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4-03-17王海威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不懈奋斗。随着短视频APP的迅速发展,短视频已成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短视频具有实时传播、表达方式多样、精准推送等优点,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短视频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多元化、虚拟化等特征也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归纳总结法,分析短视频给爱国主义教育在影响力、教育形式和针对性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短视频给爱国主义教育权威、爱国主义教育完整性、意识形态教育、爱国主义行动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短视频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完善短视频平台监管体制,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環境;维护传统思政课堂权威,合理利用短视频教学优势;提升大学生网络辨别能力,理性浏览短视频内容等。从而将短视频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量,使大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拥有知行合一的能力。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新媒体;短视频;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4-0160-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沈阳市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研究课题“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成果,项目编号:SDSZ-2024-214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其中第二章第十五条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采取丰富适宜的教学方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高校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根据大学生特点和时代背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层出不穷,其中短视频一经问世就迅速得到大量用户的青睐。短视频是指视频长度按秒计算(一般不超过5分钟),主要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可实现快拍和快编,适合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并能在社交平台上实时分享和分屏观看的一种新型视频形式[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44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380万人,网民使用率达到96.8%,网络短视频几近成为全民化应用[2]。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是短视频用户中的主力军。短视频符合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新需求、新特征,以互动性、灵活性、共享性等特征赢得了大学生的喜爱,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3]。探索短视频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对于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短视频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一)短视频的实时信息传播,提升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影响力
传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名家讲座、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班会、媒体宣传等方式来实现,教育主体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特定群体,师生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受众有限[4]。短视频平台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术,能将用户制作且经过审核的视频实时推送给所有平台用户,时效性强、受众覆盖面广。大学生还可以随时查看并使用分享功能实时转发,让爱国主义作品触达更多用户,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快速循环,进而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整体影响力。
(二)短视频的多样化表达,丰富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形式
传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集中授课,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传授式教学,内容和形式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集中授课方式虽然普及度较高,但存在内容陈旧乏味、学生接受度不高的问题。
另一种方式是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方式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缺乏持续性,激发的爱国主义情感难以长久保持。
短视频依托海量数据,可为师生提供大量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包括党的最新理论、党史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信息。通过平台技术手段,这些教育资源融合了多种表现方式,更贴合校园文化和高校大学生的特点。短视频平台可以紧跟热点,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元化形式呈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较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构建了多样化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场景。
(三)短视频的精准推荐算法,加强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性
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各大短视频平台逐步进化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目前,短视频内容推送已由原来的统一化模式逐步转变成精准化模式。短视频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使用信息,进行智能计算生成用户的兴趣标签,并将相同标签用户归为一类,从而进行精准的内容推荐[5]。
在对用户归类的过程中,由于高校大学生是短视频的主要用户,且年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基本相仿,所以短视频平台通常将大学生单独归为一类进行内容推送。
目前,高校设立了线下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素养。对于浏览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短视频平台会根据推荐算法反馈,持续给大学生用户推送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二、短视频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一)短视频的去中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权威造成了挑战
青少年时期是培育爱国主义思想的关键时期,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高校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按照思想政治课程要求,依靠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及个人知识储备,给学生传达、灌输爱国主义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作为传授者主导全过程,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思路就可以完成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然而随着短视频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权威受到挑战[6]。
一方面,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利用短视频进行学习。短视频平台拥有海量数据而且具有关键字搜索功能,学生通过使用短视频搜索功能可以随时获得所需知识信息,相较于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知识,这种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受高校学生欢迎,降低了学生从教师授课中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性。
另一方面,短视频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造成了冲击。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多由教师按照教育大纲搭建,以集中授课为主,以开展爱国主义活动为辅。师生可以在现实环境中互动,教师可以当面解答学生问题。然而,短视频凭借交互性强、交互对象广泛的特点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給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全新挑战。
(二)短视频内容的碎片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完整性造成了挑战
智媒体时代,碎片化信息不仅体现在信息表现形式碎片化,还体现为信息内容、信息传递的碎片化[7]。短视频往往把相关内容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节选出来,以达到迅速吸引用户眼球的目的,存在内容碎片化的问题。这种碎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虽然更易被用户接受,但也使人逐渐失去了全面了解知识内容的耐心。短视频的海量数据中虽然包含大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但多呈现碎片化特征,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完整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此外,由于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普遍有待提升,面对碎片化信息极易盲目跟风,进而弱化爱国主义意识。
(三)短视频内容的多元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造成了挑战
