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医院建筑医疗工艺流程设计

2024-03-16李良军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年2期
关键词:动线工艺流程医护人员

李良军

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也是技术和人文关怀的综合体现[1]。一个高效、安全且舒适的医院环境对于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至关重要。医院建筑和医疗工艺流程的设计必须细致考虑,确保满足医疗功能要求,以及就医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本文通过分析医疗流程图、动线分析和模拟仿真等方法,旨在优化医院建筑布局和医疗服务流程,建立更有效的医疗环境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 医院建筑医疗工艺流程设计原则

在医院建筑医疗工艺流程设计中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以确保建筑不仅满足医疗功能的需求,也保障医疗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这些原则综合考虑了技术、环境、人文等多个方面,形成一套复杂但高效的设计体系[2],具体为:

1)符合医疗功能要求是医院设计的核心。医院作为一个多功能综合体,其空间布局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医疗活动的特点。例如急诊室与手术室的直线距离应控制在50 m 以内,以缩短患者转运时间。

2)安全性是医院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医院建筑需要满足防火、抗震等多项安全标准。例如,医院建筑属于重点设防类工程,其抗震设计需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按照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抗震措施,确保建筑的安全运行。同时,内部空间的设计应考虑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动线规划。如病房走廊的宽度不得低于2.2 m,以保障急救设备和人员顺畅通过。

3)舒适性是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不仅包括空间的视觉美感,还包括空气质量、声环境和光照条件等。例如,病房区的日照时间应保证每天不少于3 h,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在声环境方面,病房内部噪声应控制在45 dB 以下,以营造安静的治疗和休息环境。

综上所述,医院建筑医疗工艺流程设计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工程,设计师需要在满足医疗功能、确保安全性和提升舒适性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通过精确计算和细致规划打造出既高效又人性化的医疗环境。这种全面性的设计方法有助于创造一个符合现代医疗标准的综合医疗体验,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3]。

2 医院建筑医疗工艺流程设计方法

2.1 医疗流程图法

在医院建筑医疗工艺流程设计中,医疗流程图法是一种关键的方法,它通过可视化手段综合表达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将复杂的医疗过程转化为清晰、易于理解的图形表示,从而帮助设计师、医护人员及管理者深入理解医院的运营流程,并据此优化建筑设计。

医疗流程图法包括常规患者就诊流程,还涵盖了紧急医疗响应、患者转移、物资供应等多个层面。例如在设计急诊室的流程图时,需要细致考虑从患者入院到接受治疗的每个步骤,包括入院登记(平均耗时5 min)、初步诊断(平均耗时15 min)、紧急处理(根据情况变化)以及转移至专业科室(平均耗时10 min)等。这些细节都会直接影响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如急诊室与检查室之间的最短路径设计、医疗设备的合理布局等。

此外,医疗流程图法还需要考虑信息流和物流的高效管理,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一般要求不低于1 Gb/s)将直接影响医疗决策的时效性。在物流方面,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储存与分发路径设计需要确保快速准确,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损失。医疗流程图法是通过将医疗过程具体化、可视化,帮助设计团队深入理解医疗活动的内在逻辑。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医院空间布局和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医疗体验和服务水平。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医疗机构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也有助于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运作效能[4-5]。

2.2 动线分析法

在医院建筑领域,动线分析法的应用对于确保医疗工艺流程的高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该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和优化医院内部的人流和物流路径,旨在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同时降低交叉感染的潜在风险。医院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其内部动线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安全。在动线分析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仔细考虑医护人员、患者以及访客的移动路径等。

