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及养老问题的破解路径

2024-03-18吴文武

黑龙江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养老机构老年人

陆 璐,吴文武,2

(海南大学 1.公共管理学院; 2.民生保障和人事制度创新研究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养老问题既是乡村振兴中的重大民生工程,又是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随着我国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解决这一问题成当务之急。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满足全体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为目标,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农村养老模式,提升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基于对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的分析,研究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的破解路径,以期全面提升农村的养老服务质量与整体水平。

1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特征

在新的发展阶段,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基础、医疗保健及精神慰藉。

1.1 劳动能力下降,经济保障为基础需求

当前,城镇居民大多有退休金与养老金、子代的经济供养与自身储蓄等多重经济保障,而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自身的存款与务农收入,城乡老年人在经济层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

1)在城市与农村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就业机会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农户基于“成本—收益”最大化这一理性考虑,在家庭内部往往形成基于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生存模式[1]。大量农村年轻人进入城市工作,但其经济支持能力受自身经济压力影响很难得到有效发挥。此外,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及有关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相比较不健全不完善,部分农村居民没有养老金保障或养老金水平较低,使得其整体收入与城镇居民存在很大差距。

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婚姻市场的逐步建立,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及代际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代际重心下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有限赡养,父代对子代责任的无限延伸。这就意味着农村老年人不但要“自养”,还需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孩子,当农村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自身的劳动能力逐步下降乃至丧失时,很容易陷入经济困境,故拥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保障自己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成为其基本需求。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从高到低依次为:医疗消费、食品消费、住房与生活设施[2]。可见,农村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已不仅限于基本的温饱,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2 身体机能弱化,对医疗护理的需求增加

年龄与职业特征使农村老年人的健康存在各种潜在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出现单一或多个慢性疾病的可能性逐渐增大,其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健康照护的需求逐渐迫切。此外,过度劳动对身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调研显示,过度劳动在农村地区极为普遍,过度劳动人数约占农村劳动人数的53.6%[3]。故对农村老年人来说,健康保障是其首要需求。而由于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负担重,往往使其陷入不敢就医的困境,“老有所医”成为农村老年人关注的焦点。

1.3 情感交流匮乏,需要精神慰藉

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比较贫乏,需要情感交流与精神慰藉。研究结果显示,74.1%的农村留守老年人明显感到孤独,19.8%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4]。其原因如下:①社会角色的变化会使农村老年人产生失落感。随着年龄的增加,一些农村老年人由于身体与生理上的原因被迫从社会生产中退出,工作能力下降使得其对自我的价值认同也随之降低。②两代人之间的交流匮乏,易导致农村老年人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子女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精神支柱,但他们大多将精力投入自己的事业与家庭中,忽略了父母的情感需要,再加上农村老年人“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与子女“走出农村”的愿望背道而驰,造成了代际间长久的空间隔阂,使其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陪伴。③农村地区休闲活动单一,大部分农村老年人都有充足的空闲时间,但是休闲方式比较单一。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娱乐设施还不够完善。能否实现“老有所乐”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

2.1 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模式主要是借助村落与农村社区的集体力量,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如白天有专门的社工为留守老年人或孤寡老年人提供一些生活上的照料[5]。这种养老模式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孤寡老年人无人照料的问题,且可以村为单位,将不同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养老模式。但这种养老模式需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支撑,故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广泛实施与快速推进下,很多地区都在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与建设美丽农村等方式大幅度提升自身经济水平,农村社区养老模式也逐渐得到一定应用。

2.2 家庭养老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非常少,无法满足相关标准与养老需求,不能有效地保证养老服务质量,故以家庭为单位照顾老年人是比较常见的农村养老形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可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更多关爱,老年人的养老责任主要由家庭成员承担,这也可充分减轻政府的土地、管理与财政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居家养老方式既能有效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又能较好地契合中国传统文化。

2.3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主要是指在养老院等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与物质基础,还可使老年人在机构中感受到精神上与情感上的慰藉关怀。这种养老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优越性。一般情况下,养老机构由公益组织、地方政府及个人出资建立,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养老环境[6]。养老机构内老年人较多,群体生活内容较丰富,老年人可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减轻情绪上的孤独感。机构养老使农村的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不仅增加了农村人口的就业机会,还可有效缓解农村子女在工作与赡养老人间的矛盾,为和谐家庭的创造提供了条件。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家庭代际赡养功能日益衰退且养老观念落后

近年来,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家庭成员的数量都有所下降,家庭的结构与规模正逐渐向小型化发展。研究显示,农村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平均子女数为4.3个,50~55岁农村人口的平均子女数降为2.1个,数量上大约减半[7]。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隔代家庭、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等问题不断涌现,家庭的养老功能受到极大的削弱,大多数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获得全面、良好的照顾。部分农村老年人仍在进行田间劳动或耕种,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低,不能有效满足日常支出且对自身身体状况造成严重负担。若其子女本身也有较大的经济压力,不能提供更多的赡养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将更加困难。

受传统文化、经济条件、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养老院等养老机构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照顾,许多人还是不愿意将家中老年人送进养老院。由于缺少相应的设备、技术与人才,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想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不仅要有资金与技术的支持,还要有更多的人才资源支持[8]。在养老形式比较单一、子女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良好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保证。

3.2 农村机构养老服务推广进程缓慢

我国农村机构养老发展起步较晚、普及缓慢,这是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的突出问题。我国农村地区的机构养老主要有公立与私立两种形式,但其覆盖率均较低,且公立养老机构多面向的群体仅限于“五保户”老年人,并不是所有农村老年人都可以享受服务。而私营养老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与经济条件背道而驰。研究发现,农村养老机构的供给量呈哑铃状:两头大,中间小,即市场上有很多装修奢华的高档养老机构,还有一些设施简单的低端养老机构,而需求量最大的中档养老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9]。

