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灸刮痧对风寒阻络型颈性眩晕的影响*
2024-03-18李沙沙陈冉婷
李沙沙 孙 琼 陈冉婷 吴 丹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颈椎疾病患者中常见的症状,在颈椎病患者中对发病率为50%~65%[1,2]。CV又叫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因各种因素导致椎动脉血氧供应不足或者椎动脉痉挛,使得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眩晕综合征,患者多以头晕目眩、肩颈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或伴随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3],此外,患者还会出现全身疼痛、麻木无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中医学将其归属为“眩晕、眩冒”范畴,属于经络虚证,风寒湿邪痹阻颈部脉络,引起血气阻滞,上气不足,髓海空虚,清窍失养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基本途径之一,而风寒阻络型是常见证型之一[4],因此,治疗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主。温灸刮痧疗法,是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将刮痧与艾灸原理相结合,用温灸罐在特定的穴位反复进行刮动,使该部位的微血管膨胀破裂而出痧,与此同时再利用艾灸的热力、药力的作用不断刺激经络、穴位或病痛部位,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5],改善患者的症状。本研究旨在探讨温灸刮痧疗法应用于风寒阻络型颈性眩晕患者的效果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21年6月—2023年8月就诊于江西萍乡市中医院的风寒阻络型颈性眩晕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能按照计划完成治疗,无退出或脱落。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7.30±10.39)岁。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6.33±9.63)岁。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患者皆知情同意。
1.2 病例筛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根据眩晕的诊断标准,满足《眩晕诊治专家共识》[6]中颈性眩晕的特征;②年龄30~80岁;③以头晕、颈部不适为主诉;④符合风寒阻络型的中医证候;④颈椎影像检查提示颈椎有异常改变;⑤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耳源性、眼源性眩晕者;②患有颈部肿瘤、颈部结核、脑部疾病等器质性疾病者;③因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眩晕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有急性椎间盘突出,或颈椎有骨折、脱位、结核、肿瘤者;⑥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者;⑦精神障碍者。
1.2.3 剔除和脱落标准①拒绝、不配合治疗者;②发生并发症不宜继续治疗者;③依从性差、主动退出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及常规护理。西医治疗包括:根据患者症状予以常用的药物如西比灵、敏使朗等,西比灵(厂家:石家庄市新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H2004130,规格:5 mg/粒)口服,1粒/d,睡前服用;敏使朗(厂家:乐普恒久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H10930003,规格:6 mg/粒)口服,每日3次,1粒/次,餐后半小时服用,共服用7 d。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加深患者对疾病知识,缓解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告知患者注意保护颈部,避免长时间低头以防颈部肌肉受损,教会患者进行简单的颈椎保健操;告知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1.3.2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温灸刮痧疗法。温灸刮痧疗法器具采用温灸刮痧罐,用艾叶制成艾炷,放于罐体底面的螺杆,点燃艾炷,采用罐体边缘刮痧,加以艾灸扩张血管,使局部皮肤充血,再借助刮痧罐的外力疏通经络走向,将体内瘀积的寒毒逼出体表排出体外。具体方法如下:帮助患者取合适的卧位,充分暴露选取部位(督脉:大椎-至阳;足太阳膀胱经:心俞-膈俞),将刮痧油均匀涂抹于刮拭部位,手持刮痧罐与患者表皮形成一定的角度,一般15°~30°为宜。温灸刮痧顺序自上而下,手法不宜过快,以补法为主、力度要小而均匀、时间不超过20 min或以患者痧透为宜。频次:隔天1次,若出痧较多者以痧退为主,共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由王楚怀等[7]研制,对患者的眩晕症状和功能状况进行评分,涵盖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5个方面。治疗前后由非操作者根据患者的主诉症状进行评分,总分为30分,得分越低,症状越严重。
1.4.2 不适症状缓解时间由同一记录者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肩颈部不适缓解时间。
1.4.3 护理满意度采用英国的Thomas等[8]研发的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其内容包括患者在院期间对护士服务态度的评价、护士对患者的关注度、护理服务的可及性等19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不满意:0分,不满意:1分,一般:2分,满意:3分,非常满意:4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评定标准根据百分制转换公式:总得分=有效应答条目得分之和÷有效应答条目数÷4×100。很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69分。总满意度=很满意度+满意度。
