薛国于此。其受封的时代应不早于滕国封侯,也可能同时。由于薛国来源于殷商贵族史氏,西周早、中期的薛国仍保留了浓厚的殷商文化传统,当然,也存在着少量姬周文化因素。

(二)邳国

“奚仲迁于邳”(《左传·隐公十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改名徐州”(古本《竹书纪年》),“邳在薛,其后徙此,故曰下邳”(《汉书·地理志》)。薛曾迁于邳,邳也曾迁于薛一带,因而有学者把邳、薛看为一国。1954年,枣庄市峄城区曾出土两件春秋晚期青铜罍,其上有铭文:“惟正月初吉,丁亥,丕伯夏子自乍尊罍,用祈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此处“丕”即邳国。邳、薛写法不一样。邳、薛属于两个邦国,只是同属妊姓,关系密切而已。

关于上邳和下邳,学者多认为东周时期的邳国与汉代的下邳(今江苏邳州)位置相同,薛国故城西部的驩城可能为上邳。而在枣庄市峄城区发现了邳伯罍,进一步说明邳国位置当在枣庄南部至邳州一带。

与枣庄市台儿庄一河之隔的邳州梁王城遗址考古清理了一批西周早期、中期墓葬。墓葬中随葬陶器组合为鬲、豆、簋、罐,瘪档绳纹鬲、连裆鬲、仿铜陶鬲,高圈足簋,高圈足、粗柄直盘豆,小罐等这些陶器包含的姬周文化因素要多些。少部分墓葬内有腰坑和殉狗,随葬了商式陶簋、袋足鬲,应属于殷遗民和殷商系文化。[7]其文化构成与特色,同前掌大薛国(史族)基本相同,当然也存在一定差异,这说明邳国也受到了周王朝的分封,受周文化影响较大,并与薛国关系密切,但保持着一些特色。

三、姒姓邦国鄫 (缯)

“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杞、鄫由大姒……是皆能内利亲亲者也”(《国语·周语》),说杞、鄫(缯)的分封与文王的妻子太姒有关。而根据“有夏虽衰,杞、鄫犹在”(《国语·周语》)、“武王克殷,而封其(夏氏)后于杞,或封于缯”(《潜夫论·五德志》)等文献,缯受封还因其为夏禹后裔。

文献显示鄫(缯),其都城在峄城东部苍山(兰陵)县城西北16公里的文峰山东麓。经钻探,故城城址平面形状呈圆角方形,面积约31万平方米。有南、北两个城门。城墙外侧四周有一圈城壕。最近,文物部门钻探出两周时期的城墙和宫殿基址,城内出土了西周早中期、春秋时期陶器等遗物,在城外北部清理了东周时期墓葬。[1](P369-378)

1991年、1992年,枣庄峄城与苍山(兰陵)交接处的二疏城遗址先后清理了两座春秋早期中型墓[8],其中M5东西长4.2~4.4米,南北宽3.12~3.7米。葬具为一棺一椁,随葬品放置于葬具一侧的边箱内,有成组陶器以及青铜鼎2件、匜1件。随葬铜鼎为偶数,且大小相同。陶器组合为陶鬲7件、陶簋4件、豆4件、罐6件、带盖罐2件、罍1件。随葬较多的成组陶器是鲁东南周代夷人贵族埋葬习俗。随葬陶器中既有宁镇地区和江淮东部地区的素面鬲,又有江淮地区的宽肩鬲及大喇叭、高圈足、盆形簋,还有中原地区的袋足绳纹鬲,显示出文化的多元性。该墓地墓主可能是缯国中小贵族,但也不排除属于当地另外古邦国贵族。

四、嬴姓邦国粊 (鄪)

周代山东地区有姒姓弗国、鲁国季氏的封邑费,还有嬴姓粊(鄪)国。[9]2009年,枣庄市峄城区徐楼村西清理出两座春秋中晚期之交的墓葬。[10]均为竖穴土坑墓,东西向。墓长近6米,宽5米多,葬具为一椁一棺,椁室南部为器物箱(边)。M1器物箱内残存青铜器容礼器、乐器、车马器以及陶器50多件。其中,青铜容礼器计有鼎3件、敦2件、盘1件、匜1件、豆2件、簠4件、提链罐1件、盒2件、罍2件、舟1件;乐器编钟有钮钟3件、镈钟1件;车马器有軎、衔、镳等,还有1件鸟首圆形器座。上面所提3件铜鼎形制、纹样、铭文相同,大小有别,为周文化系统的一组列鼎;其盖面及腹壁内铸有相同铭文“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固乍(作)粊(鄪)叔子餴鼎其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之”。铜豆盖内及盘底部也铸有类似铭文。这些铜器为宋公固为小女儿(叔子)即粊国夫人陪嫁所作的媵品。因此,该墓当为粊(鄪)国君夫人墓。M2墓人骨旁发现了玉佩、玉管、玉版形饰、骨珠项链,器物箱内有成组青铜器、陶器等140件(套)。其中,青铜器有礼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容礼器有形制不同的鼎3件、盘1件、匜1件、舟1件、勺1件,1件铜鼎有“唯正月初吉日丁亥粊(鄪)公□□余(择)其吉金用铸其□□鼎”铭文,说明该墓主人为粊(鄪)国国君。1件铜鼎有“唯王正月之初吉丁亥此余(徐)王□君作铸其小鼎永宝子孙无疆子子孙孙永宝是尚”铭文,应是徐国馈赠或赗赙的礼物。一件戈胡部铸有“鄝子妆之用”铭文。成组陶器包含簋8件、鬲7件、豆11件、罍8件、带盖罍3件等。随葬数量较多的成套陶器习俗与二疏城春秋早期墓葬习俗相同。

