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培养高职学生艺术素养的绘画能力测验研究

2024-03-18李欣芸

艺术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艺术素养美术课程高职学生

摘要:目的: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开展高职美术教育的关键。文章旨在开发课前绘画能力测验工具,工具模型借鉴“克拉克绘画能力测验”,同时将其他美术评价指标作为参考依据,结合不同高职学生绘画基础不同的特性来建构。该工具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绘画基础水平以及绘画中的优缺点。方法:研究主要运用教育实证方法,测试工具指标拥有4个一级维度,分别是造型能力、绘画表达、艺术素养、美育态度,11个二级指标根据专业特性分配不同的权重。学生根据测试题目进行绘制后,教师对照评价指标进行评分。有效测试问卷共120份,文章选取极具特色的4名学生的测试卷进行分析解读,发现学生测试得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的美术潜能。结果:通过该绘画测试工具以及设置美术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便于教师在课中因材施教,利用返回式计划对课堂学业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最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推动优质课堂和高效学习服务。结论:文章通过指标设置、实施、再修正,检验指标的可实施性,最终完成了针对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绘画能力水平测验工具开发,该指标的设置对高职美术课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具有可推广性、可复制性,弥补了高职美术评价的缺失。

关键词:高职学生;艺术素养;美术课程;绘画能力测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4-0-04

近年来,随着美育改革的推进,在“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以美育人”的引领下,开展美育工作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成为高校各专业关注的重点之一,其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艺术,掌握艺术知识与技能,富有创造和理想、美感和美德、协作精神和全球视野,并有能力将其付诸实践等方面,是生成AI无法替代的[1]。因此,在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类专业中,面对美术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的美术课程学情特征,为了更好地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围绕优化建筑类设计课程,将重点放在三段式(课前、课中、课后)绘画能力测验工具的开发上,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筑设计类专业美术课程绘画能力测验工具的开发意义

高职院校设计类美术课程属于专业基础性课程,为其他设计类核心课程奠定美学以及美术基本技能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课程。目前,该专业学生美术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分为美术生与非美术生两种类型。建筑设计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内容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建筑手绘表现等,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参差不齐会给教学的顺利实施带来很大的压力。虽然部分院校在美术课程改革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绝大多数院校在对美术基础课程的评价方面存在不足。

1.1 课程教学理念循规蹈矩,缺少多元化教学评价

通过教师访谈和调研发现,许多教师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还停留在关注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一层面;在教学评价的主体上,多关注教师评价而非师生互动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注重结果性评价,而非过程性评价。

1.2 教学中缺乏针对艺术素养培养的评价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设计类美术课程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对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虽然在教学以及教材中有培养审美能力的部分,但大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阶段,没有将具体育人手段与课程结合。

1.3 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美术课程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和方法按部就班,考虑到学科特性,一般都由设计素描入手展开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素描往往是相对比较枯燥的部分,因此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结合建筑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学情分析,对学生而言,通过课前绘画能力测试,可以通过几个维度的指标对照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然后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学习,积极弥补自身不足。对教师而言,通过该测试所得结果,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优势,同时针对其不足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开发课前绘画能力测验工具迫在眉睫。

2 绘画能力测验工具开发设计思路

本课题绘画能力测验工具开发基于返回式计划的核心理念,即利用“从结果返回到计划”(planning back-wards from outcomes)的体系,改变陈旧的“课程→教学→测验”的线性范式,使之成为新的、更具流动性的范式[2]。在测验形式上,借鉴克拉克绘画能力测验用徒手绘制4幅画作,从而筛选出具有绘画才能的学生。这个测验方式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克拉克博士于1983年开始研发后经过了几年的验证,是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测验工具[3]。结合当前国内外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评价维度的参考,开发一套适用于建筑设计类专业美术课程的课前绘画能力测验工具。研究通过前期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构建测评工具模型,在课程改革中融入工具模型进行验证。

3 绘画能力测验工具指标设计

3.1 指标建构维度设计

根据克拉克绘画能力测试工具以及美术学习评价指标等,在课前将試题发放给学生作答,再通过以下评价指标进行评定,从而测量学生的绘画水平以及相关绘画潜能和创造能力。

绘画能力测验题目:在写生静物台上摆放六棱柱1个、球体1个、正方体1个、方锥穿插体1个,让学生在规定的1小时内对以上石膏几何体进行写生,石膏体可以重复组合,也可添加其他元素,测试纸为四开素描纸。学生在课前从未学习过任何大学阶段美术相关课程的情况下,进行徒手写生,这样的设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基本美术水平,同时考查学生的美术素养。

3.2 指标设置说明

该指标在课题组成员进行商讨的同时征询专家意见,标准1中有三个方面,皆是对画面造型基础能力的考查。标准2评价指标主要考查学生对画面的艺术处理能力。标准3的设定是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该项指标在美术学习中占据重要一环。该项中的“审美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审美能力,并且能否有意识地在画面中加以呈现。“创新能力运用”考查学生是否勇于对静物台上的固有石膏体进行创造,创新画面表达。标准4设定围绕“以美育人”这一宗旨,在评价指标中融入对思政元素的考查。该项评价指标运用过程性评价方式考查学生在创作作品时是否具备善于发现美的积极性,对待作品是否拥有精益求精、反复修改的态度以及勇于创新的品格。

