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舞阳“艺园春”音乐艺术活动初探
2024-03-15马朝建
马朝建
[关键词]“艺园春”音乐活动;河南民间音乐;豫剧;曲剧;音乐形态
一、“艺园春”概况
(一)“艺园春”名字的由来
“梨园”是从唐代开始对戏曲艺术的一个称呼,世代相传,此名称一直沿袭到今天的“梨园春”。
河南电视台的戏曲栏目“梨园春”自1994年10月创建以来,收视率直线上升。河南舞阳县热爱戏曲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戏曲艺术的娱乐园地,取“梨园”之“园”字,得“艺术”之“艺”字,所以取名“艺园春”。
(二)健全的组织结构
河南舞阳“艺园春”属于业余戏班,共30余人,他们基本是中老年退休人员,平均年龄50岁左右。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演员都从事过专业或业余的戏曲演唱活动,中老年人是伴随着马金凤、常香玉、崔兰田等戏曲名家成长起来的,所以,对戏曲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丰富的曲目
“艺园春”的演员都有比较固定的时间和场所进行排练。他们选择的剧目大都是观众都非常喜爱和熟悉的豫剧,如《花木兰》《花打朝》等;曲剧,如《秦香莲》《风雪配》等。
笔者了解到,“艺园春”戏班对豫剧《小白鞋说媒》选段《金银阁来了我刘翠花》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程序。
一是哑排。哑排即不加伴奏乐器,在演员通读过剧本的前提下分配角色,分析剧情并体会剧中人物性格特点、唱腔等,比如:剧中人物“刘翠花”是一个好吃懒做、专靠给人做媒赚钱的人……演员分析完就开始哼唱旋律了。
二是响排。在演唱演员熟悉了唱词后,乐队人员确定曲调调门、加入伴奏进行演唱,演员和乐队互相配合,恰到好处。
三是彩排。经过几次磨合排练后,演员就开始穿上“媒婆”的衣服进入正式彩排阶段。
四是试演。试演比彩排更正规些,演员要化妆、穿衣,正式表演他们排练的节目。
五是演出。将最好的节目呈现给观众。
二、舞阳“艺园春”音乐分类与分析
(一)豫剧
豫剧是河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也有“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靠山吼”等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為今称。
1.源流沿革
关于豫剧起源于何时何地,大体有四种说法:一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中原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二是由秦腔(同州梆子)演变而成;三是北曲的一个分支,清初由弦索演变而成;四是“梆锣卷”说。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演唱,豫剧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从罗戏、卷戏中吸收艺术成果而发展壮大。
2.剧目概况
据初步调查,豫剧传统剧目有近千个,保留下来最早的剧目,是老艺人周士顺根据清光绪六年(1880)六月二十六日的“对折”抄录下来,并在民初有所增减的265个。这些剧目大多在清末民初经常上演,据说系开封老义成班所传,其中有《香囊记》《五福全》《下陈州》《岳飞出世》《反阳河》《黄鹤楼》《一棒雪》《九龙杯》《桃花庵》《连环计》《玉堂春》《战宛城》《黑打朝》《空城计》《千秋灯》《打城隍》等。
河南舞阳“艺园春”演出的剧目一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豫剧工作者为保留大量面临失传的剧目,而进行挖掘、整理、改编的。其中有较优秀的剧目,如《花木兰》《拷红》《白蛇传》《穆桂英挂帅》《花打朝》《秦香莲》《大祭桩》《秦雪梅》《下陈州》《跑汴京》等;编创的现代戏有《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朝阳沟》《人欢马叫》《李双双》《小白鞋说媒》《冬去春来》等。这些剧目有的他们只排练某个人物的著名唱段,有的则根据剧情演绎一段精彩的片段。表演过程中,他们的每个眼神、动作都是在用心表演,一样能打动舞阳的戏迷,赢得阵阵掌声。
3.艺术特点
