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2024-03-18何华兵海南农垦西联农场有限公司

财会学习 2024年4期
关键词:合规风险管理国有企业

何华兵 海南农垦西联农场有限公司

引言

国有企业在运营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法律法规合规风险、市场风险、战略风险等。这些风险可能不仅会对企业自身造成损失,还可能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忽视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决策机构复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如何在这些复杂性和特殊性的背景下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成为国有企业高层管理层和政府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一种组织管理和经营活动的系统,旨在确保企业达成其目标、保护企业资产、维护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促进合规性,以及防范和管理各种潜在风险。风险管理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识别、评估、监测和应对各种潜在风险,以确保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和变化的环境中能够取得成功[1]。风险管理涉及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和风险治理等过程,识别可能的威胁和机会,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以降低威胁的影响并利用机会。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降低潜在风险,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声誉不受威胁。通过建立合适的制度和程序,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规性,防止欺诈和不当行为,从而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另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风险管理来关注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最后通过内部控制将各项策略落到实处。协调落实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内部控制提供了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合规性所需的框架和工具,共同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责任[2]。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时,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互为支持、相辅相成,对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一,内部控制有助于确保国有企业的资产受到有效的保护。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可以预防和阻止资产的不当流失、浪费和侵占,保障国有财产的安全。国有企业需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以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并遵守相关法规,降低法律风险。国有企业需要提供准确、可信的财务信息,以便政府监管、股东和投资者作出决策。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减少错误和欺诈的可能性,维护了信息的透明性和可靠性[3]。其二,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降低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战略风险等。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可以帮助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的不确定性,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损失,确保可持续经营。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内容不完善

目前,有部分国有企业可能只关注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控制,如合规性、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等。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企业在其他方面面临风险和挑战,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一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和监控机制可能存在不足,监督、检查和纠正的手段不够完备。这可能导致一些潜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风险[4]。部分国有企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持水平可能相对滞后,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这影响了对财务活动的监控和分析,增加了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内控控制执行不到位

部分国有企业虽然设立的制度,但是制度却始终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在部分企业中,过于强调制度的制定而忽略实际执行,对于规章制度的学习和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不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总结,不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进行改进,实际操作中存在形式主义现象,缺乏真正地深入贯彻。更有甚者将规章制度仅仅当作形式上的陈设,置于桌面上而不付诸实践,使得制度失去了实质性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三)财务风险识别和防范方法不合理

在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着识别手段不足、防范方法不合理的问题,使得企业在面对外部和内部的财务风险时显得相对脆弱[5]。国有企业在财务风险识别方面可能存在问题,未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潜在的财务风险因素。缺乏全面系统的财务风险识别机制可能导致一些潜在风险未能被及时察觉,增加了企业未来的经营不确定性。同时,国有企业有时可能过于依赖单一的风险防范方法,缺乏综合全面的风险评估方法。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可能导致企业对潜在风险的防范措施不够全面,增加了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例如,企业可能仅仅依赖保险来应对风险,而不考虑其他风险防范方法,如多样化投资、战略规划、业务流程优化等[6]。

(四)治理机构监督机制不到位

国有企业的治理机构缺乏对管理机构的有效监督,董事会和监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两大支柱,扮演着监管和监督的重要角色。然而,部分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是,这两个治理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管职能,进一步加剧了制度执行的困难。首先,一些国有企业的董事会中未能有效履行监管职能,存在董事会人员配备不齐、重大经营决策不通过董事会决议、董事会成员缺乏应有的专业性等问题,导致董事会对于生产经营的参与程度较小,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其次,监事会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形同虚设。在实际操作中,监事会可能缺乏独立性,过于依赖企业高层,使得其监督职能受到制约。监事会的形同虚设使得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成为难以实现的理想状态。

(五)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偏低

首先,风险认知不足。在国有企业中,一些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对复杂风险因素的深刻认知。这使得管理者在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时可能会遗漏一些关键因素,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其次,随着市场和科技的发展,新兴风险不断涌现,如信息安全风险、市场变动风险等。一些管理者由于认知水平偏低,可能无法及时了解和适应这些新兴风险,导致企业在面对变化时显得相对脆弱。最后,技术与信息化认知不足。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偏低可能使得对于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的运用不足,包括数据分析、风险建模等技术手段,管理者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来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由于管理者对技术和信息化领域的风险认知不足,未能及时应对这些新的风险,可能导致企业在信息安全、数据隐私等方面存在漏洞,增加网络和技术风险。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持续优化完善内控制度内容

