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与新闻融媒体合作开设科学传播专栏探索
——以《池州科普之窗》为例
2024-03-18◎汪琴
◎汪 琴
(池州市科学技术馆,安徽 池州 247000)
一、融媒体概述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融媒体不是具体的媒体,而是一种手段、方法,其本质是资源整合,为“我”所用,即传统媒体可以融入互联网,采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提升传统媒体的新闻价值。融媒体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促进了传统媒体的发展[1]。
二、合作开设科学传播专栏的必要性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五大重点工程之一为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需要推进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即推进图书、报刊、音像、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鼓励公益广告增加科学传播内容,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引导主流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促进媒体与科学共同体的沟通合作,增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科普发展的新趋势[2]。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切实提高广大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9 年池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原池州市广播电视台经过协商,在原池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开设电视科普类栏目《池州科普之窗》,由池州市科技馆协办。2021 年池州市电视台与《池州日报》合并成立池州市传媒中心,《池州科普之窗》栏目得以保留。目前,该栏目是池州市传媒中心十大精品栏目之一,获评2022 年度安徽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栏目)。
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是《池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中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池州科普之窗》栏目的开设,是贯彻《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深化科普资源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能够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3]。
三、栏目宗旨与播出形式及时段
(一)栏目宗旨
《池州科普之窗》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播出形式及时段
《池州科普之窗》栏目于2019 年12 月1 日正式开播。借助池州传媒中心的媒体矩阵,每周首播1 期,重播5 期,每期10 分钟。新媒体宣传是新时代媒体宣传最有效的渠道之一。池州市传媒中心拥有池州市最全面的融媒体宣传平台。为了扩大《池州科普之窗》宣传影响力,将节目内容上传到池州新闻网、“池州新闻”手机客户端、官方微博、抖音号、官方微信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科普节目全媒体融合传播[4]。
四、科技馆与新闻融媒体的合作方式
(一)人员分工
市科协、市科技馆安排专人主持开设节目、负责与栏目组对接、策划科普宣传报道选题,并对栏目运行提供必要的采访支持。栏目日常运行由池州市传媒中心负责,池州市传媒中心成立栏目组,安排记者、编导、摄像、制作、主持人负责栏目采制和播出。
(二)经费投入
开办专题电视节目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员,市科协、市科技馆共同提供采访播出经费。2020 年为栏目试运行年,栏目播出经费10 万元。试运行结束后,根据成本测算,2021 年起播出经费调整至12 万元。
五、栏目经验做法
(一)组建专班,着力打造精品栏目
为确保节目质量,池州市传媒中心公共频道总监、副总监,池州市科技馆负责人轮流担任节目责任编辑,具体负责节目策划、编辑、审核把关等工作,组织节目生产。频道专门成立栏目节目采制组,确定三人专门负责栏目组稿、策划、采编、拍摄、制作、配音解说与演播室出镜,相对固定三到五人配合栏目专职人员采访、编辑,并专门配置一整套采访、编辑、制作设备及相应的演播室;市科协、市科技馆安排专人对每一期节目的采制进行认真分析策划,精心构思采编方案,扎实细致地进行采编制作。同时,严格落实“节目三审制”,每期节目,都要经责任编辑、频道负责人、市传媒中心分管副主任三级审查,确定无误后,才安排播出,以确保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效果不断优化,实现栏目宣传与市科协、市科技馆工作开展同频共振。
(二)突出重点,精心开展科普宣传
节目开播之初,为了让市民进一步了解市科技协和市科技馆的工作,《池州科普之窗》栏目推出了《科技馆的奇幻之旅》《池州本土植物的“科考之旅”》《一堂别开生面的环保科普课》《走进大自然 探究小知识》等节目。其后,《池州科普之窗》栏目又适时推出《青创大赛小探班》《池州科技馆邀请你参与“走进科技馆,做科学小大人” 主题活动》《走进池州科技馆黄精主题分馆》《“微观探秘·病毒细菌微生物展”在市科技馆举行 》《家门口的自然课》《这里有场微生物展》《草地里闪亮的“星”》《直击全国辅导员大赛池州赛场》《一堂生动的建筑艺术鉴赏课》《种子家族的五类“冒险家”》等多部(条)专题或新闻报道。这些节目的播出让受众对池州市科协、市科技馆职能作用的发挥以及全市科普工作的开展情况、科普人员的工作情况、科普内容与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为市科协、市科技馆顺利开展科普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追踪热点,统筹推进科普宣传
1.开展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科普宣传,助力抗疫工作
2020 年1 月,《池州科普之窗》栏目组科普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与科普新闻,集中制作播出一系列新冠疫情防控稿件。其后,又持续不断地有序推出一批电视报道。三年来,先后采制播出30 多部(条)专题与新闻,如《普及新冠知识、科学做好防护》《新型冠状病毒科普小知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五连问》《怀疑自己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怎么办》《新冠病毒知识》《“我”的一天:儿童如何预防新冠肺炎》《“我”的一天:文职人员如何预防新冠肺炎》《84 消毒液可以洗餐具吗?》《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护国院士》《国庆假期如何做好疫情防控》等。及时普及了疫情防控科学知识,全方位指导市民科学防控。
