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宽松成长环境,赋能新教师发展

2024-03-19童汝根张云婷

教育家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研专业课堂教学

童汝根 张云婷

新教师初入职场,通常会面临一些“刚需”问题,首先,如何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如何站稳讲台,快速融入团队?最后,如何做好发展规划,为成为教育家型教师打好基础?这些问题关乎教师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为此,广州市开展了新教师“三年五阶段”递进式培训项目,该项目由华南师范大学承担,以培养新教师的“三感六力”为总体目标,旨在增强参训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团队归属感、工作效能感,提高其职业认同与师德养成力、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力、班级管理与育德实践力、家校协同与融合育人力、职业规划与专业发展力以及教育研究与协同合作力。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助力新教师突破基本素养关

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岗位浸润式的教师培训模式,瞄准教师岗位胜任素质需求,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角色的转换,重点过好教师岗位胜任关、教师专业标准关和教师能力考核关,赋能新教师基本素养提升。同时,实施关怀型精准培训,在对参训新教师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培训课程,满足学员的多元学习需求,助力他们成长为具备较高师德修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水平的合格教师。

对应年度主题目标,明确年度任务,渡过教师岗位胜任关,实现递进式发展。第一年度以基本胜任工作为主题,重在体验教师角色,过好理想信念关。通过基本功培训,增强新教师职业认同感、团队归属感和工作效能感,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第二年度以重点问题突破为主题,重在实践与提升训练,过好能力素质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新教师实现育人短板的突破和个性化发展,夯实基础的同时激发自身潜力。第三年度以能力全面提升为主题,重在拓展新教师的创新学习能力,过好反思研究关。此阶段,新教师应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开展研究,实现教研融合,培育创新能力,成为一名集教学和研究能力于一身的骨干教师。

对标岗位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突破教师专业标准关,达到合格教师胜任要求。课程模块一为职业认同与师德养成,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学习、师德案例分享和师德困境热点辩论等形式,增强新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道德修养。课程模块二为教学实践与反思,包括先进教育理念学习、跟岗和参访实践、教学成果模仿等,提高新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反思水平。课程模块三为班级管理与德育实践,开展德育专题学习,通过分析经典班级管理案例、模拟常见班会课,组织研学活动等,提升新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课程模块四为家校协同与融合育人,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模拟教育情境和分析具身场景,提高新教师的家校沟通能力。课程模块五为职业规划与专业发展课程,开展教师政策解读、读书分享会、职业规划沙龙和教育名家故事分享等活动,助力新教师规划自身职业发展。课程模块六为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包括教育研究方法讲座、教研论文写作、教育行动研究、学习共同体建设、微团队和教育科学课题研究等,提高新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对接岗位标准,推进培训评价机制,跨越教师能力考核关,加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应用。一是学习能力评价,完成一份走心的培训心得,总结培训过程中的所学所得,巩固学习成果;同时,完成若干本经典书籍的读书笔记,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二是教学能力评价,能根据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等要求,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体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录制一节高质量的课堂视频,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三是育人能力评价,针对学生生涯规划和成长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完成一次主题班会课设计,展示新教师在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方面的育人能力。四是专业发展能力评价,如参加一次市级以上教学比赛,提升教学能力;发表一篇教研或德育论文,展示教学成果;凝练一个教学或德育案例,体现创新实践。

搭建科学训练平台,支持新教师迈过课堂教学关

项目以“实践—反思—合作—提升”为路径,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课例研修和公开课教研等活动,为新教师提供更多的训练平台和机会,帮助其站稳讲台,过好课堂教学关,从合格教师向骨干教师迈进。

以青蓝工程助推新教师成长。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高带低,充分发挥校内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技能。在新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能够为新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从师德、教育、教学等各方面进行把关,促进新教师在备课、教案、授课、教法等方面的提升。新教师可以近距离观察导师的教学方式,学习导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从而快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以名师工作室引领新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参与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新教师可以接触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生涯规划设计、教学技能提升、教研活动发展、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也能帮助新教师拓宽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凝练教学风格。

以课例研修和公开课教研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課例研修和公开课是以新教师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校本教研方式,这类活动为新教师创造了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听课,并获得更多备课和磨课的机会。集体备课要求新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如研读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等;备课组内的集中研讨、说课、试讲和磨课环节有助于新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集体教研关注学科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使新教师能够掌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拓展专业发展通道,助推新教师跨越专业发展关

项目通过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拓宽新教师的成长路径,确保新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平稳畅通,让新教师能够顺利跨越专业发展关。

参与课题研究,为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奠定基础。新教师通过参与课题或小微课题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提升教研能力。课题研究聚焦教学改进,将课堂作为实验室,关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此为重心展开研究。

参加专业学术论坛交流活动,搭建教研成果交流平台。通过参加专业学术论坛交流活动,新教师可以与同行交流,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学科学术活动为新教师搭建起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对引领新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科研意识、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均有助力作用。

参与主题教研活动或教改实验行动,促进数字素养发展。主题教研活动聚焦新课标实施,探索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教改实验行动关注新技术在常规课堂、科组研讨和课题实验中的运用,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加入创新协作团队,新教师可以与团队成员共同开展教学创新实践,交流示范项目和创新案例,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共同体建设,激发专业发展持续力。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小组共同体学习模式,以主题引领的微任务为核心,督促新教师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导师团队则提供陪伴式指导。通过导师微团队、新教师互助微团队以及学校改革创新微团队之间的交互影响,进一步增强和扩大新教师个体学习的效果,并确保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加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助力教学方法创新。大赛注重考察新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通用技能,通过说课、课堂教学及演讲答辩等方式,为新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全面展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更有效地引领其专业发展。大赛不仅关注教师的专业深度和广度,还积极引导新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努力钻研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通过参与大赛,新教师可以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通过创设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机会、建立科学化的实践反思与合作提升平台以及搭建专业化的职业发展舞台,能够为新教师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帮助新教师跨过素养关、教学关和发展关,提升他们从教的成就感、幸福感,助力新教师快速成长,奠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教研专业课堂教学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