通过研究发现,医护人员在医院内部的平均步行速度为1.2 m/s,基于这一数据可以精确计算医生从诊室到病房的最佳路径长度。通过模拟不同时间段的人流密度,设计师可以优化走廊宽度及楼梯、电梯的配置,确保在高峰时段不发生拥堵。主通道的宽度应符合标准要求,一般不低于2.5 m,以确保人流的顺畅流动。在紧急情况下,动线分析也需要考虑疏散路线,确保在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下,所有区域的疏散时间不超过国际安全标准规定的7 min。另外,动线分析方法的综合考虑还包括医院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手术室、检查室、病房等功能区之间需要快速、直接地连接,以确保医疗流程顺畅。通过精细化的流线规划和科学的数据支持,动线分析法可以提升医院建筑的功能性和安全性,不仅实现了医疗服务的高效性,更兼顾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使用体验。

2.3 模拟仿真法

模拟仿真法在医院建筑医疗工艺流程设计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该方法通过创建医院运营的虚拟模型,允许设计师在实际建造前预测和评估各种设计决策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运用高级计算模型和算法,模拟医院内部的人流、物流以及医疗服务流程,从而实现更加精确和高效的设计优化。模拟仿真法的关键在于其能够提供深入的数据分析和预测。

例如,通过模拟不同设计方案下的患者等候时间,可以评估接待区域的大小和布局是否能够满足高峰时段的需求。数据显示,理想的等候区设计应保证高峰时段患者的平均等候时间不超过15 min。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用来模拟紧急情况下的患者疏散,以确保所有疏散路径在最短时间内(通常不超过7 min)安全有效地引导人群离开危险区域。

在医疗设施的布局方面,模拟仿真法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模拟分析,设计师能够确定最优的医疗设备布局,以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移动距离。研究表明,将放射科和化验科布置在靠近急诊室的位置,可以减少患者平均转移时间的20%,提高医疗效率。因此,模拟仿真法提供基于数据的深入分析,使医院建筑设计更加精准和高效。这种方法不仅考虑到医院的日常运营需求,还兼顾紧急情况下的应对策略,从而确保医院设计的全面性和实用性。通过细致的模拟,设计团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各种情景下的运作效果,为医疗建筑的最终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3 医院建筑医疗工艺流程设计技术要点

3.1 医疗功能分区规划

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应基于对医疗服务流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患者和医护人员行为模式的精确分析。在进行医疗功能分区时,首要任务是确保各个功能区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空间效率。以急诊部门为例,其应与影像诊断中心、实验室和手术室保持紧密的空间联系。数据表明,将急诊室与影像诊断中心的距离控制在50 m 以内,可以减少约20%的患者转移时间,显著提升紧急情况下的医疗响应速度。此外,手术室区域应与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相邻,以便于重症患者的及时转移和监护,减少患者转移的风险。

医院设计还应考虑到患者的隐私和舒适性。如病房区应远离嘈杂的诊疗区域,同时保证充足的自然光照和良好的通风条件。根据相关研究,病房区的自然光照达到平均每天300 Lx以上,更利于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此外,医院的公共区域和服务设施(如咖啡厅、休息区等)设计应既方便患者及访客使用,又不干扰医疗区域的正常运作。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医疗功能分区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医疗服务的效率、患者的舒适性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这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精确的数据分析能力,还应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能力,确保医院建筑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

3.2 院内位置关系及动线设计

院内位置关系及动线设计的目的在于创造高效、安全且便捷的环境,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体验。这一过程涉及对医院内部空间布局的精细规划,以及对人流和物流路径的科学设计。

院内各功能区的位置关系需要基于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进行优化。例如,急诊室、手术室、ICU 和放射科之间应保持尽可能直接和快速的连接。数据显示,如果急诊室与手术室的直线距离超过50 m,患者从接收到治疗的时间将增加15%以上。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确保关键区域之间的距离最短化,同时还要考虑到急救车辆的便捷进出。在动线设计方面,应重点关注医护人员、患者和访客的不同需求。以医护人员为例,其日常工作路线应尽量简化,以减少时间损耗和提高工作效率。合理的动线设计可以减少医护人员的步行距离,从而有效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患者动线应避免与医护人员的工作区域重叠,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例如,病房区至检查区的路径应避开医生办公区和药品储存区。