此外,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缺乏深入了解,对其所起到的作用抱有很大疑虑,故不愿在机构养老。且出于自身经济状况与“养儿防老”传统思想的考虑,大部分农村老年人选择在家中养老。在传统家庭代际支持作用日渐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机构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机构养老依然任重而道远。

3.3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

1)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匮乏。现阶段,农村的养老服务主要包括精神慰藉、医疗保障、照顾日常生活等,但许多农村地方一般只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需。如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时,只是单纯进行血糖、血压等方面的检查,不能对身体其它问题进行全面检测与控制。我国农村养老机构还存在装备短缺、人员短缺等问题,这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农村养老服务制度体系急需完善。目前,农村与城市在养老事业上的差异十分明显。从现实角度出发,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在养老事业上的专项预算相对较少,养老工作的展开通常以国家财政直接下发资金为保障,许多地区尚没有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另外,在对服务机构进行监管时,也没有完善的措施给予约束。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年人的思维方式不能快速转变,一旦出现养老的供给与需求矛盾,可能就会形成僵持状态。若要快速化解矛盾,必须在制度上进行保障,使冲突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

3)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一生都在劳动中度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机能也会逐渐衰退甚至受到损伤,最终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且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医疗知识等都相对匮乏,对许多与健康有关的事件都是以生活经验为依据进行处理,往往会忽略身体产生一些病态特征,最终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此外,农村医疗设备不齐全,治疗手段偏保守,更易导致疾病的治疗被延误。

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的破解路径

4.1 探索互助养老与机构养老融合的养老新模式

基于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多、青年人少的特点,推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存在较高的可行性。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情况下,以机构养老模式为基础,以互助养老模式为主要形式,实现二者的优势相融,即可在解决养老院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的同时,使基于利益关联机制的互助养老模式更为牢固。

4.1.1 利用养老机构现有资源,大力发展质优价廉的农村养老机构

要改善低端养老机构的环境与设施,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以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增强农村老年人在机构中养老的意愿,盘活养老机构中的现有资源。要促进养老服务收费标准合理发展。入住费用水平是影响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的首要因素,政府可增加在农村机构养老方面的投资,积极引导企业、机构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农村地区建立互助型养老机构,并加大对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如充分利用闲置楼房与场地建立互助养老机构。

4.1.2 发展以“劳动所得”为基础的互助养老模式

可以入住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为依据将其分为生活自理者、生活半自理者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三类,向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提供服务的主要是生活自理者与生活半自理者,机构可对提供护理服务的一方支付一定劳动报酬,既可节省护理费用,又可实现陪伴照顾,实现双方相互的精神慰藉。

4.1.3 加大对互助型机构养老的宣传力度,转变农村老年人的传统观念

“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在农村留守老年人心中比较根深蒂固,这也是其偏爱居家养老,对其他养老方式(如机构养老)选择意愿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要使互助型机构养老模式在农村老年人群体中获得更多的认同,应加大对这种模式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促使其放下成见,主动参与互助式养老。要知悉并尊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用需求侧来推动供给侧的改革,优化互助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提高农村老年人对互助型机构养老模式的选择能力。

4.2 建立以“医养结合”为核心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慢性疾病在我国农村老年人中发病率很高,其深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困扰,养老负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目的是通过整合医疗护理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缓解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双重困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推动农村资源的高效整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构建“医养结合”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契机与推动力。

4.2.1 构建多元筹资机制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把建立以“医养结合”为核心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列入国家与地方的共同财政事权,使其成为基础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撑能力,降低参保准入门槛,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参保。还可搭建筹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4.2.2 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支撑体系

①鼓励优秀的医学生到农村医疗机构实习,参考选调生的录取政策,考虑为其提供一定的经费补贴,并与医院密切配合,按绩效破格聘用。②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工作者的培养力度,构建农村养老服务工作者城乡互助培训体系,让他们在正规医疗机构中得到锻炼与学习,达到发展专业能力的目的,弥补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人才不足的缺陷。③增加对护理工作者的奖励补贴力度。构建一套完整的医疗机构激励体系,为医疗机构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医疗机构的工资水平,完善与之配套的晋升机制,激励相关工作者的参与热情。

4.3 构建灵活多样的农村“精神”养老模式

农村留守老年人通常面临心理上的孤独与情感上的空虚,其精神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将直接影响其晚年生活质量。丰富的精神生活与扎实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关键。在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情况下,若想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的精神生活品质,可将重点放在建立两种养老模式上,即文化养老与教育养老。

4.3.1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养老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并不理想,量少质差现象突出。故应从农民自身的需要出发,从“增量”与“优质”两方面来推进农村文化养老建设。可通过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来强化农村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要充分利用“能人”的优势,组织老年“文工团”,在节假日期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还要重视发掘农村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如根据农村地区的区域环境特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根据其传统工艺特点来发展手工业等,鼓励与引导当地老年人参与这些活动,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提升其精神幸福感和获得感。

4.3.2 加快建设农村老年大学,推动教育养老

教育养老可帮助农村老年人重拾逐渐弱化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并提升其晚年的精神生活质量。当前,老年大学的城乡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均衡,这是制约我国农村教育与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政府应增加建设农村老年大学的经费支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在提供教育养老服务时,要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特征,不仅要提供休闲娱乐类的教育,如烹饪、音乐与美术等,还要提供知识科普类的教育,如电子产品的使用与医疗保健知识讲解等,全方位满足农村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与多元化知识学习中的精神需求。

猜你喜欢

养老机构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