首先,国有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政策,明确各级管理层的责任和权限,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作。内部控制流程应包括全面的财务、运营、合规和信息披露方面,确保企业在各个层面都有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对各个业务领域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计。内部审计可通过定期审计、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问题,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有企业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因此,强化信息系统安全措施是持续优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包括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体系、数据保护机制、访问控制等,防范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稳定和可靠。再次,国有企业应提高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及时公布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关键信息,使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透明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市场监督,也能够促使企业自身更加注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最后,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审核机制,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实行独立的风险评估、外部审计,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同时,员工可能是最了解业务运作和潜在风险的人,他们的反馈和建议可以帮助改进内控制度的内容和执行。

(二)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

国有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保证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首先,针对近三年来监督检查揭示的问题,应以“可执行、可监督、可问责”为工作要求,深入排查和评估内控制度缺陷。通过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健全完善内控制度体系,以确保其实质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建立合规经营的企业文化是推动内部控制执行的关键。在国企内部,要形成学规章守制度不违规不变通的合规经营企业文化。通过加强员工的规章制度培训,倡导合规经营理念,使全体员工在工作中自觉遵循内部规章制度,构建一个法治和规范经营的企业文化氛围。

最后,强化规章制度的惩戒职能,确保其不仅是形式上的制度,更要成为真正的监督工具。对于违规违章的人员要依照制度及时进行处理,通过强有力的问责机制来实现对不当行为的严厉惩处,从而形成对制度的尊重和执行。

(三)选择合理可靠的风险识别和防范方法

在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与防范是关键环节。以下是一些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其一,制定全面的风险识别计划。为有效识别潜在风险,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计划。该计划应包括对各业务领域、市场环境、法规政策等多方面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借助专业团队和技术手段,明确风险的来源、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其二,运用科学的风险识别方法。国有企业应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进行风险识别。这些方法应包括:文件审查、流程图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同时,也应关注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更新风险识别结果。同时,应根据风险的严重性和优先级,制定应对计划和措施。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和响应风险。具体包括使用关键绩效指标(KPIs)和关键风险指标(KRIs)来监测业务和风险事件的发展。一旦风险指标超出预定的范围,应触发预警机制,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其三,引入风险评估模型。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有助于国有企业更准确地衡量各项风险。这可以包括定量分析、概率模型和统计方法等,以量化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通过建立模型,企业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和应对。

其四,加强合规风险管理。制定严格的合规政策,确保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建立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定期的合规审查、合规培训等,确保企业在法规变化中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规避潜在法律风险。

(四)提升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认知水平

国有企业应该开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培训与教育计划,面向所有员工,包括高管、管理层和基层员工。培训应涵盖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风险管理原则、法规合规要求等内容。通过提供专门培训,员工能够更好地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键作用,并掌握相关工具和技能。同时,定期举行会议、研讨会和内部通讯,以便员工了解最新的风险情况、控制措施和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透明的内部沟通可以增强员工对风险的认知和参与度。

除此之外,国有企业应该制定全面的应急计划,以应对各种风险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危机事件、市场波动等。这些计划应该明确责任分工、危机管理流程、资源调配等关键要素,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行动。在此基础上,制定配套的风险应对策略,具体包括确定风险承受能力、制定风险转移策略(如保险)、建立危机管理计划、制定业务恢复计划等,并根据风险的性质和严重性进行灵活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五)强化治理层的监管职责

国有企业需要同时加强董事会及监事会对各项业务的监督职责。第一,董事要发挥专业把关作用。第二,落实董事会对内控体系的监管责任,明确审计与风险管理等专门委员会推进内控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职责,董事会要定期听取和审议内控职能部门工作情况报告。第三,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要求,确保外部董事多于内部董事。经营层要切实按照董事会的决策决议抓好落实执行要落实监事会的风险防范监督责任。第四,企业监事会要发挥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作用,不能成为董事长领导下的摆设部门。第五,切实保证监事会的各类会议定期召开,出现避免监事会仅有架构而无议事的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助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应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制,并结合企业运营特点和所属行业,制定合理的工作策略,以此来保证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合规风险管理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GDPR实施下的企业合规管理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