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龘龘 龙年喜庆满天辉
2024-03-16柳青黄
柳青黄
从古至今,龙的意象和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更预示着国家的富足与强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悠久、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符号之一,龙文化一直长盛不衰。
祥龙呈瑞,万象启新。2024年,既是闰年,又是备受瞩目的甲辰龙年,在农历120年的周期中只出现一次。
在中国神话中,龙是一种能“兴风雨,利万物”的神兽,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与十二地支配属“辰”。在十二生肖年中,中国人格外重视龙年,龙年不仅是时间的节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龙是权力、尊荣富贵、祥瑞的象征,代表智慧、勇气和力量,人们相信龙的力量能带来好运和成功。因此,龙年的到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喜庆和祈福的时刻,人们期待通过龙的能量获得吉祥、富贵、繁荣和蒸蒸日上。人们相信,在这一年里,一切都会顺利,事业、家庭和个人生活都会有所提升。
随着龙年的到来,与龙有关的一系列元素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龙年纪念币、纪念钞火出圈,龙宝宝玩偶、龙摆件大卖,龙年茅台一瓶难求,育龄人群扎堆生“龙宝宝”……
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故宫向特朗普介绍中国5000年文明史时深情地说道:“世界上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黑头发、黄皮肤,一直传承至今,我们叫龙的传人。”
从古至今,龙的意象和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更预示着国家的富足与强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悠久、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符号之一,龙文化一直长盛不衰。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古老的东方有一條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每当听到这首歌曲,总让人热血澎湃。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国的文化象征,“龙的传人”是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的别称。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蛇身、猪头、鹿角、牛耳、羊须、鹰爪、鱼鳞,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借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龙图腾,源于汉族的民族图腾。汉族的民族图腾是由一条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一般认为,龙文化主要起源于北方;而凤文化则起源于东南方,浙江河姆渡文化的双凤朝阳牙雕配饰,距今7000多年了,可以视为凤文化之祖。
在古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神秘的宝物,不易见到,即使显现了也见首不见尾。而龙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所以龙被人们视为天下最大的吉祥物。由于龙文化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部分时间,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吉祥的民族标志。
古人认为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于是龙就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
考古学家发现,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500年至55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龙纹,包括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形式。我国其他地方也曾发现过龙形遗存: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用石头堆成的龙的形象,被称为“龙形石堆”,距今近约8000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用蚌壳塑成的图案中有龙的形象,一般称之为“蚌塑龙”,距今约6400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M16出土了一件玉质的“龙”,发掘者认为是用于佩戴,距今5500年~5300年;分布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发现了大量的龙形器,比如“玉猪龙”,距今5000年~6000年……
