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新”融合的“一基三构”食品专业“三创”教育与实践

2024-03-19薛山李变花江文辉廖小文张国广

食品工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四新工科食品

薛山,李变花,江文辉,廖小文,张国广

1.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漳州 363000);2.漳台休闲食品与茶饮料研究所 (漳州 363000);3.菌物产业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漳州 363000);4.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漳州 363000);5.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系 (漳州363000)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科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命学科。在国家“四新”教育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食品科学专业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食品科学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既有生物、化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又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但是,近年来食品专业人才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技能薄弱、综合素养欠佳等问题日渐凸显,专业人才远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基于新工科浪潮下的食品专业“四新”融合及“三创”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将为全面提升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及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闽南乃至闽台食品产业创新提供坚强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1 “四新”融合食品专业“三创”教育与实践的改革背景

1.1 “四新”融合的大势所趋

2018年,党中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展“四新”,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字并非指新旧,而是创新,寓意整个发展思路、标准、路径、技术方法和评价等系列新变化[1]。工科是国家的硬实力,医科是国家的健康力,文科是国家的软实力,农科是国家的生长力,要通过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四新”建设,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

1.2 “四新”融合的食品专业建设亟待加强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普通本科工科专业点数为19 447,在校生人数551万,毕业生人数125万,本科工科毕业生人数约占世界总数的38%,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供给体系[2]。在传统工科建设中,食品专业存在理论化过强,而实践薄弱的不足,而在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专业作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其建设理念亟须不断革新转变,以满足食品行业等工科领域对具备创新思维、创业创造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3-4]。

1.3 食品专业“三创”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新工科浪潮下,食品科学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紧密融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也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新趋势[4]。当前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专过窄,导致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单一、能力有限、视野狭窄,比如人文素养不高、经营与管理水平欠佳、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技能不强等,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可见,“四新”融合的食品新工科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实践既是工科专业走向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不仅能够助推相关领域不竭发展,也可以实现工科学生自我价值的内在驱动,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加强食品科学专业优秀技术人才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2 食品专业“三创”教育与实践的实施思路

研究“四新”融合的“一基三构”食品专业“三创”教育与实践,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食品专业的“一基”(基于“设计思维”视域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构”(构建开源、开放的“三创”实践平台,构建“师生共创”模式教育教学新生态体系,构建“产教研融合”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新工科建设与“三创”(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与实践改革(图1)。

图1 “一基三构”实施思路

其中,“一基”又分为三大阶段:创意设计、初创探索和创业创造阶段,依据食品专业课程目标达成度及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分别对应本科生一至四年级不同时间维度的学习阶段。充分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最终形成基于设计思维的人才成长路径。“三构”改革注重“四新”融合新工科建设,重实践、跨学科,把“三创”教育贯穿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3 食品专业“三创”教育与实践的具体任务

3.1 深化“四新”融合的食品新工科建设

将“四新”建设融于新工科建设,扎实深化食品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凸显新工科在引领“四新”建设中发挥先锋作用,构建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食品专业集群,打造教育模式创新区。

3.2 探索“三创”教育贯穿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

探索食品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三创”教育融合的路径,补齐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的短板。直面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缺乏问题,培养其踏实认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5],构建开源、开放的“三创”实践平台,构建“师生共创”模式教育教学新生态体系,构建“产教研融合”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6]。

3.3 提升复合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提升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注重真实的场景和实际操作,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提升“三创”技能,缓解企业需求与人才素养不符的尴尬局面,加快发展和建设食品新工科主动适应、创新引领新经济[7]。

4 “四新”融合的“一基三构”食品专业“三创”教育与实践举措

4.1 一基——基于“设计思维”视域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斯坦福大学的移情、定义、设想、原型、测试五步式人才培养模式[8-10],构建适合我国地方院校应用型食品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图2)。

