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月十五闹元宵

2024-03-16岳希

中国新时代 2024年3期
关键词:观灯灯会花灯

岳希

月色浓,点灯笼,良辰美景共元宵。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一连串的节日构成了一个充满喜悦、祥和、团聚和希望的节日群。

其中,元宵节,又称小正月、元夕、灯节,是继春节之后第一个传统且非常重要的节日。

旧时,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元宵节的形式逐渐发生着变化。灯光秀和花灯光影交错,晚会和庙会时空融合,乡村的花会中,来自城市的游客钻进了旱船,北方的饭店里,来自南方的汤圆端上餐桌……

“元宵节仍然是热闹的,但今天的热闹,和过去的热闹不同,今天的节日文化,也不只有传统的习俗,更有现代的元素……”民俗学者、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说。

元宵节赏花灯

“除夕的火,元宵的灯”,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过春节的两件大事、乐事。

元宵佳节最具辨识度的习俗便是观灯。由于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因此也称为“灯节”“灯夕”。一般来说,旧时从正月十三日“上灯”开始,市面上就会挂出各式各样的花灯;十四日为“试灯”,即各地纷纷搭建起灯棚、鳌山、牌楼等,或张灯结彩,或燃放烟火,或表演节目等,已经有了节庆的活动;十五日为“正灯”,这时起,各种表演就大张旗鼓地开始了,不仅在灯会上有赛花灯等活动,平常百姓家中也都张挂灯盏,小孩子们则手提灯笼到处玩耍,有的地方一直持续到十八日的“落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据传起源于汉代。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史记·乐书》中的这一段记载,说的是西汉时期,汉武帝会在每年的正月“上辛日”前往甘泉宫祭祀太一神。结合汉代“太初历”的制定和颁行,正月十五之夜正式成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正是将新一年的美好心愿寄托于圆月,进行祭祀太一神的仪式。

唐代《艺文类聚》猜想这正是元宵节夜游观灯的起源。在欧阳询等人编纂的《艺文类聚·岁时》中,将西汉“太一祭祀”作为元宵灯会的起源,认为后人在此日“夜游观灯,是其遗迹”。

进入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达400年的动荡,国家实现统一,经济逐渐恢复。这个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元宵佳节的观灯习俗也得到了空前繁荣。

每逢元宵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满城灯火宛如点点繁星。

唐代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唐代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元宵之夜,神都洛阳仿佛天上的街市,幻化为悬浮于浩瀚夜空的灯火之城。殿阁宫城、广场山丘,处处五彩缤纷。山形的彩棚高达30多米,巨型灯轮有60多米高。诗人苏味道作诗《正月十五夜》,描述了神都洛阳元宵夜的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其中首句便是成语“火树银花”的出处。

到了宋代,元宵节期由3日改为5日,灯笼制作更加讲究,出现了所谓“灯山”。此外,走马灯、绘图灯笼及灯谜等新形式的出现,更进一步丰富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随着火药的发明,爆竹和焰火也在這一时期出现了,为元宵节的喜庆气氛增添了一丝新意。

明代兴起了燃放河灯的风气。元宵佳节,秦淮河河面上燃放水灯万盏,场面十分壮观。明代的商业已经十分繁盛,灯市成为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充分表明民间对花灯的需求之旺。那时灯笼的制作工艺也有了很大发展,绘有人物、动物、植物的各色花灯成为灯节主角。焰火也出现了众多品种,如彩舫莲、赛月明、紫葡萄、霸王鞭、琼盏玉台、金蛾银蝉等。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灯艺传统,增加了冰灯。在节日活动方面也继承了历史上舞狮、舞龙、闹社火、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一系列民俗传统,使元宵佳节成为一个展示民间工艺、民间美术和民间文艺的大舞台。

一个浪漫的节日

在古代,为了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古人逐渐形成了在黄昏时居家闭门休息、城池闭门禁行的传统,后来更是演化为严格的宵禁制度。唐代长安城常年实行宵禁。夜禁鼓一响,便禁止出行。

《唐律疏议》记载唐代宫城的宵禁管理办法:有出入宫室资格的,也只限于白天出入,如果夜间进入者,按照滥入论处。没有出入资格而进入者,罪加二等;若携带兵器进入殿门的,处绞刑;晚上出门的,杖八十。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些规定是被严格执行的。

虽然唐代的“宵禁”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但是每年的元宵节都会有3天取消“宵禁”的制度。《唐两京新记》记载:“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在这个节日里,大街小巷灯光通宵达旦,人们熙来攘往,几乎全部观灯游乐。

“凤城连夜九门通,帝女皇妃出汉宫。千乘宝莲珠箔卷,万条银烛碧纱笼。”《长安夜游》这首诗,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长安城上元佳节的热闹景象,人头攒动,灯火通明,俨然一幅海晏河清的盛世图景,平日里庄严冷峻的皇城长安就充满了烟火气,构成最真实的大唐风味。

到了五代两宋,元宵节热闹依旧。《旧五代史》卷七《太祖本纪》:“乾化二年正月,宣上元夜,任诸市及坊市各点彩灯,金吾不用禁夜”依旧沿袭唐代元宵节期间“放夜”制度。

不仅如此,在古代,元宵节还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遇机会。在古代,年轻女子是不能随意出门抛头露面的,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之说,唯有元宵节时能出门娱乐。她们身着节日盛装走出家门,登楼赏月,看戏逛灯,走桥摸钉,直至午夜。“男妇嬉游”成为元宵特有的人文景观,给了青年男女邂逅爱情的良机。