这些龙形文化遗存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和自然崇拜有关,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盛行和对动植物的神圣化态度。这些龙的形象或者以某种动物为主要形象进行创造,或者龙形特征不明显,形象也各不相同。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孟华平表示:“以考古成果看,龙形象与龙崇拜最早形成,在中华大地上,是多点起源,但也不排除它们之间有传承和关联。”
不同文化系统孕育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东北地区祀蛇和猪,太行山以西崇鱼和鸟,太行山以东敬虎和鳄鱼,长江中游尊鳄鱼。这些动植物在先民崇拜、敬畏的文化滤镜下被逐渐神化,形象上更经由不断加工、融合、创新,形成了不同区域各有特色的原始龙形象。仰韶文化中不同地区的鱼龙、蛇龙、鳄龙,均是现实生活中鱼、蛇、鳄等自然形象神格化的产物。
到了龙山时代,龙纹已摆脱仰韶时代单一动物形象的特征,以蛇与鳄为主体,吸收了虎、鱼等动物的特征,成为汇集多种形象的趋同神格化形象。此时的龙已成为权力标志,陶寺的龙纹盘、凌家滩玉钺、龙形玉器都出自大型王墓之中。
夏商时期龙进一步成为国家的图腾。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盘踞于中原的夏后氏雄霸而起,开启了全新的国家政权。夏人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族群,在文化基因上,不仅认为龙是自己的神祖,而且认为龙与自身族群的存亡联系紧密。《归藏启筮》云:“鲧(禹之父)死……化为黄龙。”《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珥两龙,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启)上三嫔于天。”
继夏代之后,商代人对龙的信仰抱有更大的热忱,在祭祀坑及墓葬中埋藏数量惊人的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龙纹在继承蛇龙、鳄龙等原始龙纹的基础之上,又具有了鸟、象、鹿、马等动物的特点,形象上更为怪异神秘、绚烂瑰丽。
随着华夏民族和中国概念的确立,龙的形象更趋成熟化,最终成为中国的象征和代表。进入西周,乃至春秋、战国,到秦统一六国,中华大地经历大战乱进而大融合后,文化逐渐一统,走过多元一体的路径后,龙的形象也日渐趋同,到汉代基本定型。
汉代以后,龙的形象逐渐凸显出其“集合了多种动物”而来的文化形象。古语有云:“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其实,龙的取材对象远远不止这9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羊、蚕、鸟类,以及云雾、雷电、虹霓、龙卷风、古动物化石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融合。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崇拜对象,包括动物在内,所表现的价值,正是人加于自己、加于自己生命的那个价值。”龙身上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让人们在它身上寄托了无数美好的愿望,寄托了古人对蛇、鳄、鱼、猪、马、牛、鹿等诸多动物超能力的向往,对雷电、云雾、虹霓、龙卷风等多种天象的畏惧,融合交汇,便产生了龙。
汉代以后,龙从先前神权象征,更是上升到皇权象征的高度,一直到清代,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还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将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的座椅称为龙椅、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等。
历经数千年,龙已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符号。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300多起,其他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龙装饰、雕龙、建筑里的龙吻、元宵节舞龙(舞龙灯、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端午节龙舟赛,龙图画、龙成语、龙书法、龙诗歌、龙歌曲,等等,都是长期流行在民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更是全球华人寻根认祖的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如今,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国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龙的子孙”这些称谓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盛世华诞,龙升太平
2024年,是备受瞩目的龙年,也是百年一遇的龙年,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人们对这一年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在这一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获得好运。
