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空逆行者 宋寅

2024-03-16耿秋

中国新时代 2024年3期
关键词:救生员机长飞行员

耿秋

作为我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15年来,穿梭于云海、救人于危难,在惊涛骇浪中救助遇险人员,为保障东海海区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筑牢东海海上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3年3月8日,正值“三八”国际妇女节,中宣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2023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10位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光荣入选。她们有的以精湛的医术守护人民健康,有的在高水平科技前沿阵地勇攀高峰,有的投身乡村振兴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有的站在三尺讲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的扎根基层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群众,有的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青春力量,有的作为中国女足“领头雁”为国争光……

她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为民情怀,用坚定信仰诠释初心,用实际行动担当使命,谱写了“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的壮丽华章。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为梦起航。”得知自己入选2023年“最美巾帼奋斗者”时,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教员机长宋寅这样感慨。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

女飞行员并不少见,但从事海上搜救的女飞行员却凤毛麟角。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商用救助飞行队中,只有两位女飞行员,宋寅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我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长期扎根救助一线、坚守东海海疆,秉承“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15年来,她穿梭于云海、救人于危难,累计安全飞行3511小时,和机组共执行救助任务330起,参与救援飞行1108小时,在惊涛骇浪中成功救助230名遇险人员,为保障东海海区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筑牢东海海上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作出了积极贡献。

她一次次出发,用“速度与激情”守护海上生命线,在最艰难的地方展现女性的勇敢与魄力,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

起飞的青春

“我是飞行员舒克!”“我是坦克手贝塔!”这是宋寅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舒克和贝塔》里的经典台词。小时候,父母工作忙,陪伴她的就是这部动画片。她最喜欢里面的小老鼠“舒克”。它不仅有着专属的制服和头盔,还会开直升机,飞在天上惩恶扬善的样子,简直太酷了!“要是能像它一样,一边开飞机一边拯救世界,该多好啊!”

没想到后来,宋寅真的就成了动画片里那个“开飞机的舒克”——“舒克-宋寅”。

其实,宋寅从小就很喜欢飞机,“我小时候有一张周岁照,是坐在一个飞机的模型里,当时拍的时候我妈妈还说,我拍完还很舍不得下飞机”。

1986年,宋寅出生在上海,因为属虎,所以父母给她取名“寅”。她性格开朗,个子比同龄女生高,配上一头利落的短发,从小就是个虎虎生风的“假小子”。

宋寅非常喜欢运动,再加上高挑的个头,从小就是教练们眼中的“香饽饽”:小学的时候,有少体校的足球教练看中她,邀请她加入足球队;初中的时候,又有篮球教练看上她,拉她去打篮球;到了高中,射击教练又看中她,想让她去练射击。但父母担心宋寅去体校训练会影响学习,都一一婉拒了。

和体校失之交臂后,精力旺盛的宋寅多少有些遗憾。等到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个很适合自己的专业——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航海系。这个专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女生身高要求超过165厘米,视力达到1.5,这两条她恰恰都符合。而且,宋寅看过新闻报道,这个学院曾培养了我国救捞系统的第一代船长,想到以后自己能当一名女船长,还能救人,她的热血开始沸腾。

经过系统的学习后,宋寅对浩瀚无垠的海洋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对所学专业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在兴趣的加持下,她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积极参与校内各项比赛和各种活动,不断拓宽知识和兴趣爱好的边界。

大四那年,宋寅又迷上了郑伊健主演的《随时候命》,里面热血澎湃的飞行员故事,让她产生了无尽的向往。好巧不巧,毕业前夕,交通运输部来学校招收海上搜救和空中救援飞行员。“以前都会写招收的性别是男性,那次没有限制。能冲上云霄,又可以救人,多么酷!我想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了吧。”于是,她便义无反顾地提交了报名申请。

宋寅身高175厘米,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经过一轮轮的面试筛选,最后她和同学万秋雯脱颖而出,被录取了,一起被送往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飞行学院培训,接受长达15个月的魔鬼训练。后来,宋寅和万秋雯共同成长,被称为“空中姐妹花”。

阿德莱德飞行学院是一所老牌飞行学校,纯英语教学,其中不乏大量的专业名词。宋寅根本听不懂,她首先要攻克语言关。不仅如此,海上搜救飞行是一个与风浪搏斗、为生命护航的高危职业,学飞的过程十分辛苦:学飞行总共有几十门课,书本堆起来甚至比人还要高,苦学到深夜两三点是家常便饭;在练习水下逃生时,会被关在笼子里然后再扔进水中;为了训练体能,要将全身淹没在海浪里并且要保持镇静……