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举止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动荡变革已经出现,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渗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衍生出许多新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采用各种方式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达到造成内部矛盾从而趁虚而入的目的[8]。爱国主义是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短视频风靡的时代背景下,各种视频内容以铺天盖地之势向大学生袭来,其中包括一些不良内容和别有用心的言论。一些目的不纯的短视频创作者利用短视频平台监管漏洞,以侵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目的,隐晦地输出西方极端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甚至包括一些反动言论,试图引诱大学生形成错误认识[9]。上述不良内容会逐步侵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甚至出现消极思想并做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四)短视频的虚拟化给大学生爱国主义行动带来挑战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实践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以及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育人功能[10]。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具有理性爱国主义思维和付诸实践的能力。爱国主义不能仅存在于思想层面,更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实践,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随着短视频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浸于虚拟世界当中。在虚拟世界,大学生更容易展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并获得他人认同。但人终究要回归现实,而短视频内容具有不可预测和操作简单的特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学生往往一刷短视频就停不下来,逐步成瘾。另外,短视频具有即时满足的特征。只需十几秒,学生就能获得精神快感和心灵满足。这种即时满足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惰性,对持续学习失去耐心[11]。
爱国主义蕴含爱自己国家、爱骨肉同胞、爱中华文化等基本内涵,要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离不开亲身体会以及长期教育的助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短视频,容易与现实世界脱轨,这对于将爱国主义思想转化为具体爱国主义行动造成了极大阻碍。
三、高校利用短视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短视频平台监管机制,营造健康网络文化环境
当前短视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短视频接收信息,这意味着短视频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短视频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造健康和谐的短视频文化环境是前提。因此,很有必要完善短视频监管机制,这需要政府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短视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高校教师加强监督管理。
首先,政府需要根据当前短视频文化环境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健全短视频法律监管体系[12],从严处理发布反动信息、危害意识形态安全、损害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的行为。
其次,短视频平台要对短视频运营环境进行有效的技术监督[13]。短视频平台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上报给相关部门,并提出技术解决方案。要坚持实名制平台用户注册制度,详细掌握用户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以便协助相关部门及时治理含有违反爱国主义教育法内容的网络信息,而对于注册身份存疑的或者之前有损害短视频环境的用户要不予注册。另外,要注意对用户发布的视频进行内容审核,屏蔽劣质内容。
最后,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短视频使用的监管,根据高校特点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部门人员技术能力的培训,密切关注大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动向,建立舆情预判机制。同时,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网络动态以及日常表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维护传统思政课堂权威,合理利用短视频教学优势
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是大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要以思想政治课为中心,维护思政课堂权威[14]。同时,在教育载体逐步丰富的当下,高校要将适合教育体系的新形式、新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之中。短视频作为教育的新载体,其凭借操作简单、内容丰富等特点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并且短视频能以多种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呈现在大学生面前。
所以,高校要主动拓宽爱国主义教育思路、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短视频的优势,如思政教师可根据短视频素材結合授课内容进行备课,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时,可参考短视频中出现的本地红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将线上学习转为线下教学,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量,使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
为弱化短视频碎片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消极影响,高校应开通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短视频号,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并合理设置课程学时以保证学生线上学习的完整性。另外,要鼓励学生创作爱国主义视频,以提高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知识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辨别能力,理性浏览短视频内容
短视频平台数据库中的内容令人眼花缭乱,由于创作者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发布信息的目的各不相同,导致短视频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包括某些国家抓住短视频平台漏洞,制造大量宣传资本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扰乱了我国青年的精神世界,甚至会影响我国的安定团结,阻碍我国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辨别能力,认清不良信息的危害并理性看待、及时反映和处理。
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短视频是达到精神放松目的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容易不加思考地浏览短视频。在这种模式下,大学生通常难以真正领会短视频内容的意义,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更无法判断短视频的价值取向,对一些恶意和低俗内容麻痹大意。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要不断提升对虚拟网络世界的判断能力。在浏览短视频时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理性思维,明确短视频只是获取信息的工具这一概念。
要精准研判短视频内容,拥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积极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高质量内容[15],主动屏蔽并及时举报违背爱国主义精神,侮辱、黑化祖国形象的内容,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爱国主义网络教育环境贡献力量。
四、结语
大学生担负着促进国家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生为国奉献的动力之源。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短视频文化流行的背景下,高校应主动抓住机遇,并积极应对短视频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将短视频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当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量,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葛在波,谭咏文.媒体型短视频的兴起及发展策略[J].青年记者,2020(21):55-56.
[2]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08-28.
[3] 潘红涛.主旋律短视频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3):84-87.
[4] 张道明.新媒体如何激活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传媒,2021(15):82-84,86.
[5] 谢惠加,何林翀.算法推荐视角下短视频平台注意义务的完善[J].中国出版,2022(19):23-28.
[6] 高祥,谢晓娟.短视频传播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21(5):27-33.
[7] 周宣辰.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应用的出场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6):115-122.
[8] 王燕茹.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4):32-35.
[9] 吴越,赵文龙.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嬗变及其治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93-97.
[10] 赵轩.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58-164.
[11] 王梦云.发挥抖音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86-91.
[12] 田维钢,刘倩.自媒体短视频内容监管的内涵要求、逻辑生成与实现路径[J].当代传播,2022(6):90-94,107.
[13] 陆高峰.移动短视频应加强监管治理[J].青年记者,2018(33):110.
[14] 朱文漪.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以短视频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0):190-192.
[15] 王車琚,王仕葆.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优化路径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0):193-195.
作者简介 王海威,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