图2 基于设计思维的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4.1.1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为创意阶段,通常在本科一年级施行。这是一个“启发”阶段,通过公共课和通识选修文化类课及专业导论课,利用新文科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及同理心,树立正确的核心主义价值观,尝试凝练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如大一时期的食品导论课程中,通过与授课教师,企业、行业专家的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观察并探索食品生产消费的真实需求与痛点所在,始终将食品产业需求放在洞察和思考的首要位置,体现设计思维以人为本的核心,根植“求实创新、敢闯会创”的双创教育文化[11]。

同时,进一步加强食品专业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融合[12]。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线上以观看视频、学习创业技能为主,线下结合本科生专业进行创新创业辅导,如以大创、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的引导式训练(图3)。发挥课程平台的互联网技术,拟构建以创业者素质为出发点,逐步具备创业技能、初创企业管理能力,进而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三创”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13]。

图3 食品专业与“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育的深度融合

4.1.2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为初创探索阶段,通常在本科二年级时施行。这是一个“构思”阶段,该阶段关注食品产业中科学问题解决方案的制订。通常学生在大二的时候会接触较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这个阶段通过专业课程系统化教学,采用头脑风暴、发散性和聚敛性思维等授课方法,让学生在定义和设想中进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企业与师生、企业与用户等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培养其结合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基于第一阶段的训练,此阶段着手开展学生“三创”实战训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优化解决方案,为第三和第四阶段的就业、创业及创造打牢基础。

针对第二阶段的实施,需要提升3个方面: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满足工程认证要求的基础上,尤其需要工程背景以及校企合作经验,为学生搭建“三创”的有效桥梁。二是合理进行教学规划,融入“四新”教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指出,“四新”是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探索者、引领者,“四新”建设要交织交融、相互支撑、协调推进[2]。新文科要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注入新元素,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要为新文科提出新命题新方法,如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园艺、生物、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6个专业构成健康休闲(农业)产业应用专业群,彼此支撑与交融,加之闽南文化等通识类课程教育,服务产业的重要特色金课建设[14-15]及整合性专题实作课程(capstone course)设置[16],形成思政育人、文理交融、特色鲜明的“四新”教育体系。三是改革专业课程,建立科研团队。增加学科前沿课程、综合性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以及问题导向课程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如食品加工、贮藏、检测分析等实验技能的训练,开放毕业论文设计类课题的选择,探索“工科+”、创业双学位、主辅修制度等多样化培养模式,建设基于食品专业地域优势特色的高校“三创”平台,引导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通过建立科研团队,明确课题目标,用论文报告、小发明、小创造等进行成果展示,团队协作解决实际复杂的工程问题,并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4.1.3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创业、创造阶段,通常在本科三年级至四年级施行。这是一个新工科专业学习“实践”与“成长”的阶段,通过将设计的“方案”运用到食品实际生产制造的场景中去,在验证测试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然后继续修改、迭代、优化解决方案。这一环节关注的是迭代化和元认知的心智模式,经过反复迭代,增大食品科学问题解决方案落地实施的可能性,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价值设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以及团队协作、抗压抗挫能力[17]。

此阶段是食品专业学习与“三创”教育的深度融入。专业选修课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专业的不同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如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可与医学、艺术设计、机械、中文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团队可利用食品为主线进行产品研发、包装设计、食品机械制造、美食文化创意设计等,发挥专业特长,不仅将专业学习融入“三创”教育,在文理工农医多学科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也将“三创”理念贯彻整个学习生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4.2 一构——构建开放的“三创”实践平台

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开源、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三创”孵化服务体系两大模块[18],依托于学院“三创”工作领导小组与校“三创”学院相配合开展工作。具体如图4所示。构建院校两级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旨在为高校师生提供开源、开放的“三创”项目落地的一体化平台,并将“四新”教育融入项目实施过程,提供持续化、信息化的服务体系,实现各学科的交叉融合[19-20]。

