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中民族声乐的渗透与分析
2024-03-15李雪
李雪
[关键词]师范教育;民族声乐;民族音乐
声乐是声音与律动的艺术。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在师范教育中渗透民族声乐教育,能够有效传播民族文化,培养特色师范类人才。面对素质教育改革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新要求,师范教育需要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贴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落实高质量的民族声乐教育活动。特别是在民族声乐演唱方面,需要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师范生,为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输送一批优秀师范类人才。
一、师范教育中民族声乐的渗透的必要性
(一)强化学生歌唱基本功,帮助学生找准发音位置
声乐艺术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艺术活动,表演者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意志、想象力,完成对身体发声位置的有效控制,从而以更强的声乐演唱能力,完成声乐表演。民族声乐艺术不同于民族舞蹈,能够通过肢体的变化来使观众有着深刻的审美体验;声乐艺术不同于绘画,能够通过色彩的变化给人美的感受,而是主要通过声音的调节来调动人们的情绪,使人们在节奏、旋律、音色、速度的变化中完成对音乐的感知。这就要求表演者有着更强的声音驾驭能力,并能对较为抽象的声乐进行润色,使民族声乐不只是简单地演唱民族声乐作品,而是能够传递民族情感、获得观众情感认同的民族歌唱艺术。在师范教育中融人民族声乐艺术活动,能够结合学生生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降低声乐演唱的难度,并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由于每个学生生理结构不同,发声的位置有所差异。如果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生理特点,就会增加学生的发声难度。而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不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韵味,还能够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通过呼吸、节奏、音色的完美配合,强化学生的演唱基本功,完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展示。
(二)加强声乐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民族音乐传承发展
在传统的师范音乐教育体制中,西方文化和音乐的大规模应用,使民族声乐文化发展空间狭窄,学生不能系统性地接受和了解民族声乐理论知识,导致人才培养的重心有所偏颇。而在各国致力于民族文化和语言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师范教育也应主动承担传承民族音乐的重任,在师范教学活动中,融人民族声乐艺术文化,能够丰富音乐教学体系,深化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结合当前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师范人才。与此同时,在声乐文化中融人时代元素,转变以往过于传统、刻板的教学方法,主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音乐的精华,能够唤起当代青年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以及民族的力量,樹立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推动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诞生于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拥有最为广泛的传播者和欣赏者。
二、师范教育中民族声乐渗透面临的阻碍
(一)受西方音乐影响较大,缺少民族性
现阶段,师范类声乐教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很多从事声乐教育的教师系统化地接受过西方音乐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上,也侧重应用西方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师范学校音乐专业学科主要包含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钢琴、基础理论、和声的内容,很多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了解不够全面,导致民族声乐教育缺少独立的教育体系,呈现西方化的特征。学生系统化地接受西方音乐教育,对西方音乐家作品能够进行模仿演奏,而忽视传统民族音乐,导致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在音乐创作方面,很多音乐教师用西方的理论来评价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但缺少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尊重,也进一步导致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意识失落。例如,声乐以西洋美声为标准,在教学中重视美声、钢琴等练习,课程中不能充分地应用中国乐器,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对民族音乐错误的认知,认为传统音乐落后低俗,不能成为课堂中应学习的高雅艺术。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课程体系中所占位置较少,在教学和创作上主要作为点缀。若把中国乐器作为西洋乐的装饰,会降低学生对民族声乐的认同感,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民族声乐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足,使民族声乐教学难以获得预期的成效。
(二)传统教育观念仍然占据主导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大部分声乐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教师针对学生的发声特点进行单独指导。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落实,使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声乐教师师资力量的薄弱,致使民族声乐教学从以往的一对一向一对多的模式转变。而教学形态的变化,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设计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然而,很多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带人一对一的教学手段,导致部分教师过度关注声乐基础条件好的学生,而很多学生声乐练习得不到指导,只进行自主化练习,进一步降低了学生民族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部分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音准、节奏、技巧,没有考虑学生演唱的民族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很多学生过多地练习西方作品,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地掌控不同唱法,学生的演唱能力不够全面,增加了民族声乐表演的难度,也进一步导致民族声乐教学质量降低,难以达到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的目标。
三、师范教育中民族声乐的渗透路径
(一)积极创新教学理念,高度重视民族声乐教学与传承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理念上高度重视民族声乐教学,正确认识在师范教育中开展民族声乐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才能驱使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开展民族声乐的有效路径和办法,自觉在师范教育中传承、发扬民族声乐。因此,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在师范教育体系中大力宣扬民族声乐教学价值,改革办学定位,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办学定位。根据办学定位,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不断深化民族声乐教学改革,培育更多民族性、优质声乐人才。
