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脾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临床观察

2024-03-18何丹丹

光明中医 2024年5期
关键词:司汀主症气血

何丹丹

眩晕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见于多种疾病,国内发病率为0.5%左右[1],可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对于眩晕的治疗,临床医生要仔细寻找原发病,缓解患者眩晕症状。眩晕的发作使患者精神压力增大、生活范围变窄,严重者会造成患者焦虑、抑郁,因此积极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倍他司汀是目前国外治疗前庭功能低下和梅尼埃病最常用的药物[2]。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起源于《黄帝内经》,被称为头眩、眩冒、脑转。后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和完善,对眩晕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体系,并讲究辨证施治,在临床治疗中有独到的优势。中医内科学定义,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天旋地转,眩晕重者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3]。其将眩晕按证治分为5种,即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痰湿中阻型、瘀血阻窍型。有学者研究分析气血亏虚型的发病率在所有证型中排名第3,次于肝阳上亢型和痰湿中阻型[4]。本研究主要针对气血亏虚型眩晕,采用归脾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气血亏虚型眩晕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6例、14例;平均年龄(60.06±9.13)岁。试验组男、女各为15例;平均年龄(60.33±9.52)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神经病学》[5]:临床表现为眩晕,可伴有视物模糊、复视或持物不稳,TCD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眩晕为气血亏虚证:主症:眩晕;次症:心悸少寐,身倦乏力,面色淡白。舌淡,脉弱。

1.3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且CT或MRI排除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者;年龄40~75 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平素生活自理;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319)治疗,规格为2 ml∶10 mg,2支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1次/d,连续治疗10 d。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处方:党参10 g,麸炒白术10 g,炙黄芪30 g,当归10 g,茯苓10 g,炙远志10 g,龙眼肉10 g,炒酸枣仁15 g,木香10 g,炙甘草6 g,生姜2片,大枣3枚。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30 g,五味子10 g;痰湿偏重者可加法半夏10 g,陈皮10 g,干姜6 g,茯苓10 g;兼见寒象者加干姜6 g;血虚较重者可加阿胶(烊化)6 g;失眠者可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由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煎药房统一煎药,每日1剂,浓缩成400 ml,分2袋装,早晚2次温服,由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统一分放给患者,治疗时间为10 d。

1.4.2 观察指标中医证候评分:主症:眩晕;次症:神疲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无华、唇甲淡白、心悸少寐。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7]中相关内容拟订,主症眩晕评分分为0、2、4、6分,程度为无、轻度、中度、重度;次症为神疲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无华、唇甲淡白、心悸少寐,各项得分按照严重程度分别记为 0、1、2、3 分,得分越高,临床症状越明显。眩晕残障测量表评分(DHI):该量表包括25个问题,可分为功能、躯体、情感3个部分,上限是100分,得分越高,眩晕程度越重。TCD脑血流速度指标:观察患者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患者入院时及治疗结束后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并进行肝素抗凝,运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

1.4.3 疗效判定标准总有效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7]标准,分为显效:中医证候评分减分率 ≥70%;有效: 30%≤中医证候评分减分率<70%;无效: 中医证候评分减分率<30%。中医证候评分减分率=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 100%。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

2 结果

2.1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例,%)

2.2 2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及总分降低,P<0.05;试验组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2.3 2组患者DHI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功能、躯体、情绪评分及总分均降低,P<0.05;试验组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DHI比较 (分,

2.4 2组患者脑血流速度比较治疗后,2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增高,P<0.05;试验组增高更明显,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脑血流速度比较

2.5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降低,P<0.05;试验组全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 (例,

3 讨论

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耳石脱落、内耳淋巴代谢失常、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迷路的机械刺激等学说,治疗上多采用血管扩张剂、前庭抑制剂、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但患者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焦虑情绪,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眩晕与焦虑症常相互影响,两者紧密相关[8],而跌倒、骨折及外伤的风险也会增加[9]。中医学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论述非常丰富,总体分为虚实二类,认为风、火、痰、瘀、虚均可致眩,因人、因时、因地辨证分型,专人专方,治疗优势明显。对于气血亏虚导致的眩晕,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和升清降浊,濡养清窍。现代人由于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等原因耗伤气血或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窍失养,从而发生眩晕,其代表方为归脾汤,首载于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后加入当归、远志二味药物,扩展到脾不统血、心脾气血两虚、血不养心等证。归脾汤治疗气血两虚型眩晕症见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少腹胀。方中黄芪、龙眼肉为君药,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补脾气,养心血;人参、白术与黄芪相伍,增加补气健脾之功,当归补血养心,酸枣仁宁心安神,与龙眼肉相配增加补益心血、安神定志之功,均为臣药;佐以茯神、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气养血药滋腻,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共同发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归脾汤对人体多系统均有影响,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有研究对归脾汤有效药理成分进行分析,发现有效成分包括黄芪甲苷、茯苓多糖、人参皂苷等[10],各成分之间通过相互协调来发挥作用,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抵抗力、降低过敏反应[11,12],可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胃肠蠕动[13],增强造血功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14,15],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16]。

倍他司汀是抗眩晕的常用药物,是循环改善剂,是一种组胺类似物[17],临床上广泛运用于前庭性眩晕、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鸣、突发性耳聋等。倍他司汀可激动H1受体,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拮抗H3受体,增加组胺的合成和释放;而组胺水平的增加,可使对H1受体的刺激作用增强,进而增强对H1受体的激动作用,倍他司汀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眩晕,对中枢神经系统可改善大脑、脑干内血液循环、具有促觉醒作用[18];对前庭器官可增加内耳血流,改善前庭微循环,缓解和消除淋巴水肿[19],同时可平衡双侧前庭神经和神经元放电[20]。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同时可以减轻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性相对较高[21]。

本研究采用归脾汤加减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眩晕残障量表评分降低更明显,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增高更加明显,且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更明显。归脾汤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气旺血行,头目得以濡养,故主症眩晕与次症神疲乏力等均能改善,倍他司汀能够扩张椎-基底动脉,提高脑部及外周血流量,改善组织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两者联用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归脾汤加减与倍他司汀联合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程度,减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司汀主症气血
郭淑云“抓主症”诊疗特色简析*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中医证候临床评价的探讨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气血亏虚 日常如何“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