图4 开放的“三创”实践平台的构建

基于实战场景模拟构建开放的“三创”实践平台。一是实现从就业从业教育模式到“三创”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创新引领创业创造、以创业创造带动就业创新,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择业就业的新局面。二是实现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基于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大链的构建与实践[21],通过“三创”教育、不同院系专业学生组队实践,实现“破壁效应”,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产业与学校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新局面[22]。

4.3 二构——构建“师生共创”模式教育教学新生态体系

师生共创是高校科研成果“活”起来的有效方式[18],具体如图5所示。食品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行“三创”活动,逐步形成“师生共创”的教育教学新生态。除了常规课程教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时更新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深入食品企业一线,了解食品企业发展需求,与学生、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会,引导和带领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寻找复杂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

图5 基于“师生共创”模式的食品教育教学新生态体系

4.4 三构——构建“产教研融合”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产教研融合”形成多主体评价体系,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教育教学的考核可以由政府、企业、学生和老师等多主体参与,逐步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档案,并对评价的每个环节、每项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统计、归纳、权重计算等,建立相对科学合理、高效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1,23]。通过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搭建“三创”教育实践平台,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24],深入推进构建专业与行业、学业与职业对接的食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联盟-平台-项目-团队-课堂”五要素联动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的路径,全面提升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25-26]。

5 实施改革的保障举措

5.1 制度保障

闽南师范大学食品专业已建立完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兼职教师选聘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不仅有工科的师资,还有文科、农科,医科的导师。建立由龙头或上市企业、学校、系部、用人单位、毕业生、专家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控机制,形成多元化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为改革的推广提供制度保障。

5.2 师资建设

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外引,聘请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共同参与教研活动。内培,推动食品专任教师进企业、上一线,培养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本着“一德”“四有”“三阶”理念[27],组建一支医工融合、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28]。

5.3 经费充足、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近4年,学院共投入850余万经费用于购置各类实验仪器设备。已建成饮料中试生产线1条,在建1个食品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达3 100万元以上,能较好地满足本科生工科实验和实践教学需求。

5.4 “四新”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2016年学院获批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即菌物产业福建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省菌类活性物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闽台特色园林植物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被列入2018年省级重点实验室指南。菌物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9年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及培育建设单位。此外,学院筹建的食品、生物、园艺园林3个院级立项的科研平台进展良好。

此外,学院成立“三创”工作领导小组,配合校“三创”学院开展项目培育及孵化工作。经过阶段性建设,2020年以来学院积极打造闽南师范大学“I”三创工作室、“生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孵化中心等三创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升,以及学科竞技成效发挥提供了有力的软硬件支持,为毕业生就业、创业、考研的成功率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5.5 新农科与新工科建设

近年来学院以“四新”建设为抓手,共获农科、工科各级别项目1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2021年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部级项目28项,市厅级项目63项,横向项目41项,到位经费910万元;共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潜心思考如何根据漳州区位优势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和闽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促使“四新”建设与食品专业建设相得益彰[29]。

5.6 对外合作交流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邀请专家入校开展学术讲座75人次,其中境外专家16人次;承办“传统智慧引领现代科学”为主题的海峡两岸食品科学前沿研讨会和2019年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立足区域产业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如闽台合作办学、中欧现代农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等,推动专业集群的建设与国际接轨[30];积极推动科研人员开展服务社会和企业工作,学院共派出30人次参加福建省和漳州市的科技特派员活动,双向挂职漳州市重点企业、积极为企业和乡村振兴建设服务。

6 结语

在新工科浪潮下,“四新”融合的“一基三构”新工科“三创”教育体系,即基于“设计思维”视域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开源、开放的“三创”实践平台,构建“师生共创”模式教育教学新生态体系,构建“产教研融合”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新工科建设与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也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只有推动“四新”融合的食品新工科三创教育,才能提升高等食品工程教育服务农、医、文各领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贡献度,才能全面提升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推动闽南乃至福建食品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四新工科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食品造假必严惩
彭州市:“四新”创建廉洁城区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浅谈勘察设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四新”驱动:从制造到“智造”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