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改革思维深入推进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

2024-03-19贺国惠

教育家 2024年5期
关键词:攸县县域协同

贺国惠

编者按

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的攸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一度面临留守儿童教育难、管理难、帮扶难等问题。立足当地实际,攸县教育人将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作为区域教育的破题关键,探索构建了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从组建教师团、创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培训、创新家访模式、整合社区资源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攸县教育生态带来了一场美丽蝶变。

以改革思维深入推进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

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有效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还有很多难点问题需要破解。近年来,湖南省株洲市攸县教育局围绕家庭教育指导人员不足、培训课程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以改革思维创新建设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和提升家庭教育效能的长效机制。

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建立领导责任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涉及部门众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团队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部门难以形成工作合力。攸县从实际出发,确立了攸县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牵头负责此项工作的工作机制,既符合教育领导小组的职责定位,更保证了此项工作的有效推进。

建立科学管理机制。攸县在县域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其中,攸县教育局为牵头单位,负责制定各部门的责任清单,确定每次联席会议召开时间和主要议题、工作任务。

建立财力支持机制。攸县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经费投入的口径和额度,一是将此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二是按学生人数核定预算额度。

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攸县建立了三个“全覆盖”的考核机制。一是考核对象全覆盖,覆盖了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参与学习的家长等。二是考核维度全覆盖,考核指标覆盖了组织领导、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实施效果等。三是考核结果运用全覆盖,考核结果用于绩效评估、目标管理、评先评优等。

加强阵地建设,建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服务体系

缺乏阵地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为:缺乏建设标准,导致工作形式化;缺乏考核办法,导致工作敷衍应付;缺乏创新思维,导致工作阵地形式单一。为此,攸县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坚持标准先行,要求家长学校的建设应做到“十有”,即有组织机构、有标识标牌、有教学计划、有管理制度、有工作台账、有师资队伍、有教材资料、有教育活动、有检查考核、有经费保障。二是丰富阵地形式,引导学校着力建设校内家长学校、村(社区)家长学校及网上家长学校。三是强化成果建设,从县域层面开展示范家长学校、优秀家长、优秀讲师等评选活动,并将考核结果用于绩效考核、晋职晋级、评先评优等工作中。

整合教育资源,培優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

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过程中,攸县重点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在家庭教育指导师团队建设方面,攸县首先按照“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优、奉献精神强”的标准,通过个人自愿申报、学校推荐、县域审核的方式,将优秀校长、骨干教师、社会乡贤和优秀家长吸纳为县域家庭教育指导师。其次,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培养对象、家长学校管理干部乃至全体班主任、专任教师实施分层分类培训计划。再次,通过搭建家庭教育指导师研究平台,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团队学习等活动。最后,通过制定《家庭教育指导师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从宣讲场次、宣讲效果、研究成果等维度对指导师进行考评,引导指导师高质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在家庭教育课程开发方面,攸县面向学校、家长、社会、学生调研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难点问题,以需定教、按需施教;研发家庭教育课程,以“聚焦问题、突出策略、集体研磨、改进完善”的研课模式,不断提升指导师的课程研发能力;构建差异化课程体系,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资助课题“县域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XJK22BJC015)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攸县县域协同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攸县:创新教育 打印未来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湖南省首届生态文明论坛在攸县召开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身在煤海不“染“ 黑——攸县煤炭局2014年上半年勤廉工作侧记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