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式”和声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

2024-03-18陈风淋田果

艺术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

陈风淋 田果

摘要:目的:小学阶段是听力和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音乐课教学不应局限于唱歌技能培养这一层面,音乐欣赏的教学手段也不应单一乏味,而是要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感受和声,进行多维度的音乐体验。文章主要研究如何借鉴母语学习规律进行和声启蒙,探寻适合渗透于小学音乐课堂的“听—唱—辨—用”的和声启蒙教学模式。方法:首先,从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角度来阐述训练学生和声音响色彩感知的策略,引导学生将和弦类型与和声音响相对应,形成对和声音响的预判能力;其次,通过“母语式”和声教学在小学教材中的案例分析,阐述如何将“听—唱—辨—用”的教学过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结果:通过和弦色彩感知的训练,发现先感性、后理性的和声教学更适合启蒙阶段的学生,与教材相结合的教学使和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小学音乐课堂之中,在听和弦的过程中感受和弦音响色彩与音乐情感的联系,借助歌曲旋律和教师的编创,使唱和声变得更加有趣,在听辨与运用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和声实践能力。这些教学方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又提高了小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结论:在新课标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內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将和声渗透进课堂内容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音乐之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和声教学;小学音乐;母语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4-00-03

0 引言

“母语式”和声教学通过借鉴母语“听—说—读—写”的学习方式进行和声启蒙,就像幼儿时期不一定要会写字才能与人交流一般,而是先从语音的模仿到语义的理解,最后才展开文字的阅读和书写。和声学习也可以模仿母语学习方式,建立起“听—唱—辨—用”的学习过程,即从声音到情感再到应用。根据这个原理,学生即使不明白和弦的构成原理与音程度数的关系,也可以进行和声听唱训练,先感受不同和弦的音响色彩,模仿教师唱出和弦的构成音,再将不同的音响色彩与和弦类型相对应,即先建立和声感,再听辨与应用。但是,和声感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也不是几次讲座或者短期的训练就能达成的,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渗透。

1 和声音响色彩与内心和声听觉

“音乐的‘内心听觉可以称为一种听觉能力,通过对大脑中储存的音乐记忆,对所听到的音高、旋律、节奏、和声进行处理,从而构造出音乐形象。”[1]“内心听觉”不仅是对音乐元素听辨的即时反应,还是一种无声的音乐想象。美国当代知名作曲家、教育家、演奏家布鲁斯·阿道夫曾经在课堂上问学生:“你在你内心里听不到三和弦和七和弦吗?”他希望学生能用内心的声音创作,“他们必须对这些和声有清晰的声音记忆,当这些和弦被演奏出来时他们能调用出准确的声音印象来加以辨认”[2]。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依然能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音乐,其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确和稳定的内心听觉能力。另外,和声内心听觉能力也可以来自和声音响的感知和积累的转化,对于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感知和声的音响色彩。

从绝对音准的角度进行听觉训练,听辨出具体音高再确定和弦是有很大难度的,如果从音响色彩的角度将和弦分成不同的类型,听辨的是和弦的音响特点,即使是转位和弦也容易听辨,“虽然音高与结构发生了改变,但其听觉色彩并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3]。因此,感知和弦色彩是和声启蒙阶段比较容易且有效的一种练习,最终能引导学生将和弦类型与和声音响相对应,培养学生对和声音响的预判能力,从而形成和声的内心听觉。在小学音乐课堂阶段,主要是以三和弦和七和弦的色彩感知以及主、下属、属七的基本和声运用规则为主,例如,大三和弦明亮、开朗、完满(协和),小三和弦暗淡、柔和、压抑(协和),增三和弦扩张、强烈、刺耳(不协和),减三和弦收缩、紧张、蒙眬(不协和),属七和弦—不安、具有倾向性(不协和)。

2 “母语式”和声教学在小学教材中的案例分析

将“听—唱—辨—用”的教学过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歌唱课中利用旋律寻找和弦,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旋律的理解,还能加深和弦的印象;在欣赏课中感受和声变化对音乐情绪的影响,可以更深刻地体会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在多声部歌曲的合唱中分析纵向的和声,不仅能提高合唱音准,还能增强学生对合唱的兴趣。