如今,龙从重要的精神象征走入民俗生活,随着更多年轻视角的诠释,龙文化的呈现也变得多元而又生动,一个个特色文化IP令人应接不暇。无论是纪念钞、纪念币,还是名酒、金首饰,甚至连手机壳等小玩意儿,都被赋予了龙的元素,“龙经济”热度狂飙。
在线上,以“龙”为形象的盲盒、毛绒玩具、摆件等产品销量一路走高;博物馆文创的种种龙年台历将传统文化与互动创意融合;跨界消费品牌也早早开启了“龙”IP联动合作,动漫、表情包、潮玩、尚品、游戏等层出不穷……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龙辰辰”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个吉祥物卡通形象,更是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龙辰辰”从“头”到“尾”,汇集5件国宝级文物的元素:鼻子参考中华民族龙图腾的代表性实物绿松石龙形器;眉、肩来自云纹铜禁;龙脊结构、龙腹纹取自首现“中国”二字的何尊;昂首前行的龙鳍灵感源于唐鎏金走龙挺拔雄健的背脊;龙爪造型,来源于九龙壁上的五爪金龙。在“龙辰辰”身上,文物里的龙元素活了起来,呈现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
2024年“欢乐春节”的吉祥物“吉祥龙”成为“欢乐春节”首次进行市场化开发和运营的吉祥物,为全球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带来新元素、新亮点。“吉祥龙”是在中国龙的典型艺术造型特征的基础上,创造性融入元宝、祥云纹、京剧脸谱等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应用在五官、表情、动作等细节设计中,彰显春节节日喜庆氛围,表达中华文化对平安喜乐、吉祥如意的美好期冀与追求,将龙的神圣庄严与吉祥物的可亲可爱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事实上,这波“龙”的热度无差别辐射到了各个商业圈。
“妈妈,这个奶龙好可爱,可以给我买一个吗?”在湖北省长沙市岳麓区一家礼物集合店里,一对母子正在选购龙年周边商品。只见一个黄色奶龙造型的玩偶戴上了财神帽手捧金元寶,或做成钥匙扣,或变身软萌抱枕,相当“吸睛”。
奶龙是动画短片《小七和奶龙》里面的角色。“2024年正好是龙年,奶龙主题周边在我们店卖得特别好,很多小朋友和年轻人都喜欢。”该店店员指着摆放在门口最显眼位置的奶龙公仔说。
虽然每年生肖经济都会火爆一阵,但龙作为最“神秘”的生肖,开年带动的消费尤其“凶猛”。淘宝平台数据显示,新年伊始,生肖龙相关商品在淘宝搜索量暴涨,统计期内“龙年”相关商品搜索同比增长高达640倍。不仅如此,龙年创意红包、龙年新年盲盒、龙年袜子礼盒、龙年茶杯套装等国潮龙年伴手礼都陆续登上淘宝热搜榜。
以故宫淘宝店为例,该店陆续上新了60多款龙年商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故宫新春福筒销量已达10万单,2024年龙年手撕挂历和台历销售数量均已超3万套。在某电商平台,“2024龙年文创”登顶热搜榜单,龙年记事本、龙年台历等成为热搜商品。
2024年1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甲辰年》特种邮票,邮票一套两枚,图案分别为“天龙行健”和“辰龙献瑞”。“1月5日早上6点到邮局,排队的大爷大叔正聊得热火朝天。”社交平台上,一位邮迷讲述了他的“抢票”经历。《甲辰年》特种邮票发行量在3000万张左右,但依旧供不应求,溢价明显。
除了邮票、纪念币,龙年生肖茅台也火了。2024年1月6日,“i茅台”数字营销平台上,“龙茅”正式开启申购。“龙茅”是茅台推出的第11款生肖系列产品,也是龙年生肖酒首度发售,首日申购人次超过850万。
2024年1月22日,在一家春节饰品销售商家的门前,龙元素红包、挂件、福贴、布偶等喜庆饰品占据着主要位置,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前来购买的顾客也是络绎不绝。“过了腊八节,春节龙元素的装饰品格外热销。”商家说,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腾,龙年春节将至,人们对龙元素的饰品需求倍增,销量也是水涨船高,忙起来有时候连午饭也顾不上吃。
“含龙元素的福字、挂件,卖得最好。”在浙江义乌从事年货生意的李炳长说,从2023年11月开始,生肖龙的商品热度就不断攀升,“我做年货生意20年了,今年行情是比较好的。”
多个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年货节开启以来,龙生肖相关产品快速增长,“龙”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关键词,比往年更热闹。2024年1月15日唯品会年货节开幕以来,龙年服饰销量迅速增加,以龙年新年、龙年拜年服等为主题的国潮服饰销量环比此前一周上涨120%,龙年主题的运动卫衣销量环比增长3倍以上。
龙元素的黄金饰品也备受消费者青睐,线上线下的金饰店忙得不可开交,淘宝数据显示,龙年金饰热度同比激增超500%。“最近,龙年生肖系列产品很抢手。昨天(2024年1月16日),2024龙年贺岁系列金条卖空了,今天刚补货,但也只有3块,20克、50克和100克各一块。”中国黄金济南一商城专柜的销售人员表示,不仅用于投资理财的龙年贺岁金条受欢迎,一些“龙元素”饰品更是抢手,不少款式都断货了。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山东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华认为,“龙经济”火爆的背后是中国人对“龙文化”的崇拜,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渊源久远,并且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一直影响至今。
