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策略

2024-03-16四川音乐学院国际演艺学院吴婷婷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3期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内容

■四川音乐学院国际演艺学院:吴婷婷

在传统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传播范围较小,对群众的影响力较弱,其创作和发展一度受到限制和阻碍。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多种技术支持和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有利于提升纪录片创作水平。但随着各类纪录片节目的诞生和传播,节目内容相似性严重、内容娱乐化不足、纪录片呈现方式刻板等问题层出不穷,影响了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对纪录片创作的积极影响,探讨了创新纪录片形式,优化了纪录片内容的有效策略。

1.新媒体环境对纪录片创作的积极影响

1.1 降低了纪录片制作难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录音、摄影、影视制作等设备价值较高,且要求制作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多业余爱好者没有机会和渠道尝试纪录片创作。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拍摄设备不断优化升级,简化了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流程,降低了纪录片的制作门槛和难度。很多新媒体平台还推出了种类丰富的视频制作软件,为业余爱好者提供了纪录片制作机会和渠道。用户只需要借助一部手机就能够完成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和发布等环节,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纪录片制作的兴趣爱好,还进一步推动了纪录片行业的发展。

1.2 拓宽了纪录片的宣传渠道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只能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途径接收新闻资讯,而电视节目则成了纪录片唯一的传播渠道。但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小、互动性差等问题限制了纪录片的发展,导致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没有被大众发现和挖掘。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手机、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多种传播渠道应运而生,相较于传统媒体渠道具有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便于分享等优势,群众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观看纪录片,有利于纪录片的二次传播,从而扩大纪录片的影响力。

1.3 为纪录片创作提供素材和启发

传统媒体时代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渠道较为闭塞,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内容无法得到有效传播,纪录片创作者也无法与观众进行有效沟通,难以了解观众对纪录片的看法和建议,不利于纪录片的创新和发展。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纪录片能够从不同渠道进行传播,扩大纪录片的传播范围,打破了创作者与观众互动交流的屏障。创作者与观众能够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沟通,帮助创作者了解观众的真实想法,听取观众的建议,从而帮助创作者挖掘更多素材和话题、思路和灵感,以促进纪录片内容质量的不断提升,推动纪录片行业的发展进步。

2.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现状

2.1 纪录片内容真实性存疑

纪录片与其他影片类型的最大区别在于,纪录片强调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是在保证内容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创作和处理。而新媒体时代,很多纪录片创作者为了在网络平台上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流量,更热衷于挑选容易引起社会舆论和广泛关注的话题,对事实进行捏造和歪曲,甚至专门设计纪录片剧本,雇佣演员进行纪录片的虚假拍摄,以达到赚取利益和收视的目的。例如,BBC 2011年出品的名为《人类星球(Human Planet)》(图1)的纪录片,分别从极地、山区、海洋、丛林、草原、河流、沙漠和城市的维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关于丛林主题的纪录片中,讲述了生活在印尼东部巴布亚省偏远森林的科罗威人,会在35米高的树上建房子居住,以应对严峻的自然环境。然而实际上那些所谓的树屋,只是当地人配合纪录片拍摄收费搭建而成的。

图1 《人类星球》节目中呈现的科罗威人建在树上的房子

2.2 纪录片题材同质化严重

通过对国内纪录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尽管纪录片所涉及的内容种类较为丰富,如人物类、历史类、自然风景类、社会纪实类等,但同类型纪录片在内容和制作手法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不利于纪录片的发展创新。从内容方面来看,在某一类型的纪录片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和欢迎之后,其他纪录片创作者就会将创作目光转向该类题材,并完全照搬原纪录片的内容结构。例如,在纪录片《故宫》出现以后,群众被其精良的制作、优美的语言所吸引,引起大家对故宫的广泛讨论。在此之后,很多纪录片创作者围绕“故宫”展开创作,但并没有转变原有的影片视角,内容、观点等创新程度不足,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甚至会降低观众对这类节目的关注。从拍摄技术方面来看,同类纪录片之间习惯采取同样的制作模式,纪录片表现形式缺乏创新性,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不利纪录片的传播和发展。例如,在人物类纪录片中,多以“人物自叙+配音+画面+同期声”的方法讲述被拍摄人物的经历,在强调人物生活中经历的重要时刻,揭示人物的心路历程。这种拍摄角度和技巧确实能够呈现人物的全貌,但长期运用这类制作方式容易使人产生疲惫感。

