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里的旧时光
2024-03-15张雨
张雨
我一直认为,留在记忆中的年味,是从春联开始的。写春联,迎福到,是人们贺新年的方式。
大年三十,不论是春意融融的南方,还是雪花飘飞的北方,家家户户的门上、墙上都会贴上红彤彤的春联。那红彤彤的春联就是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对幸福的期盼。在我的记忆中,过年贴春联能让我们家的小院顿时充满浓浓的年味。贴春联给我留下了温馨美好的记忆,特别是父亲给乡亲们写春联的场景长久地盘踞在我的脑海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忆犹新。
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每年春节来临,我们家都热闹非凡,因为村里不少人都会找父亲写春联。父亲也特别看重写春联一事,总是早早地摆好桌子、研好墨,等着大家来。村人陆续到来,几张红纸都是提前分配好的:这是贴在大门两边的,那是贴在小房墙上的,还有要贴在牛羊圈的。大家谈论着过年的话题,有说有笑,整个屋子里充满了过年的欢乐气氛。
父亲挽起右胳膊的衣袖,拿起毛笔,蘸饱墨,问清楚乡亲们春联要贴的地方,稍微酝酿一下,便开始挥毫泼墨了。父亲时而楷书,时而行书,楷书端庄大方,行书潇洒飘逸。春联的内容有平时收集的,也有父亲自创的,记忆中大多是“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平安即是福,和乐便是春”“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横批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诸如此类的春联,我从小就背得滚瓜烂熟。
父亲写到“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这副春联时,还给大家讲了一段故事:“宋代大文豪苏轼号东坡居士。一次,苏轼去拜访朋友。朋友刚做好一条鱼(五柳鱼),就听门外有人喊‘苏轼先生来访。朋友赶忙拿起一口磬反扣在魚上。苏轼一进屋就闻到了鱼香,于是他故意问朋友‘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联是什么。朋友不知道苏轼耍诈,便说:‘苏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怎么今日连这副对联的下联也对不出来?下联不就是‘积善人家庆有余吗?话音刚落,苏轼拍手大笑:‘既然庆(磬)里有余(鱼),那就拿出来吧。朋友这才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笑着说:‘这条五柳鱼可让你钓着了,干脆就叫它‘东坡鱼吧。从此以后‘东坡鱼的叫法就在当地传开了。现在‘东坡鱼已成为杭州的一道名菜了。”
故事一讲完,大家立马对“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这副春联心生喜欢,纷纷要求父亲书写这副春联。
写好的春联要等到墨迹完全干了才能卷起来带走,于是,我家的炕上、柜上,甚至地上都躺满了红彤彤、喜洋洋的飘着浓郁墨香的春联,空气中溢满了过年的味道。等到大家把春联全部拿走,父亲便开始写我们家的。直到把春联平平整整、端端正正地贴在门上、墙上后,父亲才笑逐颜开,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父亲说,贴春联不仅是过年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仪式。贴好所有的春联,陈旧、简陋的老屋一下子焕发出生机,洋溢着浓浓的春意和年的味道。
花开花落,春去春来,父亲的春联在岁月的门扉上新了旧,旧了再新。时光荏苒,岁月老去,不老的是父亲写春联时的那份情怀,以及父亲在春联中寄予的那份深深的希望,送出的满满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