豫剧的角色行当,按一般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即老生、红生、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欢旦(花旦)、老旦、彩旦;“四花脸”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演员一般都有自己的专攻行当。在“艺园春”戏班,有的演员专工一个行当;有的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也演其他行当,艺人称其“两门抱”。
4.河南舞阳“艺园春”音乐形态分析
豫剧音乐属于梆子声腔体系,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板类有四种,即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在“艺园春”的音乐活动中,据艺人介绍:“豫剧唱腔的这四大板类各有特色,都是我们经常用到的……”除此之外,艺人还说起了不同板式各自的特征,笔者通过记录艺人口述内容和书籍资料的查阅,将唱腔四大板类记述如下。
(1)慢板
慢板是豫剧唱腔音乐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可分为慢板、中慢板、连环扣、快三眼(金钩挂)。在演唱中无论速度如何变化,都是一板三眼4/4拍上下句结构。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随其内容情绪的不同而使用快、中、慢的速度。善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曲调迂回婉转。如《朝阳沟》中银环的唱段,是在传统慢板起腔中,把第一分句作扩展的变格唱法,节奏跳荡,旋律显得华丽,表现了银环欢快喜悦的情感。
(2)二八板
二八板也是豫剧中常用的板类之一,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它的主板式二八板为2/4拍的一眼板,唱腔的起落形式有眼起板落和板起板落两种。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一般为“5”或“1”。基本结构由一对可以反复的上下句组成。每句又分作两腔,中间插有小过门,或省略小过门连唱。主要用于叙事,又可以根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例如,常香玉在《花木兰》一剧中演唱“花将军又变成了花家的女郎”一句时,为表现木兰女天真活泼的青春少女形象而采用了豫东调二八板,其手法是用普通带腔的下句收腔,又根据句尾的虚词衬字构成的衬腔,将唱腔旋律重复了一遍。
(3)流水板
流水板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无论是唱腔的起落,还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转折,大多数出现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比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结构中,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过门。曲调自由灵活、旋律流畅、节奏跳荡,既适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景,也适用于表现压抑、忧伤的情感。经过不断改进发展,至新中国成立后变为现代唱法的《拷红》中“在绣楼”选段,节奏欢快跳荡,使红娘这样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伶俐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楚楚动人。
5.伴奏曲牌
豫剧的表演编制,主要由“文场”和“武场”组成。所谓“文场”是指戏曲乐队中弦乐、管乐及其伴奏人员的总称;所谓“武场”是指戏曲乐队中打击乐器及其伴奏人员的总称。“艺园春”的成员,不论文场武场,几乎每人都能担任两种以上的任务,比如:有些人可以演奏二胡、电子琴或者小镲:有些人既可以演奏文场的乐器又能在武场中担任一两个角色。
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
豫剧“武场”中所用的锣鼓点,除在唱腔上所用者不同外,在身段上所用几乎完全和京剧的一样了。
(1)常用乐器
常用的乐器为鞭鼓,也叫“板鼓”和“单皮”(“艺园春”艺人称“司鼓”)、堂鼓、大锣、二锣、钹、小钹等。
(2)锣鼓牌调及其用途
锣鼓点在戏曲中的作用很大,在戏曲中占的比重也不小,锣鼓点在戏剧中可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相联系,二是增加音乐气氛。