“年轻人更加注重生活的仪式感,龙年生个龙宝宝、买点儿龙年纪念币、佩戴龙形首饰……他们在追求流行IP元素的同时,已经将龙的文化寓意贯穿在生活日常中,寄托着对来年的祝福和期待。”陈华说,“由于龙这一生肖文化的特殊性,本身具有一定的消费暗示作用,很多企业品牌都把握住其中商机,设计出大量新颖的符合现代审美的‘龙产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的选购需求,受到了市场热捧。”
龙腾九天跨四海
事实上,买爆龙元素商品的不止“龙的传人”。2023年12月22日,“中国年”正式升级为“世界年”。“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随之而来的是海外订单数量激增。
李炳长表示,除了国内各省份之外,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较多的国家和地区订单需求量也很大,“这个月差不多订出去几万件,5万元、10万元的单子比较多,一次买了几十万元的也有”。
“含龙元素的对联、冰箱贴,卖得最好,刚才有一个客户打来电话说要订10万套冰箱贴,我现在订单都忙不过来。”在义乌从事年货生意24年的陈美云表示,现在是店里人爆满,手机上补货订单也不断,最近一段时间,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12点都一直忙个不停。
“龙是中国传统图腾形象,大家都特别喜欢龙,所以与往年相比,2024年各大商家的年货设计都着重突出‘龙元素,而这些‘龙元素商品销量也是持续火爆。”陈美云说,不仅有国内客户来下单,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客户也不少。
“我们‘上新了1000多款‘中国龙年画、新年挂件。以前都是东南亚的订单多,这次美国的订单特别多。现在,我们的接单量已经饱和,这个月的主要任务是把手上的订单按时交付。”世界义商总会理事、义乌一年画企业负责人楼宝娟表示。
与西方国家的“龙”相比,高贵的中国龙是好运、力量和智慧的象征。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海外,除了华侨华人,不少当地人也会购买年货为春节做准备。饺子机、红色手机壳、春节户外烟花气泡机、新年庆祝彩带枪、春节红包……这些产品在多个境外电商平台上的销量都不俗。
2024年1月17日,加拿大多伦多,农历腊八前夕,华人超市已经将新春节庆的氛围感拉满,琳琅满目的年货已在超市上架,迎接渐近的龙年新春。走过21年,加拿大华人联合总会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当地社区过春节的固定活动。在加拿大,春节并非华人社会所独有,而是各族裔的共同节日。
加拿大华人联合总会会长牛华表示,过去,华人的贡献被忽视或被贬低,现在人們开始反思这些问题,通过国家和议会的行为来解决这些问题,这说明社会对于华人的认知正在发生变化。加拿大奉行多元文化政策,鼓励各族裔保护和发扬本社区的文化。作为当地第二大文化,中华文化已是加拿大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而在澳大利亚Coles超市,中国春节的商品规模是澳大利亚国庆日周边的3倍。 有当地人称,中国春节商品在商店里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而Coles的员工则把澳大利亚国庆日的商品“藏到了超市的后面”。一名购物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我走进Coles,发现中国春节商品拥有着比澳大利亚国庆日商品多3倍的放置区!”“我显然对中国农历春节没有意见,我觉得这太棒了。这是值得庆祝的。但与澳大利亚国庆日的商品相比,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其中的差别。”
风在向外吹,多款龙元素周边商品也受到了海外消费者追捧,电商平台正展现出蓬勃活力,充满信心地迎接春天。
年关将至,外贸商人黄浩恩的工作室里却忙得热火朝天,上货、接单、下单、发货,轮轴转不停。“卖爆了!目前日均订单超3万单,环比上月,日均涨了1000至2000单。”这是黄浩恩入驻跨境电商平台Temu后度过的第二个新年,却是首次真正意义上冲刺年终消费购物季。攀升的销售业绩,让这位90后“厂二代”心情非常激动,根本顾不上计划春节。
“随着‘中国年向‘世界年的转变,对中国文化产品和春节相关商品的国际需求显著增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吕越表示,这为跨境电商提供了将中国特色商品和文化推广到全球市场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大机遇。
一方面,中国“年文化”“龙文化”走了出去;另一方面,在国内的外资品牌也在不断放低身段,迎合中国市场。“我刚从星巴克买了好几只不同造型且有龙元素的杯子,打算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00后小李刚买了几只杯子,一只保温杯上印着可爱的卡通龙公仔,另一只保温杯套着绣有龙纹的杯袋,还有一只大号卡通龙透明杯带有独特的云形茶漏,设计颇具匠心。而在迪士尼,玲娜贝儿“长”出了俏皮的龙尾巴,达菲也戴上了活灵活现的龙头帽……
“龍年的‘生肖经济会走得更远,不会仅限于岁尾年初。”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李生校认为,融合传统与创新的“龙”风潮袭来,带动“龙经济”抬头,必将为2024年的消费市场锦上添花。
龙腾九州 嘉瑞天教及岁除