当然,有学者把该国视为邳国,或为滥国。

1994年,枣庄市文物部门在徐楼村北206国道附近钻探出一座东周时期古城,城墙边长在600米以上;20世纪80年代,古城附近还出土了两件形体硕大的青铜壶,该壶侈口、细颈、圆鼓腹、圈足,颈与腹之间有一对环耳,腹上有三角纹、几何划纹及绳纹,时代为春秋初期。

据《史记·秦本纪》,秦国祖先大费柏翳因辅佐帝舜有功,被赐姓嬴氏;大费后人费昌还为商汤御车。位于山东的费(粊)国可能为大费、费昌后裔。陈槃引用《竹书纪年》(今本)和《竹书义证》等文献,认为费国乃少皞伯益(柏翳)后裔嬴姓之国。据研究,粊族可能为周初东迁的蜚(飞)廉、商盖(奄)后裔残余,最初在商奄(盖)一带,后又被鲁国打败,一部分迁到今费县北部,一部分迁至今枣庄峄城,并建立粊国(或保存“粊国”之名)。

徐楼墓葬埋葬习俗(如器物箱位于一侧的设置)、M2随葬铜礼器(如使用了不同形制的三种鼎)特征及成组陶器多与鲁东南沿海地区、淮河流域嬴姓诸国习俗相近。但需要指出的是,粊(鄪)公夫人宋公固之小女儿随葬铜礼乐器组合(如大小相次的列鼎)与特征属于姬周文化系统。

五、祝融集团曹姓邦国小邾 (郳)、滥及妘姓邦国偪阳

(一)曹姓小邾(郳)国

邾国在曲阜、邹城一带,《世本》云:“邾颜居邾,肥徙郳。”西周末期颜别封其小儿子肥或友于郳,故称小邾或郳,同属祝融后裔曹姓邦国。文献说其都城在滕州东部六里。2002年,在枣庄山亭区东江村发现了春秋早期小邾(郳)国贵族的墓地和东周时期夯土城墙。[11]清理了6座墓葬,其中4座有墓道,葬具有一棺一椁,青铜器集中于棺椁一旁的器物箱内。墓虽被盗,仍从中出土数十件青铜容礼器,其中40余件有铭文,学者认为墓主可能是邾君庆、夫人秦妊及后世两代国君。东江贵族墓地北、西侧发现了城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发掘后发现,夯土城墙时代为战国早期,与墓葬时代相隔较远,因而与东江墓地对应的都城在何处,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并加以论证。

东江小邾国国君及夫人墓葬,无腰坑,无殉人,随葬铜礼器等器物放置在边箱内,与二疏城、徐楼相同,却与最近的薛国墓葬有差异。随葬铜礼器,如列鼎,既见大小相同的偶数列鼎,又有大小相同的奇数列鼎。显示了文化传统上的多样性。东江等地出土的青铜礼器,如带盖球状瓶、提链盒、虎钮方奁、素面带盖罍(罐)、匜鼎等,比较有地域特点。国君自称“君”,而非“侯、伯”之类。也未见大小相次的奇数列鼎。总体而言,小邾国属于当地邦国文化系统,但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二)曹姓滥国

滥国为邾国别封,传世文献说其都城在滕州城东南羊庄镇和山亭区西集一带。西晋杜预说,西汉时期东海郡昌虑县即为滥城。地方文献上说,滥城方圆十里,有子城。经调查和钻探,滥城(昌虑故城)周长约5000米,存有夯土城墙100多米,宽10米,残高3米,有宫城,也有夯土墙,时代从东周至汉。山亭区西集镇河北村西北的“梁王城遗址”也被认为“滥(或郳)国”故城,城存1万平方米,有夯土城墙,为西周和东周时期堆积。西集镇两岔村出土的两件春秋早中期铜鬲可能属于滥国。

(三)妘姓偪阳国

偪阳国都城,在台儿庄区涧头集西南约2.5公里处。西周中晚期从他地迁来或分封而来,公元前563年为晋、鲁、宋等联军所灭(《左传·襄公十年》),后又在河南南部立国。[12]偪阳故城城墙保存完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别对其进行钻探和试掘。城墙呈东西窄、南北长的长方形,面积650多万平方米,每边都有城门,城东门与南门的门道宽度约4米,可通行宽度约3米。城外四周有护城河,其地势低洼明显。城内北部居中处有一近方形的宫殿基址,该基址略高出周围地面,向西延续至西城墙,可能为宫殿及其建筑遗存。[1](P466~473)