2.1 在听和弦中感受和弦音响色彩与音乐情感的联系

【案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欣赏课《洋娃娃之梦》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音乐的情感表达,《洋娃娃之梦》由三段小曲组成,每一段的速度不同,表示洋娃娃的不同梦境。除了速度以外,和声的变化也带动着情绪的波动。教学过程如下。

2.1.1 在和弦色彩变化中感受情感变化

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出原谱的伴奏部分,由于乐曲的前二十个小节都是用大三和弦(C和弦)伴奏,所以音乐情绪是平稳明亮的。到第24小节突然转变为小三和弦,就像洋娃娃缓缓地进入梦境,音响色彩对比明显。此时,教师可以与学生探讨:“你听到音乐的情绪发生变化了吗?洋娃娃睡着了吗?”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听到和弦变为暗淡柔和的色彩时做出睡觉的动作。

2.1.2 感受和声的结束和继续

第二部分结尾洋娃娃醒来的乐句出现了附点节奏的属七和弦,暗示着音乐还要发展,这里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这里是不是表示洋娃娃被惊醒了,最后的和弦可以作为音乐的结束吗?给你安心的感觉还是很不安的感觉?是不是表示洋娃娃很着急地想和她的玩具们一起跳舞了?你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接着教师弹奏结束的主和弦(C和弦),与学生探讨“音乐在结束的时候给人什么感觉”“这个和弦是明亮的还是暗淡的”“音乐在这里结束完整吗”等问题。

2.1.3 在对比聆听中感知和弦

【案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欣赏《引子与狮王进行曲》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和弦音响色彩与音乐情感的联系,接下来可以尝试与学生探讨如果将原本的和弦替换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特别是当学生亲身参与到聽力训练中时,能增强其感受的敏锐性与反应的灵敏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用钢琴弹奏原谱中狮子出场时的柱式和弦,坚定的进行曲节奏能让学生体会到大三和弦明亮有力的色彩,就像迎接狮子的号角声一样威武。接着,教师可以将大三和弦换成小三和弦在琴上弹奏,与学生探讨将大三和弦换成小三和弦之后还能否表现出号角的嘹亮,并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将和弦的类型与音响效果联系,分析如何用肢体动作表现出这两种区别。

在教唱狮子的主旋律时,教师可以利用原曲的伴奏引出Am和弦(小三和弦)与开头的大三和弦作对比:“狮子的主旋律出现的时候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有点沉重又有点压抑,就好像狮子一出现,小动物们都不敢大声说话了,所以作曲家圣桑用了一个小三和弦为它伴奏。”

2.2 和弦的构建与模唱

为了让低年级的学生了解和弦的构成,避免枯燥的音程度数学习,可以用“跨栏游戏”让学生在音阶任意一个音上进行“跨栏”,选三个音构建和弦,例如,从1开始构建就要跳过2和4:1(2)3(4)5。

小学生有着良好的模仿与记忆能力,因此可以通过模唱来记忆和弦构成音,并且通过熟练的模唱还能快速反应和弦的原位与转位,就像“乘法口诀”一样朗朗上口。教师还可以编创具有旋律性和节奏性的模唱,如图1所示。

模唱有多种方式,还可以利用歌曲中的旋律,如三年级《爱唱歌的小杜鹃》中,“55 |1 3 5 3 |1 5 3”的旋律可以用来当做C和弦的模唱;在教唱多声部歌曲时,可纵向提取各声部音符组成和弦模唱,解决合唱时出现的音准问题。

2.3 和声的功能与调性

和声功能一定建立在调性的基础之上,“里曼在吸取拉莫关于一个调内三个主要和弦的基础上,建立了和声功能理论体系”[4],所以在初学阶段应该首先掌握主、下属、属和弦。在人教版教材中,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进行调性的渗透,并且开始口风琴的演奏学习,因此学生具备调性与键盘弹奏能力,使功能和声的应用教学可以顺利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背唱和背奏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如许敬行和声听觉训练教学主张“在学生尚未完全理解与掌握音乐元素的情况下,背记是学习的基本方法。如果能将记忆中的内容自觉应用到音乐听觉实践当中,则是学习成果的最佳体现”[5]。

2.3.1 调性中的三个基础和弦

在进行和声功能色彩的听辨与应用时,初级阶段可以先掌握C大调的和声连接,建立首调思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在调性中的关系。