历经5000多年,年文化从最早的农耕文化上升到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代表性遗产,并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但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都会产生文化上的差异,年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有着各自独特的新年庆祝方式。
| 文 · 陆长安
“过年,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年夜饭是春节的主角,每次登场都能引来南北方人的一番争论。在北方,除夕夜,零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此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这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新旧交替”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而在南方,新年合家聚坐共进汤圆是传统习俗,取团团圆圆的寓意。
历经5000多年,年文化从最早的农耕文化上升到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代表性遗产,并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但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都会产生文化上的差异,年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有着各自独特的新年庆祝方式。
北京年俗:老礼儿多
老北京老礼儿多,规矩多,在年俗上尤为如此。
北京的年味儿,是从腊月初八泡的腊八蒜开始。这一天,家家户户不仅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醋)。北京人煮腊八粥要加大米、糯米、高粱米等谷类,黄豆、绿豆、红豆等豆类,以及莲子、红枣、桂圆等各色干果。喝完腊八粥,北京人就开始忙起来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夜,开始过大年。
在老北京,很多人家都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大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儿、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
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年轻人守岁有为父母延寿之意。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儿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其中,素馅儿的饺子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儿的。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走亲串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老北京人拜年也很有讲究:过了腊月初八走亲访友被视为拜早年;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是拜晚年;初一至初五拜年则是大拜年。
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
赶庙会也是老北京过年的一大习俗。对老北京人而言,逛厂甸是必须的节目,甚至过年见面,也会问一句“逛厂甸了吗”。除此之外,初二至十六逛五显财神庙,初一至十五逛东岳庙,初一至十九逛白云观,这些都是过去老北京有名的庙会。如今,具有文化特色的北京庙会有地坛庙会、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和大观园庙会等。
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上海年俗:小年夜
在老上海,习惯把除夕的前一天称为“小年夜”,而小年夜才是过年高潮的开始。到了小年夜前几天,老弄堂就开始热闹起来,大扫除、置办年货。上海人大扫除不仅要打扫家里,还要把家里布置得焕然一新。上海人过年,讲究红红火火、张灯结彩,他们会贴上红色的对联和福字,挂上灯笼和彩旗,迎接新年的到来。除此之外,上海人还会在家中放置一些寓意吉祥的物品,如桔子、花生、年糕等,寓意吉祥如意、年年高升。而年货除了新衣、新鞋、春联、门神外,老上海人还要自备小石磨,磨水磨糯米粉包汤圆。上海人过年是必定要包汤圆的,就跟北方过年要有饺子一样。汤圆有甜有咸,要从腊月二十四吃到正月二十四,寓意圆圆满满。
无论是美发店还是剃头店,在小年夜、大年夜是最忙的,男人要理一个清爽的发型,女士则要烫个漂亮的头发,然后沐浴,去拍全家福。
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要吃年夜饭,那是一年到头最隆重的一顿饭,而且每道菜都要讨口彩,比如肉圆、蛋饺必不可少,肉圆象征团圆,蛋饺寓意招财进宝;笋干烧肉,寓意节节高;黄豆芽因形状像如意,所以叫做“如意菜”……饭里还要预埋荸荠,吃饭时用筷子挑出来,叫做“掘元宝”;最后以春卷、汤圆、八宝饭、年糕等甜食压轴。年夜饭做好后要先摆到桌上孝敬祖宗,祭拜完后,才可以入席。
广东年俗:行花市