唱腔二八板的锣鼓点可分单、双鼓条两种:单鼓条用于起板前的有长锣、阴四锣、串锤,用于起句的有两锣、长锣等,用于下韵的有三锣、边五锣等。双鼓条用于起板的有长锣、胡里炮七叉口等,用于起句的有两锣、叶偷桃等,用于上韵的有五锣、两锣;用于下韵的有三锣、搓手、匀三锣、边五锣等。
在飞板唱腔中,起句、上句、下句常用的有扭丝等,上下韵通用的有两锣等。配合动作的锣鼓点有紧急风、四击头、叫头等。
敲鞭鼓的人戲班人称鼓师。鼓师在伴奏过程中作用最大,也可以说鼓师就是整个乐队的总指挥,演出时,文武场的人都要听鼓师的指挥。
根据“艺园春”艺人的介绍,锣鼓点代表的节奏如下:
①仓——锣、钹、二锣合击
②采——钹、二锣合击
③光——锣、二锣合击
④空——锣、钹、二锣合击
⑤衣(乙)——手板独击、休止
⑥打(扎)——单鼓条独击
⑦把——双鼓条齐击
⑧边——轻击鼓边
⑨都鲁——双鼓条连击
⑩林郎——二锣独击、锣的余音、钹和二锣轻击
来呆——小锣独击
(二)曲剧
曲剧也是河南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周围邻近地区,也称“高台曲”“河南曲子戏”,有些地方又称“南阳曲子戏”。曲剧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受其他剧种的影响发展而成。
1.源流沿革
舞阳县的曲剧,是在1920年由金全、胡定等从洛阳而来的一部分艺人,在舞阳城乡演出后,颇受群众欢迎,从此得以发展。当时,县城东北十二里的杨楼村几个爱唱曲子的青年杨朝、杨兰等人,看到金全、胡定的戏班后,在村里几个乡绅财主的倡导支持下,春节期间搭高台踩着高跷唱曲子小段,他们没有大型整场的剧目,只是《胡二姐开店》《水漫金山》《蓝桥会》等小节目。这些爱好演唱的戏迷一起参与,成立起曲子戏班,为此,当地人称该村是“曲子窝”。
1940年间,曲子的演唱活动极为广泛,故其剧目内容诙谐、风趣,民间有“哭曲子、浪越调”之说,曲子在民间广泛传唱。
2.剧目概况
根据各方调查,河南曲剧的剧目总共约有252部,这些剧目中的60%以上(主要为历史剧)是在“高台戏”形成以后,从其他兄弟剧种陆续移植、改编过来的。
3.伴奏乐器
曲剧的调高大多是“1=C”调,嗓音较高的演员也有定“1=#C”的,主弦叫“坠胡”。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为区别于“坠剧”和坠子书的主弦“坠胡”,便把曲剧主弦定名为曲胡。曲剧的伴奏乐器,在“高台戏”期间只有一把曲胡(当时叫坠胡)、一副手板、一个八角鼓、一面云锣,最多再加一挂三弦、一把四胡。20世纪30年代初,增加了二胡、软功京胡、笙等。“艺园春”戏班在演唱曲剧时,由于条件限制,没有笙、三弦、四胡等乐器,但他们配上了电子琴,音色显得更加浑厚了。
4.音乐唱腔
河南曲剧唱腔是曲牌体式。初登舞台时,多用“杂牌小调”,仅阴调、诗篇、剪靛花等十余支。后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曲牌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牌(小调)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特点是朴实、自然、委婉、柔美、抒情性强。
戏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一向流行在农村。它保留着民间艺术的形式,深深植根广大群众,剧中所表现的思想愿望是与广大劳动群众息息相关的,特别能把握住一般农民的普遍心理,所以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通过“艺园春”戏班的表演和群众反映,可将其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娱乐性强。锣鼓声响,丝弦音高。劳动大众在平时多日工作之余,逢节赶会,许多人挤在一处,听听看看,就感觉到无限的轻松愉快。
二是群众喜爱。形式简单,表演真实,舞台形象接近农民的实际生活,很合劳动大众的口味。
三是易学易懂。调子简单,词语通俗,很容易听懂学会。
四是富于地方性。腔调高昂硬直,是表现河南人民的地方戏,所以为河南人也为舞阳人喜闻乐见。
五是滑稽幽默,情趣盎然。在演员演唱的曲目中,无论是思想内容、人物创造还是语言运用,观众都能联系到现实生活,构思巧妙,或夸张,或嘲讽,情趣盎然。
结语
中华艺术文化博大精深,通过此次对河南民间音乐“艺园春”戏班的了解调查,笔者深深地被这种风格纯朴的民间音乐所打动、吸引,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自豪骄傲,作为一名普通中学音乐教师,要努力发掘更多更优秀的民族音乐素材,传播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