此外,物流动线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医院内的药品、医疗器械等重要物资的运输路径应尽量直接且高效。例如,物资储存室与手术室之间的直线距离控制在30 m 以内,可显著提高医疗物资供应的效率。

综上,院内位置关系及动线设计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医疗知识,还要对医院运营的各个环节具有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确保医院环境的高效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这种全面考虑的设计方法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需求,确保医院运作的顺畅和协调。

3.3 房间及单元流程设计

房间及单元流程设计的目标是优化每个单独空间的功能性,同时确保整体流程的高效和连贯。该设计需要深入考虑医疗活动的具体需求,结合先进的技术和精确的数据分析来实现个别房间和单元的最优配置。以病房设计为例,其不仅要满足患者的治疗和休息需求,还要考虑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研究表明,单人病房的最佳面积标准为15 ~20 m2,多人间病床间距至少应为0.8 m,以便于医护人员活动。病房内部的布局应考虑医疗设备的合理布置,如氧气装置和护理呼叫设备的位置,应在患者可轻易触及的范围之内。

在手术室设计中,重点在于确保无菌环境和高效的医疗操作。手术室的最佳面积为40 ~50 m2,以容纳必要的医疗设备,保证足够的工作空间。空气流动性设计是手术室设计的关键,其空气更换率应达到每小时15 次以上,以维持高标准的无菌环境。实验室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设备布局和样本处理的流程优化。例如,生化分析室应配备自动化的样本处理系统,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实验室与收集样本的区域之间应有直接且高效的物流通道,以减少样本处理时间。房间及单元流程设计是一项复杂且技术性强的任务,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有丰富的医疗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能够运用数据分析和现代技术确保每个单元的功能性和整体医疗流程的协调性。通过精心设计每个房间和单元,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体验。

4 医院建筑医疗工艺流程设计实践

简阳市人民医院整体改扩建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坚持标准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理念,突出“时间就是生命、合理功能布局、科学医疗流程、温馨服务环境”的设计要素,参考国内外医院设计的先进模式,结合医院实际需求进行医疗工艺流程设计。该项目占地33333.33 m2,主要包括1 幢6 万m2的住院楼和1 幢6 万m2的门急诊医技楼,设计床位1600 张,日均门诊人次可达到5000 人次。考虑到所在地区人口密集且医疗需求日益增长,该项目的设计重点是实现高效的医疗服务流程、优化患者体验以及确保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其中医疗功能分区的规划尤为关键,应注意以下5 个方面:

1)急诊科与放射科、检验科的空间布局紧密相连,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进行诊断。

2)医院的内部设计注重动线的优化。例如,患者、医护人员和访客的动线被明确区分,以减少交叉和拥堵。在高峰时段,这种设计可以提高约30%的通行效率。

3)每个房间和单元都根据功能进行专门设计。例如,手术室的空气更换率设计为每小时20 次,确保为无菌环境;病房区域则着重于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噪声水平控制在45 dB以下。

4)在设计阶段,用模拟仿真技术对医院的人流和物流进行详细分析和优化,提高设计的精准度和效率。

5)设计团队考虑到医院的环境可持续性,采用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和绿色建筑材料,使得医院在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15%。

5 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医院建筑医疗工艺流程设计的重要原则、方法及技术要点,并通过具体实践案例展示了这些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从医疗功能分区规划到院内位置关系及动线设计,再到房间及单元流程的精细规划,可以看到医院设计不仅是建筑学和工程学的挑战,更是对医疗流程深刻理解和用户体验关怀的体现。还能看出,运用模拟仿真等先进技术更加突显了科技在提升医疗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医院建筑医疗工艺流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任务,要求设计师、工程师及医疗专业人员之间紧密合作和不断创新,以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性,最终实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目标。

猜你喜欢

动线工艺流程医护人员
化工工艺流程题中常涉及的考点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机械领域专利文献翻译中的语言“动线”探究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四步”解答中学化学工艺流程题
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参观动线设计研究
基于业态的商业动线设计研究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现代合成氨工艺流程及特点
Outbound 46豪华帆船制造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