3.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策略

3.1 立足群众,了解大众喜好和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创作者想要制作出受大众欢迎的纪录片内容,必须了解大众对纪录片的看法和态度,了解大众所希望看到的纪录片题材和类型,以此为基础进行纪录片创作。一方面,纪录片创作者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喜好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不同受众的偏好制作相应的纪录片节目。同时,纪录片创作者要对不同平台的用户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根据受众群体确定投放平台和区域。例如,青年群体可能更关注旅游、美食等内容,因此可以多制作《舌尖上的中国》《手工云南》等纪录片,而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制作《动物科普》《小小世界》等类型的纪录片。另一方面,纪录片创作者要重视观众意见的收集工作,开通节目或平台留言功能,及时关注评论区观众对纪录片内容、拍摄方式、思想观念等内容的评价和反馈,及时对纪录片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不断提升纪录片节目质量。

3.2 关注现实生活,创作生活化纪录片

多数纪录片创作者认为,纪录片应以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的内容为主,因此多选择历史文物、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题材进行创作。这类内容的制作宣传能够带领大众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感受不同的人文地理,但这类内容缺乏生活化气息,不易引起群众的共鸣,其宣传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纪录片创作者应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值得宣传的素材,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讲述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事件,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的宣传效果,发挥纪录片引导社会价值观念、反映社会问题、娱乐大众的功能。例如,纪录片《乡村教师》从乡村教师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发生在乡村教师身上的故事,展示了乡村教师及乡村学生的日常生活,向观众传递了乡村教师无私奉献、不畏辛苦的精神。再比如,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并没有从国家科技、政治、文化、经济等角度出发,讲述中国梦的理念和具体形态,而是以单元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发生在百姓身上的故事,从百姓的小事中折射出中国梦这一伟大情怀。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更贴近于群众的生活,能够获得群众的喜爱和关注,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向观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3.3 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纪录片感染力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对于创新纪录片拍摄手法和制作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传统媒体环境下,纪录片拍摄只能从地面进行拍摄,很多拍摄镜头和角度无法实现,而新媒体环境下,无人机的普遍使用降低了航拍成本,能够满足不同角度的拍摄需要,使纪录片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因此,纪录片创作者要重视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运用现代拍摄技术和理念创新纪录片的形式,使纪录片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方面,纪录片创作者要学习最新的拍摄技术和手段,了解不同新媒体技术的作用和应用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创作者要结合不同群体的偏好选择制作技巧,迎合观众的审美心理。例如,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运用了高速摄影和三维动画技术,不仅将国宝的细节全方位呈现给观众,同时利用虚拟技术也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

3.4 增加纪录片的娱乐性,增强纪录片吸引力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观众普遍反映纪录片相较于其他节目内容缺乏娱乐性,尽管纪录片的内容质量非常高,视频制作精良,但依旧难以吸引观众的关注,影响纪录片的发展和传播。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者想要增加纪录片的传播量,要在保留纪录片原有沉稳、严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适当增添纪录片的娱乐性,从而吸引更多群众的关注。例如,纪录片创作者可以将拍摄中有趣的花絮和小插曲融入视频,或尝试在视频中加入幽默的语言或网络流行语,使纪录片更加生动有趣,为其增添娱乐元素,增强纪录片的吸引力。如《历史那些事》(图2)作为一部将严谨的历史与脑洞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以传统纪录片配合创意中插的形式,发掘讲解各个历史朝代中有趣的故事,以真实灵动的插画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片中大多采用当下比较受群众欢迎的形式进行展现,如真人秀、脱口秀、侦探剧、MV、热门综艺等,根据历史真实合理改编,以轻松诙谐的口吻讲述正史中那些神奇且不可思议的历史。

图2 纪录片《历史那事》节目宣传片段

4.结束语

纪录片作为电影艺术形式的一种,其创作和传播能够带领广大群众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社会人文,对于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内容同质化严重、内容虚假等问题,纪录片创作者要端正创作态度,立足于群众需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创新纪录片制作方式和手段,融入娱乐性元素,创作出更优质和更具吸引力的纪录片作品。

猜你喜欢

纪录片创作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主要内容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