4 围绕提升艺术素养的课程改革实践

4.1 被试对象基本情况及信息(美术生与非美术生)

本研究将大一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学生以建筑设计专业为主、以风景园林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为辅,目的是更加客观地采集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基本数据。这些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背景涉及美术生和非美术生两种,同时未经受过任何大学阶段的美术课程相关训练,因此符合绘画能力测验研究的样本要求。

4.2 绘画能力测验的课程改革实践

项目于大一上学期美术基础课程第一课次进行,课上发放测试问卷,时长为1小时,到时间后回收问卷。详细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同时用于课中、课后的跟踪研究。分数评定由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美术创作经验的3名教师完成,各项分值取均分进行分析。

回收有效试卷共120份,挑选最具代表性的4幅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其中2幅为美术生作品,其余2幅为非美术生作品。美术生A在测试中将静物台上的几种石膏重复、交错摆放于一本书上,向上延伸,手托着书本。按照评价标准对该画进行评价,最终得分71分,其中标准3和标准4得分最高,“审美能力”为5分、“创新能力运用”为10分;标准1与标准2失分较多,主要集中在“透视关系”“明暗关系”“空间营造”这三个方面。从几个指标中可以看出该生在画面整体组织和创新运用上具有闪光点,但需要在后期学习过程中注意透视比例关系、明暗、空间等表达。值得肯定的是,该学生具有大胆创新的想法,在未来课程中可以继续激发其创新意识(见图1)。

在美术生B的测试结果中,其将静物台上石膏物象长方体衍化为面包,增添了咖啡杯、水果篮等物象用以丰富画面,经过3位专家评审打分后,均分为79分。该生得分较高的部分集中在标准1、标准2,尤其在标准2上与A生拉开了差距,得分项主要体现在“空间营造”“明暗关系”等方面。这幅作品在空间透视、比例关系上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透视和比例的刻画相对较为准确,这对专业学习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后期培养上可因材施教,提出更高要求,对空间透视等关系进行深入刻画。另外,在标准3和标准4这两个维度上,对创新能力的运用还不够,在美育态度上可以用于创新作品,在后期的美术学习中可以针对此方面加强相关训练(见图2)。

非美术生作品中,学生C得分情况见表2,在标准1与标准2中都取得了相对较高的分值。其中,在标准2的“空间营造”“明暗关系”两个维度都有较好的表现,可以看出,其虽然未经过美术考学,但拥有相关的美术学习基础,在透视关系和画面空间把控上表现优越。同时,在标准3和标准4中的“创新能力运用”上也较为突出,将长方体切割为吐司面包,将正方体转变为手机盒,同时将圆球演变成足球样式,整个画面生动有趣,且有一定的明暗关系表达,可见该学生拥有一定的空间透视把控能力和创新能力,后期可以针对其特性进行相关的进阶学习(见图3)。

非美术生D的得分情况较为平均,标准1得分较高,说明该生在“透视关系”“比例关系”“画面组织”能力上表现较好,其运用石膏几何体堆积、复制、再创造,组合成机器人形;在标准2的“空间营造”“明暗关系”上略显简单;标准3与标准4表现平均。总体而言,该生对透视关系有一定的認知,但在明暗关系和空间处理上略显不足,同时创造能力方面表现较好。针对以上特征,后期可以加强相关训练,弥补空间及明暗关系的运用实践(见图4)。

综上所述,在评价维度展现学生的美术相关水平的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以上数据所呈现的结果因材施教,尝试在后续课中阶段针对学生的特性开展不同维度的训练,找准教学课堂目标及重难点,同时开展差异化教学,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品质美术基础课程。

5 结语

本研究聚焦课前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绘画工具开发,设计了绘画能力评价指标,对学生现有美术基础水平以及未来美术学习潜能进行初步判定,教师利用该数据因材施教,贯穿课中、课后阶段学习过程。研究从样本选择到指标设计以及修正,同时邀请专家评定,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推广性,填补了高校设计专业美术学习中绘画能力测验评价的缺失。

不过,该绘画工具评价指标也存在许多不足,数据样本和评价指标维度不够全面,在评价信度和效度上还有待验证。希望以此为契机在后期深化对高职美术学习评价的相关研究,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钱初熹.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生艺术素养评价的研究[J].美育学刊,2023(14):1-6.

[2] 比尔·约翰逊.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计和前景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

[3] 施建农.克拉克绘画能力测验简介[J].心理学动态,1992(1):41-44.

作者简介:李欣芸(1989—),女,福建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中国画艺术。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基于培养高职学生艺术素养的绘画能力测验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CGB23

猜你喜欢

艺术素养美术课程高职学生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之管窥
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研究
舞蹈编导需要具有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分析
浅析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必备的艺术素养及其培养方式
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