首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理念,明确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紧密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学开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声乐技能、综合素质、发展规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制订具有针对性、灵活多样的声乐教学方案。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民族声乐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不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更好地感受民族声乐独特美。
其次,树立传承发展理念,正确认识民族声乐传承价值和文化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多融人一些关于民族声乐文化内涵、历史故事、深刻含义的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声乐的形式、基本语言、特点以及传承价值。让学生在接受民族声乐文化熏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民族声乐文化认同感,从而自觉传承民族声乐文化,达到理想的民族声乐教学效果。
最后,注重在声乐教学中突出师范性、实用性教育特点。注重强化艺术与技术协调统一,重视加强民族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懂得民族声乐歌唱训练基本知识与方法,真正“学会”“会学”“会教”。
(二)深挖民族声乐素材,构建完善的民族声乐内容体系
在师范教育中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应注重深入挖掘我国民族声乐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优秀事迹、实质内涵,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将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利用富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民族声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认识音乐美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民族声乐。
首先,建设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民族声乐课程和教材体系。吸收、借鉴其他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中的有益部分,构建起以国内民族声乐文化为基础、以国外民族声乐文化为补充的复合型、交叉性课程与教材体系,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时代性的同时,满足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其次,根据师范院校学生发展需求,将民族声乐概论、中国音乐史、民族声乐文化列入必修课程,开设民族曲式研究、中国传统乐理课程。重视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组织科研部创新编写《戏曲音乐教材》《民歌新论》《中国民歌》等选修课教材体系,突出师范教育民族声乐专业教学特色。
(三)重视突出以人为本,创新开展民族声乐课堂教学活动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围绕学生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情况,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引进个性化、情境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办法,创新开展民族声乐课堂教学活动。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民族声乐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首先,根据民族声乐教学特点,制定符合本专业与师范院校学生特点的观摩形式和教学内容。可定期举办民族声乐观摩会、公开课与示范课,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实践学习的机会。
其次,采取课堂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播放与课堂范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教师范唱、播放视频、学生模仿演唱,帮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
最后,组织开展民族声乐鉴赏活动。带领学生欣赏北方秧歌、东北二人转、藏族囊玛、朝鲜族农乐舞、民族山歌、二胡曲《赛马》、京剧《玉堂春》等独具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音频,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不同演奏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进一步掌握其核心演奏技巧,为今后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四)基于民族声乐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
民族声乐与其他音乐有所不同,主要是一种综合了民族语言、民族文化与民族审美构建而成的、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音乐形式,具有表达民族风格、民族情感的艺术功能。为更好地在师范教育中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民族声乐歌唱技巧,必须紧密结合民族声乐特点,指导学生训练、学习民族声乐的发声原理和吐字、咬字技巧,分辨好民族声乐与其他唱法在演唱时的差异性,进而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和演唱效果,强化教学质量。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发声原理和共鸣腔。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只有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才能保证歌唱发声的声音质量。而发声原理是声带受到气体冲击产生振动,带动声带发出声音,并从胸腔、头腔、口腔、鼻腔等多个方位产生共鸣,从而发出响亮且动听的声音。在具体教学当中,应为学生传授正确的训练方法,如闻花式吸气、数拍子或者吹蜡烛,引导学生在吹蜡烛、闻花吸气过程中,深刻体验气息回流时的独特感觉,帮助学生掌握发声原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在吸气时是否存在僵硬或是过满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正确训练。
其次,重视加强对学生歌唱的共鸣训练,可选择为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民族声乐作品,让学生仔细聆听,分析该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共鸣特点。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发声共鸣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当物体振动发音时便会产生一定的振动频率,从而生成基础音响,要重视各个器官的功能,协调好各器官,在各器官相互作用、相互配合下,发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声音。
最后,加强对学生咬字吐字的训练。民族声乐中的咬字吐字,强调情感表达的深刻性,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个性特征,与我国民族语言特殊构成方式、生活习惯、人文习俗以及审美情趣等有着很大关系。在歌唱过程中,民族声乐演唱者会将每个字的发音分为字头、字腹、字尾,分别运用咬字、吐字、归韵收音等技巧,歌唱出独具民族风格韵味的声乐作品。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民族声乐吐字咬字技巧,需要加强训练,指导学生在歌唱民族声乐时,字头要咬重、字腹吐音要圆滑、字尾收音要轻。当发现一些学生存有“吸不进气”的现象时,要引导其放松呼气肌肉壁,避免局部肌肉过分用力影响歌唱效果。
结语
在师范教育中渗透民族声乐教育,不但能够推动民族声乐教育改革,促进民族声乐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当前,全社会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各大院校也积极引入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推动民族声乐教学革新,但是仍然存在着西方音乐文化为主导的问题,导致中国传统民族声乐难以在师范教育中全面渗透。对此,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挖掘课堂中的民族声乐素材,构建较为完善的声乐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创新声乐课堂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发声训练,使学生拥有更为完善的乐理知识,能够灵活地调整演唱方式。使其感知到民族声乐文化的魅力,从而承担起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