如此苛刻的训练,正是为了让搜救队员们在面对各种险境时,能够沉着冷静地更好应对。看着清清瘦瘦的宋寅,就连教练都为她捏了一把汗。

即便是如此“魔鬼”的训练,要强的宋寅终是一路坚持了下来,并迅速成长起来。2010年2月14日,西方情人節,也是中国的农历正月初一,宋寅终于通过了最后一场飞行考核。从教官手中接过蓝色飞行执照的那一刻,24岁的宋寅觉得自己就像完成了一场生命的重要交接。从这时开始,宋寅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中国第一代女救助直升机飞行员。

“女性的血性”

“作为女性,我也想有自己的血性。”宋寅深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搜救飞行员,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早在2001年,交通运输部在上海浦东成立了我国第一支从事海上搜救空中救援的东海第一飞行队,简称“东一飞”。宋寅回国后,便加入了这支队伍,成为队伍中唯二的女飞行员之一。

最初,很多人对宋寅持怀疑态度,毕竟在此之前国内尚未有过直升机搜救女飞行员,大家也都觉得不会有女性来从事这个职业,甚至在办公区没有设置女厕所。

外界的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有数据显示,海上搜救飞行员的生命危险概率是宇航员的5倍,轰炸机飞行员的10倍,更是民用客机飞行员的54倍。除此之外,海上搜救飞行员还要24小时待命,全年无休,不仅工作难度大、危险系数极高,而且对体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

但宋寅铁了心要证明,“女性也可以同样做这件事情”“冷静、勇气、专业、技能都是不分性别的,飞行员也不分男女”。于是她卯足了劲儿,在平时的训练中从来不搞特殊,训练项目和男生一样,体力跟不上就自己多花点时间练,从不偷懒躲避。在她看来,救助飞行没有男女差别,只有行与不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宋寅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副驾驶见习,她展现出了超凡的空中作业水平。包括滑行、起飞在内的5种考察项目,她用最快的速度,精准无误地结束了考核。

2010年11月,宋寅作为副驾驶,第一次参与实际救援。一名渔民在海上作业时,不小心导致小腿骨折,无法让渔船和同伴返航。刚到现场宋寅就发现很多状况和平时训练时不一样,平时训练时甲板比较稳定,而且也没什么障碍物。而在现场,“海面都是白头浪,风很大,渔船就像一片叶子一样,在浩瀚的大海上不停地摇摆、跳跃……”

在救援中,直升机要在空中停留得非常平稳,哪怕一点点移动,都有可能让下方的救生员撞到障碍物,造成生命危险。但此刻在机舱内的宋寅看不到外面的具体情况,完全只能靠绞车手的口令以及自己的经验来保持直升机的稳定和平衡。此时,她第一次知道死亡离她这么近,她肩膀上的责任有多么重。

宋寅深吸一口气,稳住心态,按照之前在训练时候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操作。终于,飞机稳住了,绳索抛了下去,在队长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将受伤的渔民救了上来。在回去的路上,宋寅仍心有余悸,但更多的是兴奋:“我隐约感受到了责任,也深深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我在心中许诺:一定要好好干下去。”

當初,宋寅刚被录取,家人抱怨“这么大的事儿也不商量下”时,她曾特别认真地解释:“飞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然而,直到此刻,她才意识到海上飞行救援的危险性,“大海怒涛汹涌,船就跟邮票一样漂浮,船员看到直升机时仰天大喊……”自然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深深地冲击着宋寅,“只有练就高超的技艺,才能真正做到生命至上”。

此后,宋寅更加专注于提高自身技能。她一年最多的时候能飞400多个小时,其中100多个小时是在执行救助任务,其他时间都是在训练和模拟,“一次次模拟,以备不时之需”。“熟悉每一个甲板吊运模式,模拟每一个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很枯燥,但很有用。因为我们曾经一遍遍模拟过的情况,真的会发生。”

成为飞行员后,宋寅曾创下过在1天完成3起搜救任务的记录,拯救过被困在舱底36小时的遇险人员。甚至有一次搜救的渔船完全已经翻扣,她也在恶劣的寒潮天气中,把船上的渔民全部救出。不仅如此,宋寅还曾经参与过“神九”“神十”的海上应急救援、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

2015年5月,因为表现优秀,宋寅被任命为东海救助局飞行队的机长,成为中国海上救援历史上第一代女搜救直升机机长。搜救机长,是一个女性很难突破的领域,可是她做到了。经过一次次实战,她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这份职业没有性别的差距,也向世人展示了“女性的血性”。

“最好的事情”

宋寅说:“我觉得可以救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但宋寅又觉得:“救捞人其实不希望感人的故事发生,(感人)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宋寅曾经分享过一个发生在2022年的真实案例。有两名落水者被困在海上14个小时,当看到救生员从直升机上下来时,本能让他们把抛下来的钢索在身上、胳膊上缠绕了三四圈,并且用嘴死死地咬住,发生了“缠绕”。

