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探析
2024-03-18◎吴云
◎吴 云
(东莞广播电视台,广东 东莞 523120)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与沟通的主要方式。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Facebook 等已经成为新闻事件传播的重要平台。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社交媒体的竞争压力,不得不调整其传播的方式和策略。本文旨在探讨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模式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
在过去,人们是通过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来获得新闻信息。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传播速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实时的信息传播渠道,例如Twitter、Facebook、Instagram 等。这些平台允许用户即时发布和分享新闻事件。相比之下,传统媒体需要经过编辑和制作等环节才能将新闻发布出来,这需要更长的时间。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传播。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用户可以立即发布内容并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互动。这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及时,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新闻事件。例如,在传统媒体时代,当有关重大事件的新闻发布时,人们可能要等到晚间新闻或第二天的报纸才能获得相关信息。然而,通过社交媒体,用户可以迅速了解和分享新闻事件,即时了解最新的情况。
(二)拓宽了新闻的传播范围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具有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使得新闻可以在几乎实时的情况下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社交媒体的用户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这为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受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交互行为来与新闻内容进行互动,形成新闻内容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这种互动可以激发用户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另外,社交媒体的共享功能也是其传播能力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点击将新闻分享给自己的关注者,从而将新闻迅速传播开来。这种集体传播效应加速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并扩大了覆盖范围。此外,社交媒体的全球化特点使得新闻的传播范围不再受地域限制。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迅速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这种全球范围的信息流动促进了新闻交流和全球意识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社交媒体的传播范围广泛且快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社交媒体上的新闻信息可能存在虚假、误导或不准确的情况,对新闻的可信度构成挑战。其次,社交媒体的信息过载问题也影响用户对新闻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往往形成信息沉浸的“舆论圈子”,容易形成信息的局限性和一致性。
(三)用户成为新闻传播的参与者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要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他们决定并传播信息。然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一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用户不再仅仅是新闻的接收者,他们现在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主动发布和分享自己的新闻内容,从而成为新闻传播的积极参与者。这种参与型传播的模式对于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1]。首先,它增加了新闻传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不仅可以分享新闻报道,还可以分享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观点和解读,从而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内容。同时,用户的个人观点和见解也使新闻传播更具多元化和个性化。其次,用户参与新闻传播也推动了新闻业的创新和发展。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和挑战。为了吸引用户并保持竞争力,媒体机构必须不断尝试新的报道方式和技术,以提供更加生动、直观和具有吸引力的新闻内容,这种创新也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和进步。此外,用户参与新闻传播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和理解程度。通过分享和讨论新闻事件,用户可以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事件。同时,用户的观点和解读也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帮助公众更全面地理解新闻事件。
二、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用户陷入信息过载和选择困难
用户陷入信息过载和选择困难,是由于社交媒体平台所带来的信息爆炸式增长和用户面对海量信息时的认知和决策限制所导致的。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并且内容更加多样化。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获取各种来源的新闻,这使得用户面临着大量的信息选择。然而,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用户往往会遇到信息过载的问题。信息过载是指用户在面对大量新闻信息时,无法有效处理、消化和吸纳这些信息的现象。这会导致用户在信息选择上感到困惑和不安,甚至容易导致信息焦虑和疲劳。社交媒体平台中的用户个性化推荐算法和过滤器泡泡效应也加剧了用户的选择困难。个性化推荐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习惯,为用户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新闻内容。然而,这种算法往往会把用户限制在他们所熟悉或者喜好的信息领域中,形成过滤器泡泡效应。用户很容易被重复性和狭隘性的信息所包围,缺乏了解和接触不同观点和立场的机会。这种选择限制极大地影响了用户对新闻的多样性和客观性的认知,进而使得用户陷入选择困境,无法准确、全面地了解事实真相。社交媒体平台通常采用无限滚动和简短碎片化的内容呈现方式,这种方式鼓励用户以浏览和迅速阅读的方式获取信息[2]。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可能会降低用户对新闻的深度理解和分析能力,从而加剧了用户面对信息过载时的选择困难。
(二)信息缺乏可信度和真实性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的自由度使得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更加容易。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新闻来源变得丰富多样,这使得新闻工作者在筛选和核实信息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新闻传播往往伴随着碎片化和失真现象,这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机构扮演着信息筛选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有一定的保障。然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人工干预程度降低,舆论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这使得虚假信息和恶意舆论有了可乘之机,可能导致公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由于社交媒体的实时互动特性,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更新和演变速度极快,反转新闻频繁出现。这种现象不仅让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还可能导致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产生偏差。同时,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谣言传播不仅降低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可能对社会秩序产生不良影响。新闻平台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推荐,容易导致用户陷入信息茧房,限制了他们对多元信息的接触。同时,算法导向下的新闻传播容易使用户接触到符合其价值观和偏见的信息,从而加剧社会分化。这种现象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社交媒体时代受到进一步挑战。