2.围绕社会热点做好科普文章,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2020 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为使科技更有效地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池州科普之窗》栏目组专门采制播出了《科技兴茶天地室》《科学种植出“金银”》《关于洪涝灾害的相关知识》《灾后稻田如何补救?》《高山辣椒更“红”了》等专题节目。2021 年,《池州科普之窗》栏目组推出了《这里的羊肚菌要丰收了》《凤丹的种植》《杂交水稻》《新农人的“科学经”》《“水稻的前世今生”课堂》《荠菜》《山洪地质灾害》等多部专题节目。
《池州科普之窗》栏目组推出了《汽车节能科技》《雾霾及可再生能源有关知识》《保护臭氧层》《一起走进“碳”课堂》《走进电企探寻电能生产》《一堂生动的建筑艺术鉴赏课》《2021 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知识知多少?》等十多部专题报道。
3.积极主动开展科普常规宣传,回归栏目宗旨
2020 年7 月,“问鼎苍穹”中国航天精神及新时代航天成就展在池州航天科技馆设展。《池州科普之窗》先后推出《“问鼎苍穹”中国航天精神及新时代航天成就展在池州航天科技馆启动》《航空和航天的区别》《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成功启航》《普及航天知识 弘扬航天精神》《航天之光耀童心》等。这些节目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对普及航天知识,弘扬中国航天精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1 年,为配合全国科普辅导员大赛宣传,《池州科普之窗》栏目组与市科技馆工作人员密切合作,先后制作播出了《直击全国辅导员大赛池州赛场》《神奇的磁电》《神奇的液体》等多部科普专题。
此外,对科普大篷车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品牌活动、市科技馆户外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周活动、“自然池州”科普征文、“防溺水”科普、中高考心理科学知识普及、科技活动周活动、池州市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以及市民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医等科普活动、科普知识,《池州科普之窗》栏目都及时进行了形式多样、浓墨重彩的宣传报道。这些宣传报道有效扩大了科普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增强了实效性,使科普之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民心。
4.扩展覆盖渠道,提升科普宣传的时度效
传播覆盖面是直接影响传播目标到达率和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强化宣传效果,《池州科普之窗》栏目根据不同的科普内容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如视频资讯、视频专题、现场访谈、图文与动画等,力求用最合适的方式传播科普内容。还把相关节目安排在《家在池州》栏目再次播出;对新闻性、时效性强的科普活动,池州市传媒中心新闻频道《池州新闻联播》《多维度》等栏目也予以关注。
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池州科普之窗》栏目开播以来,运行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科普类节目公益性强,广告收入不多导致资金压力;因为科普本身内容的单调、枯燥导致节目收视率不高;对栏目组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要求高;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仍需进一步加强;节目的专业性与通俗性结合得还不够完美;节目的生动性、可看性仍有欠缺,节目创新创优需要新突破;全媒体融合传播效果未能充分体现。
七、取得的成绩和工作创新思考
2020 年,《池州市科普之窗》开播一年后,池州市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达到9.3%,比2015 年的5.4%提高72.2%,超额完成2020 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的目标任务。同时,2020 年度池州市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考评情况在安徽省16 个地市位列第四。成绩的取得主要依靠的是创新方法和社会动员,科学传播专栏的开设对提升全部科学素质有较大的贡献。
市级科技馆与当地新闻融媒体合作开设科学传播专栏形式仍可在以下方面具有创新的空间。
(一)科普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可以利用电视媒体的制作技巧和传播优势,制作科普节目,如科技知识讲座、科学实验节目、科技发明展示等,并在电视频道播出。同时,可以在科技馆内设立专门的科普展区,展示与节目相关的科技内容和互动体验项目,吸引受众到馆参观和参与。
(二)数字化科普内容的制作和传播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数字化科普内容,如科普动画、科普游戏、科普短视频等,通过在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传播,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5]。同时,可以在科技馆内设置数字化科普体验区,展示数字化科普内容,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三)互动式科普活动的组织和推广
利用电视媒体的互动特性,组织互动式科普活动,如科学竞赛、科技体验、科普游戏等,通过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广,吸引观众参与和互动。同时,可以在科技馆内设置相应的互动式科普展区,为观众提供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四)科技馆与学校、社区的合作
利用电视媒体的平台优势,与学校、社区等机构合作,开展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如科技课程、科学实验、科技竞赛等,通过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传播,扩大科技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丰富科技资源,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6]。同时,可以在科技馆内设置相应的教育和体验区,为观众提供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总之,科技馆与电视融媒体联合科普的新途径应该注重数字化、互动式、合作式等多种方式,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观众的需求,推动科学教育和科普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