【案例】三年级上册C大调音乐知识

在歌唱课《白鸽》之后是C大调音阶与调性的音乐知识学习,在这里可以开始引导学生认识和声功能。教学过程如下。

模唱C大调的主和弦与属七和弦,让学生体会到从属七和弦连接到主和弦的终止感。接着,在主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中间加入下属和弦,感受下属和弦过渡的作用,以及主和弦到下属的强进行,使和声色彩更加丰富。为了让学生轻松记住C大调的三个主要和弦,教师可以加入C大调和声连接的模唱(教师可弹奏柱式和弦)引导学生感受:稳定(主)—明亮(下属)—紧张(属七)—安全(主)的情绪变化,再模唱与背唱:13 5 |14 6|74 5|1 3 |5 -|。

在了解和声连接之后,可以再回到歌曲《白鸽》中感受不同功能的和声作用,教师在钢琴上尝试不同的伴奏引导学生感受和弦的基本运用。

2.3.2 口风琴上的和声实践

在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和声连接规则,可以尝试将之前背唱的和声连接在口风琴上弹奏,为歌曲伴奏。

【案例】五年级下册《送别》

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带领学生将之前模唱的C大调和声连接在口风琴上弹奏出来,与学生讨论如何为歌曲的旋律配上和弦,以及思考为什么歌曲结束的地方要用主和弦、紧张的属七和弦遇到主和弦是不是有一种安全的感觉、哪一个乐句可以用下属和弦来配等问题。

尝试用主—下属—主为歌曲第一句伴奏,用主—属七为第二句伴奏。由此,深入体会在不同的连接中声音效果的变化,并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合作。

2.3.3 多彩的和弦拓展与应用

当学生对和弦色彩的感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建立了一定的内心听觉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留意音乐中特别的声音。例如,减七和弦是在减三和弦的基础上构成的,它的音响效果充满紧张与梦幻感,是很容易辨认的和弦。人教版教材中的《水族馆》,七和弦的分解让曲子的音色如水晶一般清脆,又充满了朦胧的神秘感,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和弦充满向往。此外,还可以利用不同和弦的色彩编创故事、为图画和动画匹配和弦等,通过视听结合来增强学生对和声学习的兴趣。

2.4 带着和声思维创作

分析古典音乐作品时可以发现,旋律的创作可以看成和弦横向的分解,在创作多声部音乐时,其实就是将和声纵向排列。在小学阶段,学生往往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是在编创实践的活动中却望而却步,不知道该如何将心中的情感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来。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和声思维,打开创作思路。

先从单个和弦创作开始,也可加入和弦外的音,如C大调主和弦:1. 3 5 5 | 5 - 3 1| 1 - 1 - |1 - - - |;下属和弦:1 4 6. 5| 6 - 4 6 |。

接着在和声连接中创作旋律,从两个和声的连接再到多个和声连接,可以只利用和弦内音,也可以加入和弦外音,例如:1 5 3 1 | 6 - 4 6 | 5 4 2 7 | 1- - - |。

在创作多声部音乐的时候也需要运用和声思维,对于熟悉和弦的学生来说,可以尝试先确定第一声部对应的和弦,然后再创作第二声部的旋律,以此获得创作的成就感。

3 结语

小学阶段是听力和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不应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唱歌技能,音乐欣赏教学的手段也不应该单一乏味,而要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多维度的音乐体验。在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音乐之路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卜奕文.探索培养内心听觉的训练方法[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22.

[2] 梁韵.  《内心听觉》译文与《内心听觉》评述[D].广州:星海音乐学院,2016.

[3] 王天宏.视唱练耳教学研究中和弦色彩听觉分析研究[J].音乐天地,2015(9):31-35.

[4] 吕朋朋.胡戈·里曼的和声功能标记体系[J].齐鲁艺苑,2009(4):68-71,78.

[5] 于宛平.许敬行和声听觉训练教学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20.

作者简介:陈风淋(1991—),女,福建漳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田果(197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史论。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扬州大学科音乐学院科创项目“‘母语式和声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CX20231095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
启动多元思维,激发音乐灵性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新时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
戏歌艺术特色以及对小学戏曲教学的引导作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