(三)信息碎片化和失去全局视角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往往以快速和简洁为特点,用户更倾向于阅读和分享短文、标题或简短的视频,而不是进行深度阅读或研究。这导致了新闻信息被割裂成少数重要片段,无法给读者提供完整、全面和准确的背景和相关内容。另外,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可以自由发布和传播信息,这增加了信息准确性的挑战,因为缺乏严格的编辑和评审过程,容易出现虚假信息、错误观点或夸大事实的报道。由于信息传递的便捷和快速,社交媒体用户更容易受到碎片化信息的影响,往往只浏览标题或摘要,而不深入阅读完整的报道。这种行为容易产生主观性和片面性,导致用户无法全面了解事件的背景和相关的各个方面。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互相关注和喜好算法也增加了信息碎片化的趋势,用户更倾向于只接收与自身兴趣相关的信息,限制了他们对更广泛和全局性议题的认知。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报道普遍以短文或标题为主,难以提供大量的背景信息、细节和分析。这使得社交媒体用户往往只关注热点事件或表面现象,而无法深入了解事件的根本原因和背后的复杂关系。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往往被推送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导致信息的偏见性和局限性。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碎片化和失去全局视角的问题,削弱了新闻传播的综合性和客观性。
(四)后疫情时代下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
首先,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潜在的信息传播者和消费者。这种多元化和分散化的传播方式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速传播,使得准确性和可信度成为新闻传播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后疫情时代,由于信息需求量的激增,人们更加渴望获取相关疫情和健康信息,同时也更容易受到不准确、不实和误导性的信息的影响[3]。其次,社交媒体时代下,人们对即时性和短期性新闻的需求增加,这给传统新闻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社交媒体提供了实时的、个性化的和快速的新闻体验,使得传统媒体在信息获取和传播速度上越来越难以与之竞争。在后疫情时代,新闻的即时性更为关键,人们对疫情动态和政府的防控举措等信息的迫切需求使得新闻传播机构需要更加迅速地获取、加工和传播相关信息。此外,社交媒体的特点和使用方式也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挑战。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往往以个人用户为中心,由用户自主选择、生成和传播信息。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最后,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新闻传播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新闻传播机构失去了对信息的垄断和控制,人们更多地依赖于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这导致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民主化和去中心化,但也加剧了信息过载和信息疲劳的问题。现阶段,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相关疫情信息的重要途径,这加大了新闻传播机构对于如何在社交媒体上有效传播信息、吸引受众和保持专业形象的挑战。
三、社交媒体时代下应对新闻传播挑战的策略
(一)面对滥用和误导的应对策略
社交媒体平台和相关机构可以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和管理。通过建立更为严格的政策和规定,确保用户发布的新闻内容准确、真实,并且不具有误导性。同时,平台可以雇佣更多的专业人士,负责对用户发布的新闻进行审核,确保内容的可信性和准确性。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引入强化自动化技术来帮助识别和过滤滥用和误导性内容。这些技术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在大量的新闻内容中快速识别出潜在的滥用和误导现象。通过将这些技术与人工审核相结合,可以更加准确地过滤掉不真实和具有误导性的新闻内容。社交媒体平台可以与新闻机构、专业组织等合作,开展关于新闻传播道德、新闻素养和媒体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活动[4]。这样可以提高用户对新闻传播的敏感性和辨识能力,使其更加有能力判断哪些新闻内容是准确和可信的,避免受到滥用和误导的影响。另外,政府和法律机构也可以参与到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建立更为严格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社交媒体平台和用户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滥用和误导行为的惩罚力度。通过建立更加健全的监管机制,可以有效地减少滥用和误导的情况。同时,政府可以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共同制定并执行新闻传播规范和标准,以保障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二)媒体素养和新闻辨识能力的培养
媒体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正确、有效地获取、利用和参与媒体信息的能力。这需要培养个体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估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体应具备对不同类型媒体的了解,能够分辨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此外,个体还应具备积极的用户参与能力,通过互动、评论等方式参与媒体内容的生产和再创造。新闻辨识能力是个体对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进行判断和鉴别的能力。在社交媒体时代,虚假信息的传播往往更迅速更广泛,因此个体需要培养辨别真实与虚假信息的能力。培养新闻辨识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掌握新闻传播原理、了解新闻传播的伦理和道德规范以及了解新闻生产过程和传播环境。此外,个体还应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媒体报道进行客观评估和分析。
(三)社交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互动与融合
社交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可以通过互动合作,共同提供更全面、客观和多元化的新闻报道。首先,社交媒体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新闻素材,传统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信息,丰富自己的新闻报道。同时,传统新闻媒体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用户进行互动,了解公众需求和意见,进而调整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其次,社交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的融合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公正性。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的谣言、假新闻和夸大报道,传统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深入调查和事实核实,对这些信息进行筛查和辟谣。同时,传统新闻媒体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特点,开展公众参与式的新闻报道,例如通过在线调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提高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在社交媒体时代下,传统新闻媒体也可以借鉴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技术手段,提升自身的新闻传播效果。社交媒体的用户喜好和需求的快速变化,要求传统新闻媒体加大创新力度,更广泛地应用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扩大新闻传播的覆盖范围并丰富传播方式。传统新闻媒体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实时性和互动性,采用直播、短视频和在线社交平台等形式,实现与受众的实时互动和参与[5]。
四、结语
社交媒体时代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社交媒体提供了快速、广泛和多样化的新闻传播方式,但也面临着信息质量和可信度的挑战。媒体机构和从业者需要不断创新、适应变化,并严格遵守社交媒体中的传播规范和道德标准。只有这样,新闻传播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为社会传递准确、及时、可靠的新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