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深度话题类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第一视角”定位
2024-03-18张桂友
◎张桂友
(泰安市广播电视台,山东 泰安 271000)
“电视访谈”是主持人与一个或多个嘉宾围绕某个(某些)选题开展访谈的深度话题类节目,因包含的信息量大、设置的矛盾点多、承载的情感更为丰富而深得受众的喜爱。要把电视访谈节目做得更有深度、更有力度、更具广度,既能符合特定的人物和话题特点,又能引起受众共鸣,需要主持人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节目中,主持人运用“第一视角”,能够“舌战群儒”,实现“运筹帷幄”,为电视谈话节目增色添彩。结合具体工作经历,笔者就深度话题类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第一视角”定位作简要分析[1]。
一、“第一视角”过程解析
第一视角即“我”之所见所感所悟,当然,这种主观认识是基于对客观新闻事实的理性把握,并通过“第一视角”来呈现的。
电视访谈一般情况下是在特定的场所(通常为专业演播室),由主持人和嘉宾就设定的话题进行“你来我往”的深度交流,达到表述观点、传递信息的目的。“第一视角”定位能打破这种传统模式和固定思维,通过主持人“全程”参与来实现访谈节目品质的提升和传播效力的增强。要做到“全程”,主持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资料收集要亲自参与,掌握第一手资料,形成对访谈选题的第一感知。主持人从访谈节目一立项就要加入进来,全程联系沟通策划,全方位了解相关情况,只有如此,方可“手里有粮心不慌”。
第二,访谈脚本要参与撰写甚至自主撰写完善,做到访谈流程全面熟悉、访谈节奏提前把控、访谈内容驾轻就熟。这一环节尤为重要,主持人应在前期“调查取证”、掌握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提炼新闻点和佐证点,确保访谈过程中既能抛得出问题,又能收放自如,引导嘉宾不偏离访谈主题,且有所延伸。主持人通过“第一视角”把控流程、引导进程、展现内容、丰富形式,做出“色香味”俱全且让人回味的深度访谈节目[2]。
第三,访谈播出后,主持人要及时总结提升,审视“第一视角”,形成经验,为专业素养提升“蓄势储能”,从而保证主持人可以灵活地利用“第一视角”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实现访谈节目的完美转型,给受众带来更好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二、“第一视角”的优势及应对策略
上文提到,传统或者一般意义上的电视访谈节目,或者以全片演播室(中间穿插相关画面)的形式呈现,或者以演播室与记者采访交替形式呈现。但主持人以“第一视角”参与进来后,这种固有的模块被完全打破,可以通过多种全新的灵活的形式(下文有详细阐述)展现,出现在受众面前的是可看、可感、可知甚至可体验的“全景式”电视访谈。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篱笆三个桩”
从节目的制作流程和传播架构方面考虑,“一个篱笆”是表达传播的主旨和主题,“三个桩”是用来服务主旨的论据支撑,具象表现为更丰富恰当的材料、更流畅紧凑的流程以及更能引起关注的编排方式等等[3]。
“话题”是访谈节目的重心和核心要素,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谈话围绕“话题”展开,谈话既要围绕中心又要辐射发散,传播更有效、更丰富的内容。主持人通过“第一视角”参与,能更准确着眼于话题进行选材,并在节目中通过意见的交流、观点的表达,形成碰撞和共振。也就是能通过谈话人物的现实经历、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或者是话题事件的背景解析、时效进展等发散状的相关内容来支撑表现主题,从而更能感染、感动受众,影响社会。
从节目人员构成方面来说,“一个篱笆”就是通过“第一视角”参与的主持人,这是主导要素。“三个桩”指的是为配合主持人发挥第一视角作用而存在的记者、编辑、嘉宾、技术保障等要素,这是配合力量。只有电视台合理地利用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对制作、播出访谈节目的方式进行创新,通过倾听嘉宾的话来解决问题、传递声音,才能体现出电视访谈节目的真正价值。
(二)“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的关系既对立又中立。对立是主持人以“第一视角”代替受众发问,以谈话的交锋状态有效放大节目看点,同时也便于主持人掌控节目进程,让观点得以充分展示和表达。但这种“对立”也要坚持新闻传播规律,不能偏离政治方向和节目导向,也是反方向上提升节目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有效途径。纵观来看,实际还是一种“中立”,反其道而行之,主持人用递进式的采播方式,代表个人,更代表媒体和受众通过“层层剥笋”展示选题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认知。