对于广东人来说,过年吃年饭、守岁和行花市是辞旧迎新的3件大事。行花市也称行花街,是广府地区春节期间一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行花市通常在腊月二十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初一凌晨结束,人们聚集在特定场所,举行以花卉为主要载体,以年俗文化、花卉文化、商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辞旧迎新、祈福贺岁的活动。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承载了许多富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故事和习俗。
广东人的年夜饭要准备各种应景的菜肴,如鱼代表年年有余,蒸蛋代表金玉满堂,发菜代表发财等,而且必须有整只鸡,寓意着吉庆有余、吉祥好运。
大年初一,舞狮拜年是广东的重头戏,一直从早上延续到下午,寓意驱除邪气,招来吉祥。舞狮拜年时,还要到各家各户、商店、庙宇等地方拜年,接受红包或者桔子等礼物。
大年初三,广东人要贴赤口,就是在门上或窗上贴上红纸或红布,希望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遭遇不幸。这一天,广东人闭门不出,睡到自然醒,调养生息。
东北年俗:杀年猪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童谣过去在东北农村广为流传。过去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
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别的门饰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对联。
东北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4样菜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不“东北”。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梨、冻柿子。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也叫“熬年”,还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夜,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在东北,初一初二不扫地,好运财气都留住;初五除了要吃饺子外,早上起来还要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高跷和秧歌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让人体验到的不只是过年的喜庆,更多的还是来年的好兆头。
江浙年俗:开门三炮竹
“开大门口,放火炮;财亦到,喜亦到。”在江浙地区,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称“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寓意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五谷丰登。打过“开门炮”之后,便开始拜六神、接三神,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在江浙地区,初一不走亲戚的习俗部分地区还保留着,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浙地区,腊八节同样会做腊八粥馈赠亲友,但分为咸甜两种,选材也与北方大不相同。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过年还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讨一个“吃了年糕年年高”的好彩头。
年夜饭,江浙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盘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河南年俗:走亲戚
河南地处中原,年俗不仅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走亲戚”是河南各地过年的主要内容之一,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拜年称拜早年,十六以后拜年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拜长辈、后平辈,先近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
到长辈家拜年时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的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安排好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便开始吃午饭。直到初四以后,次要亲戚、朋友之间才开始相互拜年。
河南人非常重视正月十五,民间有“十五大似年”之说。河南民间这一天的饮食颇多讲究,除所谓的“十五扁(饺子)、十六圆(汤圆)”之外,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有差异,如豫西蒸制糖包馍、枣花馍,信阳地区要做年糕,有的地方还要炸油饼、面角等,早餐要抢早,象征早种早收。
陕北年俗:转九曲
