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要实现的三个转变
2024-03-19邹顺康
邹顺康
“文化”一词出自《易经·贲·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文”通“纹”,人文就是指经过人的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痕迹的沉淀,文化就其形态而言,要么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如人类活动的各种创造物;要么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如思想、意识、观念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长期浸润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那么天下都可以得到熏陶和化育。因此,“文化”其实是“人文化育”的概称。
理解了“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即校园文化建设之“建设”是由两个基本的维度构成的。一是如何去打造一个人文的环境,二是如何利用这一人文环境去实现对人的化育。在这两个维度中,前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后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以“文”(即“纹”,此处指人文环境的打造)为基础,以“化”为根本,文化建设大量的精力、真正的功夫更多地应体现在“化”之中,其建设的成效也最终取决于对人(学校师生)化育的实效,这才是文化育人的真正本质。所以,很多校长认为只要校园的文化环境打造好了,校园文化建设就完成了,其实真正的文化建设还远远没有开始。在校园文化环境打造好以后,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实现三个转变,才能收到预期的成效。
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认同”
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理念将校园的人文环境打造出来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活动才得以正式启动,其第一步是文化认知。文化认知就是要让全校师生认识、了解学校的文化,并通过对学校文化的认知领会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文化认知表面上看是对学校各种文化标识的识别,是对校园文化“知识性”的了解,其实质是对学校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对学校精神的领悟过程。通过校园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物质形态的“形”去理解、领会其精神形态的“魂”,这才是文化认知的实质所在。所以,文化认知绝不仅仅是让学校师生知道我们的校训是什么,而是要让他们领悟到校训这几个字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绝不仅仅是让学校师生意识到在校园的哪个角落有一座什么样的雕塑,而是要让他们领悟到这尊雕塑所树立的是一座怎样的精神丰碑;绝不仅仅是让学校师生一定要记住什么名言警句,而是要让他们在激扬文字中去激发内心的力量。这种由外在的“文化之形”到内在的“文化之魂”的升华过程,是学校师生的文化认知转化成文化认同的关键。
所谓道不同者,不相为谋、不可为伍,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师生,理应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说大家一定拥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只有在“文化之形”中真正地领悟到了其内在的“文化之魂”,我们的认知才能从文化的物质层面升华到文化的精神层面,而文化在精神层面所倡导的价值观,就是我们所说的“道”。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认同就是对文化所倡之“道”的认识和接纳的过程,全校的师生因此才能最终成为一群真正志同道合的人。文化增进和谐,因为文化融合的是“同道”之人,和谐校园建设从根本上讲是文化融合的结果。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对校园文化所倡之“道”的认识和接纳,在认识和接纳的过程中,学校师生内在的价值观也逐渐生成和发展。这一转变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说明校园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已经开始为学校师生构筑其内在的价值系统,而学校师生内在价值系统的构筑过程就是其人格品质的形成过程。我们之所以非常重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我们要通过校园文化的“人文化育”来实现文化“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可见,“德”的培育是不断地“得道于心”的过程,即逐渐地将自己认同的价值观(道)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观,并形成相应的人格品质的过程。我们常说“什么样的文化培育什么样的人”,就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那么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其价值观和人格特质就一定会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通过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学校师生的自我价值体系会在文化认同中逐渐建构起来,其人格品质也就随着自我价值体系的建构而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校师生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内心的力量让学校师生展现出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精、气、神”,也在根本上改变了师生们每一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整个校园呈现出充满活力、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面貌。这样的变化是学校师生因文化认同而在内心深处生成的一种文化信念,这种信念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的人,内心永远是有力量的;内心有力量的人,其表现出来的状态一定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自信在人们内心所形成的精神力量,其实就来源于我们的校园文化所倡导的“文化精神”,这就是我们在校园文化体系的建构中一直坚持以“一训”促“三风”建设的原因所在。校训以简洁、深刻的语言高度凝练了学校所倡导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统领着“三风”,它依靠师生们的文化自信而得以张扬,使得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焕然一新。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师生对校园文化精神及其价值观念,在“认知”与“认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坚定的文化信念,这种信念会让学校师生在“笃信”中自觉地将学校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转化为自我人生的价值追求;在“笃行”中自觉地将学校所倡导的文化精神转化为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其实就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即在赋予学校以文化灵魂的同时,通过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赋予学生以学习的动力,赋予教师以教育的激情。如若这样,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很多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在“笃信”与“笃行”的不懈追求中,文化信念会逐渐升华为一种文化信仰,并最终形成学校师生内在坚定的道德人格品质。通过“立德”去“树人”,这就是文化所肩负的使命,也是教育为什么必须要始终坚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这种道德人格品质一旦培养起来,依靠其道德内在的自觉与自律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所期待的文化自觉终于在学校师生们的心中生成。自此以后,学校教师的职场状态和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学校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无需警示的自律、无需提醒的自觉、无需鞭策的努力、无需鼓励的能动性、无需激励的创造力,就是文化自觉最为直观也最为丰富的展现。只有到了这一步,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才能够真正地彰显出来。
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认同,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这一过程绝不是只要置身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就能够自然生成和实现的。校园文化环境及其所营造的氛围固然可以对学校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希望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真正发挥到极致,并最终在学校师生中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还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开展系统的“人文化育”活动。比如通过编写校园文化读本、开设校园文化校本课程等,帮助师生深刻理解和领会校园文化的精神实质;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文化在校园里灵动起来,让校园文化精神在学校师生心中激荡起来;在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同时,紧紧围绕学校所倡导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全面加强学校的制度文化、校园的灵动文化、师生的行为文化建设等等。
科学、系统、规范、持续的“人文化育”活动会大大提高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只有当学校的文化精神真正转化为学校师生成长与发展的内生动力时,文化自觉才能最终形成。
【本文系高等师范院校基礎教育工作研究会重点课题“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指导与实践——校园文化价值观对学生成长的精神引领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