北宋文学家孟元老在其所著《东京梦华录》里特别提到,汴梁城里设有专供少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点,“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扬,酒兴融怡。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

尽管没有现在的影像技术,但古人还是用他们生动优美的文笔,或小说、或戏剧、或诗词,记录下了元宵节发生的那些或凄美、或动人的爱情故事。

脍炙人口的成语“破镜重圆”,来源于唐代孟棨所著《本事诗》一书,据称陈朝陈后主妹妹乐昌公主和丈夫徐德言在陈朝灭亡被迫分别之际互留一半镜子作为信物,5年之后的元宵节之夜,苦苦寻妻的徐德言在长安城偶遇一老妇售卖半面镜子,这才得知其系乐昌公主遣人所为,于是二人这才重逢。

流行于福建等地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剧目《荔镜记》,也记载了陈三和五娘两位青年男女在元宵节夜市一见倾心的爱情故事。

发生在元宵夜的爱情故事,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就更显浪漫。

辛弃疾在《青玉案》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正是元宵夜时男女约会的情景,含蓄而婉转。

欧阳修笔下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相依的景象,以及元夜的相思之苦。

还有以风流倜傥著称的宋代词人姜夔则在《元夕》一词中写下“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来抒发元宵节当夜对旧日情侣的深深眷恋。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年轻人已不需要通过元宵这样的节日才能获得良缘,元宵节作为情人节的意味淡化,但中国古人的浪漫故事始终保留在千古流传的诗词中。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元宵节是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丰富的节日文化和习俗,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这些习俗还在不断地更新。

门店内争分夺秒调馅料、摇元宵,门店外超长队伍等待排号……每一年,随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临近,北京稻香村、护国寺小吃、锦芳小吃等多家北京老字号,都会迎来众多购买元宵的市民。现场摇元宵的热卖模式,京味餐饮文化的独特韵味扑面而来。

“北滚元宵,南包汤圆”。在元宵节这天,吃一碗元宵或汤圆,就像是告别春节,正式开始新一年生活的仪式感。2000多年间,各地也衍生出不同的饮食习惯。南方的汤圆,北方的元宵,甜口的豆沙、芝麻、山楂馅,或是咸味的肉糜、蟹粉,煮、煎、蒸、炸,香糯不变,却有滋味万千。

现代社会,元宵、汤圆作为传统美食依旧深入人心。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近年来,“南方汤圆”“北方元宵”正走向融合,大家一改往日固有印象,不再习惯性地选择“该吃的食物”,而是更加乐于尝试“别人”的传统习俗食物,消费选择更加多元化。《2023元宵节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购买了元宵和汤圆的消费者中,北京、广东、山东、江苏、辽宁、上海、河北、浙江、天津、湖北的购物用户数更高,前三位占比分别达18.1%、11.2%、9.5%。

同时,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和人们饮食需求的不断更新,元宵和汤圆也不再只是單纯的传统小食品,它们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以传统的元宵、汤圆为基础,近年来,大量新口味的元宵、汤圆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除了传统的豆沙、芝麻和花生等口味外,现在市场上还有各种创新口味的元宵、汤圆,如巧克力味、提拉米苏味、水果味等。这些新口味的元宵、汤圆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着年轻人的眼球,也让元宵节美食多了一份趣味和创新。

低糖、低油是当下多数消费者的核心消费需求,尤其是在春节“放纵期”后,高糖、高油的传统汤圆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因此市面上减糖、零蔗糖类的汤圆越来越多。

元宵节,花灯俏,团团圆圆幸福抱;猜灯谜,闹元宵,欢欢喜喜真热闹。

逛灯会是人们庆祝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如今,许多地方的灯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焕然一新,化身艺术盛会。

兔子灯、走马灯高高挂起,各类大型灯组姿态万千,新内容、新形态为传统灯会增添别样色彩。为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许多大型灯会在主题内容上积极创新,不仅从神话故事、古典名著中找寻灵感,也从现实生活、流行文化中汲取养分。有的精心设计科技感十足的太空主题花灯,让人们尽情释放想象力;有的将本地特色建筑以花灯形式汇聚一堂,彰显地域文化魅力;有的将花灯与动漫形象相结合,吸引年轻观众“打卡”……漫步灯会之中,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许多现代的技术和元素,也正在融入传统的节日文化中。作为上海最负盛名的传统节日活动,豫园灯会承载了不少人对元宵节的想象。上一年,豫园灯会以中国传统神话《山海经》为蓝本,在长达52天的灯会中,为游客们创造了一个充满神仙瑞兽、奇花异草的东方美学奇境。不仅如此,VR等数字科技的应用,在给这个年味十足的灯会带来科技感的同时,也在用科技为上海市民打造一个如梦如幻的山海世界,让人们在虚实之间,体会到传统之美,山海之奇幻。

夜幕降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条条红火透亮的大鱼,从村中老祠堂“游”出,随着灯引,走街串巷,仿如—池红鲤穿池戏水。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汪满田村,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的晚上,当地村民都会自发组织鱼灯会。以往,鱼灯会只有村民参与,如今,借助互联网传播,嬉鱼灯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中国年的至美与浪漫在小小村落华丽绽放。

月色浓,点灯笼,良辰美景共元宵。

猜你喜欢

观灯灯会花灯
2023元宵观灯
看花灯
挂花灯
灯会
做花灯
闹花灯
春节灯会
观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