“转九曲,消灾驱病,人活九十九。”转九曲又称转灯,是在黄河流域流传着的一种古老年俗活动,至今仍是陕北地区的重要年俗,因其阵像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而得名。
灯不大,油灯大小。陕北人就地取材,萝卜切大块儿,洋芋削个多半,中间挖个坑,就是灯碗,碗里倒上老麻油或清油,用高粱细秸切成两厘米许的T字小节,缠上棉花,就是灯芯。灯杆端是泥捏的灯盘,灯盘上沿,围的是纸粘的五色灯罩。离远看,点点嫣红,甚是好看。
九曲犹如迷宫,阵势很大,横成19行,竖成19行,横竖相间交叉为“城”状,环环相扣,大城套小城,城城相连。从外看,它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方阵,里边又包蕴9个小方阵。阵中九方,依九曜排列,按方位分为东、南、西、北、中、太阳、太阴、罗睺、计都。纵与横的交错点上栽的是灯,总共有361盏,再加上进出门的4盏,是365盏,正好与一年的365天吻合。
转灯的章法很严谨,只能从入口进,从出口出,九曲的每一盏灯区都要转到,还不能重复,转灯的人必须谨遵跟行,否则一晚上也转不出来。
转灯一般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进行,部分村庄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七、初八等。也有不少村庄在正月闹起秧歌后,或来外村秧歌进行慰问之时,随时进行。
转灯是一个宏大的场面,是一种集体的狂欢和祈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
内蒙古年俗:祝寿
自从元代开始,蒙古族已接受了汉族的历法,所以春节是相同的。但蒙古族人称正月为“查干萨日”,即“白月”,春节称为“白节”,有圣洁之意。正月里也以白色的服饰为尊,为吉服。
蒙古族人传统的春节大多数也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与汉族人春节最大的不同是,内蒙古春节习俗仪式中还包括给本命年的长者“祝寿”的内容。祝寿从最长者开始,腊月二十五前后先为85岁、73岁高龄者祝寿;腊月二十七到除夕则为61岁、49岁的长者祝寿。
蒙古族的年夜饭,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族传统习俗,以示合家团圆。民间还流行年夜饭的酒肉剩得越多越好的说法,象征新的一年全家酒肉不竭,吃喝不愁。
正月初一,祭敖包、祭天地之后,热闹的拜年活动开始了,大家先到长辈的家里拜年,然后再邀请亲戚朋友到自己家里来做客,叩节、拜年一般要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唱歌跳舞,或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下棋玩牌。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初五忌讳出门,也不许娱乐和吵闹。初六开始,猎民可以上山打猎。
广西年俗:舞春牛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各个少数民族过春节各有特色。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着舞鸡、舞春牛活动。
大年初一,舞鸡的年轻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给贺年的舞鸡者送红包,并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一边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为农家带来节日的欢声笑语之外,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壮族的年俗还有打扁担、抛绣球、放花炮、演壮戏、打会鼓、吹八音等;瑶族有唱堂歌、打铜鼓、赛陀螺、射击、围猎、抛绣球等;苗族有吹芦笙、斗牛、唱苗歌、舞踩堂等;侗族有舞龙、舞狮、侗戏班到各村互访或比赛;仫佬族除舞龙狮、唱采茶外,以男女“走坡”最具特色,成百上千人在坡上,白天唱情歌、夜唱故事歌,通宵达旦……
挑新水是仫佬族人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活动。大年初一天蒙蒙亮,仫佬族的妇女和姑娘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特别是刚过门的新媳妇,她们挑着水桶,点起火把,燃着一炷香,向山泉水走去。到达山泉水边,妇女和姑娘们先插上一炷香,将几枚硬币抛进水中,喃喃念着祈祷的话,然后舀水进水桶,挑着满满的“新水”回家,让家里人美美喝上一碗“新水”,寓意祛邪消灾,健康长寿;用“新水”煮饭、煮菜、煮汤圆,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以祈吃出好运来!
家里没有去挑新水的男人、老人和小孩,大年初一也不能睡懒觉,男人和老人忙着做家务、包汤圆,小孩子们就到堂屋祖宗灵位下屏住气,起跳3次,祈祷快长高长大、学习进步,然后就去读书写字……
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的年俗不胜枚举。久远的历史、清晰的传承、活态的存在、鲜明的特色,使得中华民族的年文化在久远的历史传承中成为经典的文化遗产。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并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喜悦和期望,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传播、展示着文明古国、古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