这一环节是整档谈访谈节目的“精彩看点”,也是最考验主持人“第一视角”的关键环节。主持人通过对“立场”的精准把控,将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发问或者交流作为服务整个访谈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产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这样不仅丰富了访谈节目内容,而且还凸显了访谈节目特色,使电视访谈节目变成人们喜闻乐见而且乐于接受的一种节目形式[4]。
(三)“他乡遇故知”
传统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是“主人”,演播室是“会客场所”,嘉宾是“客人”。通过“第一视角”,主持人和嘉宾不再是主客关系,更像是朋友和知己。会客场所可以是专业演播室,也可以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其他场所,如嘉宾所认同的并符合特定人物性格定位的场所。在这种场所,主持人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倾听者,而是能通过第一视角参与,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表达意见,通过“表达式参与”与访谈对象达成观点的一致性,传达访谈节目的主旨,能让嘉宾感受到不论在哪里进行访谈就如同与老朋友“谈心”,从而体现出主持人在访谈节目的“第一视角”,使电视访谈节目效果更好,更具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三、“第一视角”细节把控
主持人精确定位“第一视角”,需要把控好诸多环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到“一人多面”,切勿“无的放矢”
访谈选题的多样性,决定了主持人从心态到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主持人要全面准确分析选题的特点,量体裁衣,明确定位,拉近与嘉宾以及受众的距离,消除彼此的隔阂。
(二)由“倾听旁观”向“感同身受”转型
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角色不是单纯的倾听者,也不是发表感言意见的演说家,而是通过“第一视角”与嘉宾同频共振、与话题相得益彰,在现场有效引导、启发嘉宾进入谈话氛围和流程,激发不同思想观念的交锋,校对谈话内容的偏差,最终达到“用谈话的形式最大限度地逼近人物心灵”,进而提升整档节目的水准和看点。
(三)驾轻就熟的语言风格
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语言表达的内涵和技巧。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可以活跃谈话气氛,消除现场紧张感,控制、调整访谈节奏。节目冷场时,主持人应引导参与者发言或使话题转换到其他方面;当场面有失控迹象时,应及时做一个小结,厘清思路,使谈话的各方面情绪稳定下来。
(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
百密一疏,无论任何内容的访谈,不管前期准备得多么充分,访谈现场都可能会有很多“意外”发生。针对嘉宾侃侃而谈却不是节目所需的谈话,主持人要抓住关键词,反复发问、持续追问,直至戳中问题要害,实现访谈内容的完美表达[5]。
此外,主持人扎实的理论功底,尤其是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积累,有助于其在节目中从容发挥;主持人高尚、宽容、正直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形象,也是提升节目表现力的主要因素;主持人的专业能力,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驾驭能力,有助于提高访谈节目对受众的带动和影响力。
四、第一视角的实战效果
“第一视角”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应用于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深度话题类谈话节目中,能产生“1+1>2”的传播效果。笔者近几年的话题类访谈实践证明,这一应用深得人心、大受欢迎。
2019—2021 年,笔者所在的泰安广电融媒体中心连续三年开展“5+2”电视访谈,全面展现泰安市5 个产业服务工作小组和2 个指挥部推进项目建设提档升级的生动实践。2022 年又推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访谈》,全面反映泰安市谋划高质量发展“大棋局”,再造现代产业发展“新泰山”的思路措施和成效成果。
在这几次话题类访谈节目中,我们大胆创新,选派应变能力强、有文字思想功底的主持人联动节目编导参与到节目前期策划、现场踩点、文稿撰写、流程梳理等各环节,全过程、多维度展现主持人“第一视角”元素。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实践中,将“第一视角”的应用成果无限放大,访谈类电视节目采编播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