这是非常危险的,“救生员只能先去解开这个钢索,去劝说他。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救生员体力有点透支,钢索依旧没能解开”。

此时直升机的油量也越来越接近返航时的最低油量,救生员对着机组毅然决然地做了一个手势。“他做了一个切断的手势,意思是切断钢索和飞机的连接,让机组不要管他,先行返回,但机组并没有放弃他。”

宋寅感叹,“上天眷顾中国救捞人”。在最后时刻,缠绕的钢索全部松开,所有人都得救了。“救生员这个切断的手势,一直让我备受鼓舞,这就是我们救捞人在生死面前做出的选择。”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中国救捞精神,也是中国救捞人的铮铮誓言。

2020年年末,一部讲述执行惊险海上救援任务的电影《紧急救援》,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该片讲述了中国救捞人员直面天灾人祸,一次次完成海上艰难救援的故事。其中,辛芷蕾主演的方宇凌,是救援团队里唯一的女性,为了救人不惧千难万险,上火山、下深海,英勇果决。

方宇凌的原型就是宋寅。成为机长后,宋寅常常要面临危机关头的判断与抉择。

2016年12月,“闽连渔66678”轮在东海海域机舱起火,由于当天风高浪急,其他船只根本无法接近救援,10名渔民危在旦夕,担任值班机长的宋寅立即带领团队驾机出发。

起飞不久,值班室更新的渔船所在位置与实际位置相差20海里,这就意味着机组若想及时返回,在现场作业的时间必须被大幅缩短,否则油箱里的油无法支持那么久。不仅如此,搜救现场还有更糟糕的情况等着他们。

到达现场后,宋寅发现后甲板火势很大,船上携带的煤气罐和油舱随时可能会爆炸,而船上冒出的浓烟也会使悬停在上方的直升机发动机发生故障,“船着火烟很大”“障碍物高”“船无动力随风漂”,种种危险叠加在一起。

渴求被救的渔民、焦灼等待的同伴、营救时间正一分一秒过去……宋寅果断采用了较高的高度悬停避开浓烟,但比以往高出40英尺的高度,给救生员带来更大的晃动感。如何安全地放下救生员成了最直接的难题。此时,宋寅也因为船的航向问题,失去参考,看不见船只。

随着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宋寅明白,所有人的生命都掌握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判断不精准极有可能机毁人亡。

“稳住就行,稳住就行。”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计算风向及角度,宋寅和同事默契合作,在找到飞机和船舶相对稳定的那一瞬间,绞车手将救生员迅速、安全地放到甲板,并以最快的速度将10名渔民全部救起。而最后一个离开失火船只的则是宋寅队伍中的救生员。

回到营地后,宋寅才发现自己的全身已被汗水湿透了。在备战训练时,宋寅曾经被问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飞机已经到达最低的返航油量,剩下的最后一名遇险人员到底该不该救?当时在课堂上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作为机长理应保持理性,为所有人员的有效救援作出返航决定。

然而,真正到了实际救援工作中,看着随时会被吞食的鲜活生命,宋寅才发现,自己还是忍不住要去寻求其他办法,把人全部救上来,是她给自己下的死命令。

救助队员的身影是海上遇险者的一线生机,可遇难者的每一线生机,对宋寅而言,其实也是一次生死考验。“日常学习中,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演算推进不同条件下,放下救生员的最佳落点和时机,并且反复推敲。我希望极端的情况永远不要发生,但是我不允许当它真的降临时,我却毫无准备。”

“技术更精湛一点,或许救人时能更快一秒。”海上救援的每一秒都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更需要不断打磨搜救技术。近年来,她不断挑战高难度飞行训练——参与低能见度仪表飞行、夜航搜救、船载机等。

在她提议下,飞行部建立内部《安全信息报告》制度,收集不同任务形式下的飞行危险源,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她还结合救援工作实际,参与授课,交流和分享经验,提升飞行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水平。组织船载机训练过程中,宋寅积极参与编制《船载直升机运行操作手册》,为解决直升机搜救半径受限的难题以及真正实现深远海动态待命打下基础。

“10年前,飞行救助对我是一份工作,一份不轻松、有风险、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现在,飞行救助对我来说是一份责任,一份可以为之坚持、为之坚守的责任。” 宋寅说,“选择了救助飞行,就选择了一份责任和担当。我希望每一次危险发生时,我们都能及时地出现,斗狂风,战巨浪,不辱使命!”

猜你喜欢

救生员机长飞行员
很皮很皮的飞行员
摩根机长与“幸运女神”
2021年7月22日,演习期间,美军飞行员从F-16战隼中挥手
中国机长
中国机长:鹰击长空,扶摇直上九万里
飞行员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川航出了“中国版萨利机长”
救生员
飞行员的酷装备
Reading Skills Practice: At the Swimming P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