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在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16-08-02江霞
江霞
【摘 要】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面对快速到来的银发浪潮,满足庞大数量的老年人群对居住空间的特殊要求,创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环境心理学角度为切入点,阐述个人空间理论在老年人居住空间中的应用,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居住空间的设计措施。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62-01
一、绪论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2002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的老龄化发展迅速,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人口不断攀升,在经济水平、社会福利、养老保障还不够发达和完善的前提下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所用的时间短,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有长时间缓冲的机会为老年型社会做足够的物质准备。相比之下,我国还面临着“未老先衰”“四二一”家庭结构、高龄化趋势明显的挑战。另一方面,空巢老人、慢性病老人数量也在持续增多,如何对这些老人进行照料也是一项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其中,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如何解决这些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成为了养老问题的关键所在,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们的目光应更多地放在老年人住的问题:如何设计出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理想环境。
老年人居住方式有三个表现:一方面,家庭仍然是养老的主要和首选场所。我国大中城市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的年轻劳动人口必须供养双方父母和一个孩子,家庭成员的养老负担重;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与家庭老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城市空巢老人家庭不断增多;最后,城市老人独居的意向逐年增加。随着老年人观念的改变,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愿与子女同住,独老户的比例不断上升。而目前,中国社会还未给老人安享生活提供足够的便利,专门为老人服务的无障碍设计少,老人的居住方式和意愿存在着冲突。国家当前制定了“以居住养老为主”政策,我国的《老年人权利保障法》中明确规定老年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其中,老年住宅的科学设计是营造安全、舒适养老居住环境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老年的住宅用房除了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外,纯属社会化经营的老年公寓以及符合老年人意愿的商品房目前还很奇缺。
二、环境心理学的概述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最近二十多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景观、室内设计、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人类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和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环境与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以下从个人空间的角度入手,分析一个优秀的老年人在居住空间设计方案的设计要点。
三、环境心理学在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个人空间可以定义为一个围绕在人们身体周围的可移动的无形的区域,其他人不可以进入这个区域。个人空间理论在生活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建筑学上,通过环境设计来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老年人可以通过个人空间来控制人与人交流的强度和程度。
有的环境能够增进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这种环境属于鼓励社会交往的环境;有的环境减少了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这种环境属于限制社会交往的环境。社会向心空间是符合人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的空间,社会向心空间能够使更多的人在这个共享空间中活动,以获得社会感和安全感。例如有的老年社区在公共活动区域放置圆形石桌和石凳,设置处于半围合状态(L型)的长椅,这种空间布置都处于社会向心空间,能够为社区居民创造交往的场所,增加居民的情感交流。社会环境理论,它强调的是一个人的环境对一个人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如果环境中有很多老年人,他们住得比较近,相比于那些住得远的老人来说,前者更容易相互影响。所以大型退休社区和老年公寓的研究支持老年人的友谊模式。
环境心理学家把符合人对空间需求的私密性空间称为社会离心空间,即倾向于使人们互相分开,极少或不进行相互交往的空间。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独处的空间,用以排解情绪,表达情感,表现自我。由于老年人对各种应激的承受力减少,因此反应变得比较脆弱,结果容易表现操心、焦虑或忧郁等情绪。所以有这方面倾向的老人,就要多施以支持排解情绪的私密性设计。
四、总结
研究环境心理学在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因为它使使用者与居住空间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更好地表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