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研究

2024-03-17赵红飞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数字化和新媒体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人发展受到广泛关注。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策略。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剖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多维性,涵盖信息处理能力、社交网络建构能力以及自我展示和认同等关键方面。同时,针对信息过载、社交媒体使用的挑战、隐私安全问题以及心理健康的相关风险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发现,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要求教育者和心理健康专家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以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

据此,研究提出三个核心策略:首先,提升新媒体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導效能;其次,强化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的培养,重视批判性思维和伦理责任感的培育;最后,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品质发展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订针对性的培育策略,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文章旨在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基础和实践指导,为未来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4-006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sszsx108

一、引言

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首先必须认识到新媒体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传播和互动平台,已深刻影响并重塑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数字时代,大学生不断接触和消化来自网络的信息流,这无疑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碎片化、虚拟化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社交隔离以及心理压力。因此,了解和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对于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呈现出复杂且多维的特征,这些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与新媒体互动的方式决定的。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和交流平台,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其一,新媒体环境促进了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断接触复杂、多样的信息流,这要求他们具备快速筛选、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而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作出反应。培养这种能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认知灵活性和创新思维[2]。

其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社交网络建构能力。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他们构建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这些平台不仅扩展了他们的社交圈,还提供了自我表达和社会互动的新方式。他们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分享经验、交流想法,从而在虚拟社交中寻找归属感和社会支持[3]。

其三,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和自我认同的空间。在这一环境中,他们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种自我表达不仅是一种个性化的展示,也是他们探索自我认同和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

其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展现出对数字技术的高度适应性,他们能够自然地融入这一环境,有效利用数字工具学习和生活。这种适应性体现了他们能够灵活应对新兴技术,并将其作为生活和学习的有力辅助[4]。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挑战

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这些挑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及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成长。

其一,信息过载。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大量且多样的信息,这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然而,过多的信息往往会超出他们的处理能力,导致注意力分散、认知过载,甚至产生压力和焦虑[5]。此外,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带有偏见和错误信息的传播也可能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其二,社交媒体。虽然社交媒体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但也可能导致人际交往的表面化和虚拟化。一些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建设。

其三,隐私和安全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挑战。大学生在网络上分享个人信息和生活细节时,可能不经意间暴露自己的隐私。这不仅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滥用,还可能引发网络欺凌和其他社交问题[6]。

其四,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网络成瘾、虚拟现实逃避、情绪波动等现象在大学生中逐渐显现,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也对他们的长期心理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这些问题要求在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他们适应并充分利用新媒体。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策略

(一)提升新媒体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效能

在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需要重点关注新媒体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效能。新媒体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传播工具,具有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力和覆盖范围的潜力。合理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7]。

为提高新媒体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效能,首先,要打造专业可靠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专家、教育工作者合作,制作和发布科学、权威的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压力管理技巧等,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应对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

其次,新媒体平台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充分考虑互动性和吸引力。利用视频、图文、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大学生关注[8]。并且还可以设置评论区、问答板块等,鼓励大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形成线上心理健康社群,增强他们在心理健康话题上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再次,新媒体平台应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大学生面临心理困惑或危机时,新媒体平台应及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例如,通过发布心理危机干预指南、设置心理咨询热线或在线咨询服务,为需要帮助的大学生提供即时支持。

最后,加强对新媒体平台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管,确保发布的内容科学、准确,避免错误信息的传播。同时,对网络上的负面或有害信息进行有效监控和干预,减少这些信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响[9]。

(二)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对培育其积极心理品质尤为重要。新媒体时代,信息复杂多变,大学生面临的信息决策和选择更加频繁。因此,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不仅能帮助他们有效辨识信息真伪,还能促进他们更加理性地处理信息,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10]。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应着重提升大学生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往往难以判断。因此,要通过开展专门的课程或研讨会,引导大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去分析和评估信息,增强他们对信息来源的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11]。

其次,应当提升大学生识别网络谣言和假信息的能力。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众多,其中不乏误导性和虚假性内容。要通过实际案例教学,使大学生了解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机制,教会他们运用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方法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再次,加强对大学生媒体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12]。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该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的责任。引导他们理解和尊重版权、隐私权等,使他们成为负责任的媒体使用者。

最后,应着重提高大学生的媒体应用技能。在新媒体平台上,高效地检索、筛选和利用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技能。要通过传授高效的搜索策略、数据分析技巧等,帮助大学生更加高效地利用新媒体资源,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13]。

(三)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心理品质发展活动

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心理品质发展活动对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工具,而线下活动则能够增加实际互动和体验,两者的结合可以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14]。

有效融合线上线下活动的关键在于设计互补性强且相互连接的教育和活动方案。线上平台可以用来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分享心理健康故事和案例、开展心理健康问答和讨论以及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这些活动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视野,加深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线下活动应着重于增强实际体验和人际互动,如组织心理健康工作坊、辅导小组、互动讲座、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心理技能,增强自我意识,提升人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此外,线下活动还可以包括户外拓展、集体运动等,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其团队合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需要对活动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调整。线上活动内容应与线下活动主题相呼应,形成前期准备、活动参与和后期反思的连贯体验。通过线上平台的预热和跟进,可以提升线下活动的参与度和效果。

同时,应确保线上线下活动的质量和专业性。制作线上内容要考虑信息的准确性和吸引力,而线下活动的组织则应注重参与者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通过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可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针对这一现象,深入探索并提出有效的心理品质培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心理品质发展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而且对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未来,应继续关注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深化对策略有效性的验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尹玖龙,杜鹤.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新生精准+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6):174-175.

[2] 杨佳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1):179-181.

[3] 钱宇凤.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3):91.

[4] 黄庆华.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探析[J].广西教育,2021(7):126-127.

[5] 陈永琴,徐红丹.新媒体时代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36):164-166.

[6] 许晓珊.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提升策略[J].现代交际,2020(11):131-132.

[7] 李成,温金梅,夏运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5):16-18.

[8] 吴少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现状及提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9.

[9] 周林.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农家参谋,2020(15):195.

[10] 郑雨.文学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培育路径探析[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网络总结年会论文集(八).[出版者不详],2022:3.

[11] 李泽艳.新媒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思考[J].中国报业,2023(4):146-147.

[12] 王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9):19-21.

[13] 周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83-84.

[14] 潘欣,范文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策略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9):250-252.

[15] 赵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14):146-148.

作者简介 赵红飞,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