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和二陈汤联合平衡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2024-03-18付晓波刘加祥邱涧生

光明中医 2024年5期
关键词:二陈汤降糖证候

付晓波 刘加祥 邱涧生

全球有4.15亿人患有糖尿病,预估有1.93亿高血糖人群尚未被诊断出糖尿病,2型糖尿病(T2DM)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1]。找到更为安全有效的糖尿病治疗策略,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中医药多靶点、整体治疗的特点,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独特的优势[2]。近年来,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和医生的关注。二陈汤是治痰湿之要方,加苍术、白术有理气健脾、燥湿之功[3]。平衡针灸是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的共同点为理论基础,形成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针刺加基线治疗可以改善血糖控制、血脂水平、血压水平[4]。平衡针灸降糖穴作为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在调节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方面也有很好的作用[5]。笔者对中和二陈汤联合平衡针灸降糖穴对T2DM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以期为T2DM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同时也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实证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3月—2023年8月期间在余干县中医院诊治的7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6~72岁,平均(51.62±4.33)岁;病程4~11年,平均(7.84±2.06)年;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中学8例,高中及中专10例,大专15例,大学及以上6例。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26~72岁,平均(51.42±4.73)岁;病程5~10年,平均(7.61±2.04)年;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中学10例,高中及中专12例,大专12例,大学及以上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最新《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6],血糖>11.1 mmol/L(200 mg/dl);空腹血糖≥7.0 mmol/L(126 mg/dl);或OGTT 2 h血糖≥11.1 mmol/L(200 mg/dl)。患者通常发病年龄较大、体型偏胖及代谢紊乱;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无需依赖胰岛素治疗;可有明确的T2DM家族史;常有胰岛素抵抗相关表现,如黑棘皮、高血压病、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部分T2DM患者具有酮症倾向,需要对其胰岛功能、胰岛自身抗体及基因筛查及随访而明确诊断。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根据《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7]症状:口渴喜饮,多食易饥,倦怠乏力,肢体疼痛,气短懒言,大便不爽,小便频多,头身困重,并伴随有心悸、失眠、健忘、多汗、浮肿,脉细无力或细数,舌淡或舌红少津。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8]诊断标准;近期未进行药物治疗或口服降糖药治疗;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肾病;属于1型糖尿病,或继发性糖尿病;合并较重的器质性病变;哺乳期、妊娠期女性;过敏体质,或有2种以上药物及食物过敏;不配合或不能配合要求用药;有严重的无意识性低血糖病史;中途退出试验;存在研究者判定为不适宜参与的其他情况或疾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平衡针灸主要针刺降糖穴[9]。降糖穴位于前臂掌侧的下1/3,解剖上,此处有浅屈肌、指伸屈肌、前臂的动静脉和神经。取穴有多种方式,如按定位、男左女右、交叉或双侧取穴。针刺时,针感出现在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骨间神经为佳。手法包括上下提插,严重病状则采用滞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和二陈汤进行治疗。处方组成[10]:黄芪、党参、丹参各7 g,生姜、炙甘草、乌梅各3 g,陈皮、姜半夏、云茯苓各9 g,焦三仙各10 g,白茅根10 g。药物在余干县中医院药房进行统一加工煎煮,封装为200 ml/袋统一规格,用法为早、中、晚餐后温服,3袋/d。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4.2 观察指标①中医证候: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制定,主症:多食易饥、乏力倦怠、干渴多饮;次症:盗汗、气短、尿频、少言、烦躁。这些症状分4级,其中主症分数为0~9分,次症分数为0~3分,总分42,得分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记录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得分。②血糖检测值:治疗前后,从患者静脉取3 ml血样,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GHb)和餐后2 h血糖(2 h PG)的水平。再对这些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的对比分析。③并发症:记录在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与治疗方法和药物相关的并发症。

1.4.3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根据尼莫地平法计算评估疗效。计算公式为:疗效指数=(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显效:疗效指数超过70%,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并且血糖回到正常范围;有效:疗效指数超过30%,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无效:疗效指数低于30%,患者治疗前后病情几乎未见改变或者病情加重[1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以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率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分,

2.3 2组患者血糖检测值对比治疗前,2组患者的FPG、OGTT 2 h PG、HbA1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OGTT 2 h PG检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HbA1c虽治疗后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血糖检测值对比 (例,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和二陈汤联合平衡针灸降糖穴治疗在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面与单一应用平衡针灸治疗相当,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得以保障。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例,%)

3 讨论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虽然在糖尿病的控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良反应和局限性。中医拥有数千年的治疗经验,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T2DM的两大特点[13]。中医认为,T2DM存在热伤气阴的病机,常见气虚、阴虚、气阴两虚甚或阴阳俱虚日久可见络脉瘀结,引发诸多并发症[14]。中和医派秉承扶正祛邪益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护正防邪固中和的临床学术观点,善于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强调以人为本,防重于治,强调形与神俱,和谐平衡,强调天人合一,效法自然。故本研究在针灸基础上选择了由中和医派杨建宇教授改进的中和二陈汤[10]作为联用汤剂,研究其与平衡针灸降糖穴治疗T2DM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中和二陈汤联合平衡针灸治疗的观察组与单独使用平衡针灸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中医证候积分更低,表明中和二陈汤可能有助于增强平衡针灸降糖穴的疗效。观察组治疗后的FPG和OGTT 2 h PG的水平也较对照组为低,说明联合治疗对于血糖控制具有积极效果。然而,2组的HbA1c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意味着虽然短期内血糖得以控制,但长期的血糖稳定性并没有明显差异。这也表明,除了血糖检测值外,还需关注糖化血红蛋白这一长期控糖指标。值得注意的是,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意味着中和二陈汤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而且安全性也得到保障。从中医角度来看,中和二陈汤的药物成分可能与平衡针灸降糖穴的治疗方法产生了协同效应,共同对糖尿病进行调控。这为T2DM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并证实了中医药疗法在现代医学治疗中的价值。华姞安等[15]研究中,补气药黄芪的使用频次高达 78 次,可见补气在治疗T2DM过程中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现代中医治疗T2DM重视气血水同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基本治法,并重视健脾补肾、利湿解毒,故常用黄芪、当归、丹参、茯苓[16]。补益药中黄芪用药频次较高[17],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等功效,被《本草纲目》誉为“补药之长”。本方中黄芪合党参使用,兼顾滋补,可有效治疗患者多食易饥、乏力倦怠。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中和二陈汤联合平衡针灸降糖穴的治疗方法在T2DM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未来可进行更大样本量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此研究中的结论,并探讨其深层次的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二陈汤降糖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应用中药“二陈汤”合“止嗽散”加麻黄、杏仁、黄芪、党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One Case of Professor ZHAO Jun's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s Height After Menstrual Onsets
快乐降糖“穴”起来
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
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
降糖“益友”知多少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二陈汤加减影响睡眠期上气道-食管压力研究
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治疗卵巢囊肿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