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革命:打造劳动教育的“天空之城”
2024-03-19许惠
许惠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要致力于观念培育,更要注重教会孩子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用一种现代“新生活”的劳动方式,获得创造美好未来的持续能力。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荷花小学用一年时间将教学楼的屋顶变成了一个绿意盎然的“天空之城”,让一个个曾经“不事稼穑,不辨菽麦”的城市孩子在这座“城”里播种、浇水、除草、施肥……寒耕暑耘,乐此不疲。“屋顶变形记”变革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给装在现代“火柴盒子”里的孩子带来了真实的乐趣,也为校园空间场景建设提供了新路径。
“劳”有所为:学习方式新变革
学校的教学楼屋顶实际上是三楼的天台,有700多平方米,和六年级的教室只有一门之隔。考虑到安全问题,一直是“铁将军”把门,然而孩子们经常往里张望,很想去这个空间玩一玩。于是,学校征求了六年级师生的意见,最终商定来一场“场景革命”,以项目式学习为驱动,六年级全体师生参与,共同完成“屋顶变形记”的任务,打造一個用于劳动教育的“天空之城”。
整整一个学年,这群六年级的孩子以屋顶空间建设为依托,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多学科融合,结合“屋顶花园设计”“花箱制作”“蔬菜种植”“花卉培育”等多项探究性内容,开展了跨学科学习、综合性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在进行屋顶花园设计时,小赵同学小组的八个人花了整整两周的时间制作了模拟场景,不管是比例的把握、场景的设置还是颜色的搭配,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这期间,他们自学了建筑图纸设计软件,请教了设计公司的亲戚,学会了上网购买材料……这样的学习体验在之前从来没有过。
“劳”有所得: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在项目进行前,学校准备对屋顶曾经铺设又因年久失修开始腐烂的木地板进行清理,但孩子们经过考察后认为可以废物利用,用没有腐烂的木板做花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于是,“DIY花箱”项目应运而生,而第一个任务就是清理木板上的螺丝钉。
在这个过程中,小陈同学首先学会的新本领是使用电动起子,然后又学会了操作电动切割机。一开始,他不敢用电动工具,所以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使用螺丝刀,由于方法不对,他的手心很快起了水泡。正在犹豫是否要咬牙继续的时候,他看到邀请来的“外援”——木匠爷爷利用电动起子秒起螺丝。于是果断抛开“原始工具”,成为木匠爷爷的“大弟子”。他还请同学给他计时:使用手工螺丝刀27秒起一颗螺丝,使用电动螺丝刀只需要3秒。于是乎,在那个阶段,小陈挂在嘴上最多的一句话便是“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此后,他不仅教同学们使用电动工具,成了操作切割机的老手,还和同学们一起尝试研究“智能浇灌系统”。就这样,孩子们在看似简单的劳动实践中,接受着科学技术的洗礼,萌生了对现代科学的向往。
“劳”有所乐:“天空之城”带来的素养提升
秧苗每天都在成长,不到一个月,“空中花园”初具规模。孩子们每天都会去自己的领地转一转看一看,浇水、施肥、拔草,若不经意间看到了开花结果,便会立即奔走相告,惊喜尖叫声响彻教学楼。辣椒、黄瓜、番茄等蔬果相继成熟,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时刻,充盈着幸福;黄色的粉色的百合花开放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剪下,送给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们,浓浓的师生情在校园弥漫……
“踏进我们的‘空中花园,百合、辣椒、番茄等花卉蔬菜长势喜人。在花园外沿,一圈约莫一人半高的黄瓜绿色藤架疏密有致地错落着,像一排忠诚的士兵,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守卫着这座‘空中花园,守护着我们的成长与幸福。那怒放的百合香气袭人,那鲜绿的辣椒如碧玉一般,那可爱的小番茄泛着润泽的光,诱人极了,我们一有空就往这里跑,看看这个,摸摸那个……”
正如晓月同学文章中所写,这一群城市里的“原住民”,因为看见了一粒种子长成果实到变成餐桌美食是多么不易,所以才对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吃苦耐劳的奋斗品质、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行感同身受,才更珍惜“田园劳作的乐趣”。他们见证了自己栽种的植物生根发芽、抽叶吐穗,也见证了自己通过劳动走进生活、走向独立,从而更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劳”有所思:校园场景革命新思路
屋顶菜园每天有新变化,不仅是瓜果的成熟,还有时不时在花箱旁召开的小组会。小黑板上经常有各种海报出现:“解决菜叶上的蚜虫的N个方案”“你知道为什么要给番茄疏果吗”“定时灌溉系统的技术更新”“校门口售卖的蔬菜定价讨论会”……海报上会写明讨论的时间、地点、主讲人和参与人。还有的孩子化身“现代瓜农”,邀请低年级同学来屋顶菜园品尝自己种出来的黄瓜、辣椒,给他们讲述自己的种植故事;他们还会接受学弟学妹们的现场问答,以讲述自己真实的劳动经历。这是一种传承和发扬。
校园曾经的“冷僻角落”就这样成了学生社会化、交流和学习的真正发生场所。这样的热闹场面我们始料未及,却为学校打开了校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新路径——即使没有足够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让绿植成为墙上的风景,让水稻变成教学楼边的盆景。虽然粗糙,但是真实,这是校园空间场景的革命,是一个充满生命感、绽放过程之美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一种可以滋养人心的空间文化,而绝非囿于摆设、装饰甚至粉饰的“美化”。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天空之城”虽然还很简陋,但它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劳动价值观也逐渐在每一个为之劳作的孩子心中形成——劳动并非一味地艰苦劳作,它是人与世界的充分接触,我们不能只将世界装在脑袋上,还要装在身体里,由此而成为完整的人。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在农村地区,许多学校正面临一系列发展挑战,包括学生数量减少、教师短缺、教育资源匮乏以及留守儿童等问题。针对乡村教育的这些难题,《教育家》2024年1月第1期《乡村教育,路在何方?》一文,通过问答形式探讨了乡村教育发展的挑战,强调了配套资源的重要性、强化乡土教育的必要性,并从建立正义秩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我认为,这些对策是基于深入调研得出的并具有普遍适用性。
另外,“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极佳的专题选择。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实际情况是,一些学校仅仅将校本课程等同于课外阅读,有的甚至直接采用《弟子规》等传统读物作为课程内容。《教育家》在这一专题上的切入点非常精准,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还展示了实践案例;不仅有专家的专业见解,还有各学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共同探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如果能够呈现更多北京以外的地区、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这个专题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
——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教育局 胡占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