1.5 安全评价指标1级:过程安全,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如晕灸,休息片刻即可缓解,皮肤轻度烫伤、出现小水泡但能自行吸收等,无需做任何处理仍可继续试验;3级:有安全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出现大水泡不能自行吸收、皮肤破损、剧烈疼痛等,做处理后可继续试验;4级:因发生不良反应如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或四肢发凉等症状导致试验终止。
1.6 质量控制治疗前所有成员均接受统一培训,熟练操作温灸刮痧疗法的操作及注意事项;由未参与治疗者根据评价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治疗前,2组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得分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比较 (分,
2.2 不适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2组患者眩晕缓解时间、肩颈部不适缓解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眩晕缓解时间、肩颈部不适缓解时间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适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2.3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2.4 安全性评价2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未出现不良反应,能按照预期计划参与研究。
3 讨论
中医学中,颈性眩晕属于“眩晕、项痹”范畴。《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曰:“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颈性眩晕可有多种因素引起,其中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低头时间过长,伏案工作过久,姿势不正确或受寒过劳、饮食不节制等,导致肝肾亏损、精血不足、髓海空虚,风寒外邪阻塞脉络、血气不畅、清窍失气血濡养,导致眩晕、肩颈部疼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风寒阻络型颈性眩晕主要因颈部受风寒之邪气而引起,风乃阳邪,开发腠理,寒借风之穿透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侵袭于此;寒乃阴邪,可凝滞收引,风寒相合则致经络壅塞不畅,血气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引发此病。颈部循行经络中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最容易受风寒侵袭而发病[9],由此,在颈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络循行部位予以温灸刮痧疗法可使艾热及药效直达病灶,疏通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调理颈部血气运行而缓解症状。
温灸刮痧疗法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将艾灸、刮痧、穴位按摩的作用相结合,基于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采用温灸罐反复作用于局部穴位,利用艾热和药力刺激经络穴位,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激发阳气、驱寒温经、祛邪外出、调和脏腑的作用,从而达到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效果[10-13]。《素问·骨空论》曰:“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督脉是阳脉之海,统摄调节人体全身的阳气,与十二经络密切相连,其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行至风府穴,而后进入脑部;《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选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进行循经温灸刮痧,可激发全身阳气、祛除病邪、疏经通络。
刮痧可扩张肩颈部的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将体内寒毒、代谢产物祛除体外,疏通患者的经络,缓解局部肌肉酸痛,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此外,刮痧还通过个体自体溶血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平衡内分泌[14]。2组患者治疗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说明温灸刮痧疗法能够疏通脑部走向经络,维持脑部血液供应充足,帮助颈性眩晕患者减轻眩晕程度、缓解肩颈部及头部疼痛、减少日常生活工作中眩晕的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结果与黎小霞等[15]研究的结果一致。艾灸中艾草与热力的作用相结合可温经通络、舒畅行血、消炎止痛、清窍醒神,改善椎底动脉的血液流速,较短时间内改善脑部的缺血缺氧状态,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16]。2组患者治疗后的眩晕缓解时间、肩颈部不适缓解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本研究中温灸刮痧疗法将艾灸和刮痧联合应用,刺激人体经络腧穴,加速血液循环,将血氧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脏腑和筋骨,有效缓解肩颈不适、改善眩晕症状。
综上所述,温灸刮痧疗法可以有效缩短风寒阻络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肩颈部不适缓解的时间,改善眩晕症状,促进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护理满意度,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