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食品分析”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4-03-19闫溢哲

农产品加工 2024年1期
关键词:食品分析产教食品

闫溢哲,张 华

(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0 引言

“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包含大部分食品专业知识,专业性强、内容多且复杂,是一门能够快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检测分析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基础。随着社会产业需求的不断增加及现代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在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改革。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当前我国高校推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高校与企业应用产教融合模式,要不断完善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和推进企业用人单位直接聘用高校毕业生的务实要求,对新形势下提升人才技能水平、扩大就业创业、维持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保障。基于产教融合思想,对“食品分析”课程进行创新改革,有利于培养契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人才。

1 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展现出高校为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与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产教融合的核心是要校企成为重要的办学主体,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企业公共服务供给和高等教育教学形态的多样化,对于健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现代办学体制有着重要贡献。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目标,是逐渐加强企业主导办学与教学,建立健全多元化大学教育体系,逐步推进高校企业合作教育,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互动,进一步完善企业引导与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才能解决高校创新人才供给与产业生产需求的矛盾与冲突,才能使企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转型和制造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1]。

当前,产教融合作为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首先需要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行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不仅我国受高等教育人数在逐年增加,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功能也发生阶段性变化。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加快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着眼于培养能够解决实际检测分析工作中问题的创新应用人才。如何加快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第一步,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结构类型转型;第二步,加强区域高校基础能力建设,振兴落后地区高等教育;第三步,加强推进“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推动优秀高校学科改革建设快速发展,树立新型模式榜样以供其他高校借鉴。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创业需求,迫切要求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深化高等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同合作,让高校真正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才是产教融合的真正含义[2]。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授课方式单一,学习积极性较低

该课程中的概念、方法、理论及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繁多,传统讲授方式中学生都是被动接受。且由于课时有限,导致教师只能对教材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有时一些抽象的概念无法及时有效地让学生理解,不能及时消化和理解所学内容。

2.2 实验难以与理论知识较快融合

在“食品分析”课程教学中,分为理论与实验2 个部分内容,实践教学中往往将2 个部分分开教学。学生大多都是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过一段时间才能上实验课,致使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无法完美融合,导致学生上理论课时因为没有动手操作而对学习内容缺乏深刻理解,而上实验课时忘记之前学的理论知识,理论不能联系实际。“食品分析”是应用型课程,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不强,缺乏仪器检测操作技巧,与生产实践脱节,跟不上时代发展;实验项目不够完整,不能与其他课程实验项目形成体系,各自为阵,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食品分析检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3]。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由于“食品分析”任课教师不同的教育背景、研究方向、授课方式、表达习惯等原因,这类任课教师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动手实践能力,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变;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也存在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如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师资配备、教育经费等因素,导致高校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安排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头重脚轻的现象,使得学生无法有效利用学校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社会发展创新能力及综合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4]。

2.3 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

由于学校实验设备及资源有限、学生数量多、课程时间短等因素,学生的实操机会和时间较少,导致学习大型仪器设备检测分析的能力差。此外,普通高校实验室一般只配有常规的检测仪器,无法及时更换新型的仪器设备,学生无法学习最新最先进的仪器操作。目前,大型企事业单位基本以大型仪器检测为主,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增加,食品分析的检测手段日益更新,使用先进食品设备分析检测食品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传授课本内容,缺乏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无法准确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2.4 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差

食品分析的检测方法和仪器在不断发展,但因为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实验课时少、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导致学生即使有实操的机会也只是照葫芦画瓢,一板一眼地模仿教师,实验中缺乏独立思考性,被动地进行实验,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此外,课程的考核基本以卷面成绩为主,轻过程重理论,引导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只注重知识点的记忆而忽略实操的重要性。

3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改革策略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重申了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逐渐形成的一些教育制度和教育原则,只有产教融合,高校培养的人才才能适用于企业,成果才能更高效地得到转化,企业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5]。结合企业需求和高校课程之间的关联度,以“食品分析”课程为核心,围绕该课程及相关的课程,优化课程开设内容及相关课程开设顺序,强调知识的应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满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知识的掌握,强化课程教学的生产真实性。

3.1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学以致用。避免学校教的内容无法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企业需要的技能技巧无法在学校实践,造成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现象。产教融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职业“情境”下的实践能力。高校的课堂和实验室可提供学习学科知识的学术环境,但并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场所,进行这种能力培养的合适场所就是用人单位提供的环境。在学术环境中可以分析解决技术问题,在实践环境中可探索解决工程问题,只有在产业环境中才能够评价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因此,产教融合课程教学必然要依托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6]。改革教学内容,将企业中的真实问题带入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当中,设置食品中多种成分的同时分析检测、食品加工过程中成分变化的实时检测等复杂综合性实验,以满足企业的真实需求。

3.2 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食品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了解学习完整的课程资料,更为重要是如何在掌握该课程知识后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如何及时并准确掌握住理论知识,可借助仪器结构展示、工作原理解析、操作注意事项等相关视频或者动画,通过线上模式让学生提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在实际操作中有遗忘的部分也可及时通过这些视频及动画来提醒学生如何正确操作,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点和实验操作的记忆。企业可录制生产中仪器操作视频或者学生实地参观分析仪器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水平。多元化教学作为辅助手段,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7]。

3.3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首先,在学校方面,一是在制定课程计划时,相应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以达到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仪器的目的;二是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的建设,在职教师作为相关知识传授第一人,是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应具有企业实践经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食品分析最新检测方法和设备,以便在教学中与时俱进,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其次,在企业方面,一是提高企业参与率,积极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建立产业技术学院和企业工作室等;二是深化“引企入教”改革,使企业需求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学校可以建立食品分析虚拟仿真实验室,还可与企业共建食品分析实验室,让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检测;三是开展企业生产实践实训,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体验企业实训制度,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参加企业实训,鼓励企业接收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4 结语

随着国家、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统筹推进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是提升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优化传统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食品分析”课程建设就变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与企业等进行统一协调,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让理论服务于实践,实践巩固并提高理论。切实加强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复杂食品成分的能力;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工作中,为企业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贡献力量,在实践中提升技术水平,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食品分析产教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食品造假必严惩
高职《食品分析》教学内容的重构与优化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课内任务驱动,课外项目带动”
食品分析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