(一)“演播室+”模式
我们将单一的访谈演播室“扩容”,通过“演播室+”形式实现内容和形式双提升。例如,我们在2021 年做“乡村振兴看泰安”访谈节目时,在融媒体中心设立“第一演播室”的同时,还在肥城智慧农业产业园设立“第二演播室”,将产业园生机勃勃的瓜果蔬菜和先进的农业管理设施作为现场演播室背景,既符合节目立意,更能直观感受乡村振兴成就,还利于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沟通,切实通过主持人“第一视角”集聚众多新闻元素,产生新闻传播链上的“化学反应”,实现传统访谈节目的迭代升级。
(二)“内容+”模式
彻底打破以往访谈过程中现场谈话和旁白的单一模式,让主持人走进现场,体验式、沉浸式参与其中,通过“内容+小片”,增强节目的立体感。例如,我们在做上文提到的几期访谈节目时,挑选有6 年一线记者岗位经验的主持人走进泰山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和石横特钢产业集群两个项目现场,通过“第一视角”现场解析泰安的产业发展、感受项目施工热火朝天的场面,并精心制作小片,用于访谈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市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重大举措和成效,我有幸去了两个项目现场,置身其中,强烈感受到全市上下推进产业发展的速度和力度,相比一年前我采访项目开工建设的时候,有天壤之别……”当访谈镜头切换到演播室,主持人以这句话开场的时候,一下拉近了与嘉宾的距离,内容设置流畅紧凑,小片运用没有任何违和感,反而增加了信息量。
(三)“理念+”模式
运用新思路和新理念拍摄制作小片。小片拍摄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主持人现场“串场”,充分利用第一视角让受众和嘉宾感受相关内容。无论是前期策划还是拍摄制作,小片务必做到场景选择和画面构思巧妙细致,抓住嘉宾和受众的眼球。节目编排上,我们在实践中一般以10—15 分钟为一个频次插播小片,既服从于整期节目架构,又服务于节目效果。
五、“第一视角”屏外延伸
当前媒体融合迅速,栏目创新日新月异。过去主流媒体占主导地位时,受众完全有耐心看完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采访。而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下,只要一看是长时间的访谈节目,相信很多人不会端坐在电视机前耐心等候、仔细看完。因此,深度话题类电视访谈节目要想有“市场”、有影响力,必须改变传播方式。在依然坚持“内容为王”的大背景下,必须实现大屏小屏共用力,小内容大看点“双驱动”。
通过将电视访谈节目与短视频融合,促进彼此的发展,从而确保访谈节目在新媒体时代中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和延展性。对于时间紧张、工作过于忙碌的年轻人,他们更趋向于利用短视频来了解访谈节目,而对于时间比较充裕的退休人员,他们更趋向于坐在电视机旁观看访谈节目。由此可以看出,为了扩大访谈节目的影响力,电视屏幕端不再是唯一的传播渠道,应该根据受众群体的特点,为他们提供最为舒适的观看方式,以此来增加电视访谈节目的受众群体,从而使访谈节目取得更大的反响。
《骄傲吧 泰安》是泰安电视台原有的一档青春励志访谈节目,以企业家、院校专家、文化学者、新农人、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人员等为访谈对象,通过展现不同人物的人生故事,表现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主创人员在每一期节目筹备时就有意识向“小屏”发力,无论是前期策划、拍摄采访,还是后期撰稿、访谈录制,每一个环节都会提炼精准看点,为小屏内容“备足料”。配合30 分钟的访谈节目,都会制作一个通过“第一视角”切入的短视频,并优先全过程传播。实践证明,这种短视频的播放量和传播率都高于整档节目。
因此,必须要彻底改变原有的传播方式,创新开发通过第一视角衍生出的新闻精品,服从于访谈节目又服务于节目,彻底打破“一屏统”模式,借助抖音、快手、视频号、公众号等运营平台实现“多屏开花”,从而保证访谈节目的效果,增强受众的体验感。
根据近几年做电视访谈节目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主持人“第一视角”的定位必须要有效,符合当前媒体发展形势,也不能偏离新闻传播规律。当然,电视媒体节目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工作人员都不是孤立的,传播手段也不是单一的,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持续改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电视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