在城内西南的米山东南部缓坡,发现了偪阳贵族和平民墓地,面积约两万多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初,枣庄市文物部门在此地清理了一批墓葬,墓内出土了一批春秋中期晚段至晚期早段铜器,有鼎、盘、匜、盖豆、鬲、敦、三足盏等容礼器。其中有一件滕国铭文铜戈。所见鼎,盖上有环形纽、箍口深腹、高蹄足,为楚国典型铜鼎风格。

七、霝 (灵)父与昆

东江小邾国墓地M1出土了一件青铜瓶,上铭文有“霝(灵)父君佥父作其金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有学者认为霝(灵)父为国名,佥父为国君的私名。冯峰在《枣庄东江墓地出土金文人名三题》一文中认为,春秋时期淮河流域邦国国君多自称“君”,如“邾君”“郳君”“虖佁丘君”“黄君孟”“钟离君柏”“樊君夔”“番君伯”“繁伯武君”等。这与中原周王朝诸侯多自称“公、侯、伯”不同。[14]周汉文献里,霝(灵)父还被称为“灵丘”“灵邱”“灵父丘”“领釜丘”,如《管子·小匡》载有“(齐桓公)筑蔡、鄢陵、培夏、灵父丘,以卫戎狄之地”,《国语·齐语》载有“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狄之地”;周汉文献和出土文献中也称之为“廪丘”,其地在东周时期高唐与茌平间的灵丘邑。齐国南部(今枣滕地区)也有“灵邱”之说,如顾炎武《读史方舆纪要·肇域志》载有“灵邱,(滕)县东三十里,明水(即漷水)河之南”,清代地方志中也提及滕县东(今枣庄市山亭区)有灵邱城,城周八里,有子城。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中陡村南昭庆院金代碑提及该地就是《孟子·公孙丑章》所提及的灵丘,“大城之内有小城。滕郡之东(现山亭)二十里有村曰颜疃,村之西北隅古垒,考焉实曰灵丘,俗称陡城”。陡城村西首有灵邱城址。遗址高处周围约1.5米,城墙夯土明显,中心部位的土台高出周围5米,俗称“城顶”。城址地表散见许多陶鬲、罐、瓦片等东周时期及汉代遗物。[15]

东江小邾国墓地M3出土了一对铜壶,上有“昆君妇媿霝作旅车壶其年万子子孙孙永用”铭文;传枣庄东江墓地还出土了一件昆君妇媿霝鼎,传世的还有昆君妇媿霝蓥(盉)。按上例,昆也应为自称“君”的媿姓邦国。推测其位置可能也在枣庄市西北部、滕州市东部山区一带(今山亭区)。

结 语

枣滕地区周代的邦国,其来源和性质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周初封为侯的滕和薛邦国,滕为来自周文王子错叔绣(或错叔绣之长子)所建的姬姓邦国;薛为有商末就从中原迁来此地的望族史氏,因与周王室通婚姻亲而受封的妊姓邦国。朱凤瀚先生指出,周初所封“侯”是王朝派驻边域的外服军事职官之称,“侯”有负担军事的职能,有较强武力,可开疆扩土,实力也远超出非侯国封国。[16](P272~285)周王朝分封滕、薛为侯国,是让其为王朝守卫边域,以防备东夷和淮夷族群。

二是周王室的姻亲和先圣王后裔妊姓邦国邳、姒姓国鄫(缯)。这两个邦国可能为周王朝所封,或从中原及西部迁徙而来。

三是祝融集团曹姓小邾(郳)国、滥国以及妘姓偪阳国,它们或是从外地迁来,或是东方地区很早就有的邦国(族群)。

四是东方当地邦国嬴姓粊(鄪)国。

这些邦国的来源不一样,文化传统和习俗也有差异。滕国来自西部周王朝内部,其文化主体为姬周文化。薛国来源于殷商贵族史氏,在西周时期表现出浓厚的殷商文化传统,如西周时期薛国墓葬中多有殉人、腰坑和殉狗,随葬青铜器组合以觚、爵、角酒器为主且放置于头箱,就是殷商埋葬习俗;东周时期墓葬仍有殉人、腰坑和殉狗现象,但是,其中随葬青铜器组合(如大小相次奇数列鼎、偶数列簋等)、样式、形态则与姬姓邦国无异。

距薛国十几公里处的小邾国国君及夫人墓葬,无腰坑,无殉人,随葬铜礼器放在边箱内,与最近的薛国贵族墓葬有差异,但与二疏城、徐楼相同。随葬铜礼器,如列鼎,既见大小相同的偶数列鼎,又有大小相同的奇数列鼎,还有大小相次的奇数列鼎,显示了文化的多样性。

猜你喜欢

礼器铭文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墓葬中的女人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
《诗经》中青铜礼器概述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