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生空间”视角下古黄村空间实证研究★

2024-03-14张炜怡罗稳涛周争光

山西建筑 2024年6期
关键词:三生空间村落土地利用

张炜怡,许 璟,罗稳涛,周争光,曹 灵

(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0 引言

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下,城市发展被较多关注,而乡村发展滞后,使得城乡差距日渐加大。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受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传统村落正以日以百计的速度消亡,传统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也随之消失殆尽,因此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传统村落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传统的风貌和格局、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其宝贵财富要素,通过对村落的“三生空间”进行分类构建,将有助于建设营造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的生活空间和美丽的生态空间,从而更好的对传统村落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在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三生空间”及传统村落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包括:“三生”空间的内涵辨析[1]、“三生”空间重构的主要路径[2]、“三生空间”优化和调整[3]、空间分类体系构建[4]、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5]、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6]等;传统村落方面,在全国范围内传统村落的规模分布比较分散,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7]、李兴军[8]阐述了“传统村落空间”含义,分析了传统村落空间的演变过程,并提出以“村民”为核心对传统村落空间进行重构等。

总的来说,有关“三生空间”和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较少涉及从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本文借鉴众学者对“三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9],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古黄村为例,通过建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体系,对古黄村的现状用地进行分类,并将“三生”空间应用到对古黄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中,以期丰富对传统村落内部格局的研究,同时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依据。

1 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分类”

1.1 相关概念阐述

“三生空间”即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简称。三大空间相互连接,彼此依存,互相支撑,共同维护和影响着“三生空间”的均衡与发展。

生产空间是指用来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空间,通常涉及物质生产、商贸运输和公共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生活空间是指用来满足人们日常活动的空间,通常包括住宅、街巷、广场等,应合理建设规模适宜、相对集中的聚居空间,以便于居民进行消费和娱乐等基本社会活动;生态空间是指各类生态条件和生态防护的空间,通常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

1.2 三生空间分类

根据GB/T 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标准,将我国现有土地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本文试图根据不同利用类型土地衍生的土地功能将具有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以及生态功能的各类用地划分为生活用地、生产用地以及生态用地。

2 实证分析

2.1 古黄村概况

古黄村是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古黟县盆地西南部,中心村距黟县县城8 km。文中使用土地利用数据来自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土地利用调查数据进行分类识别,再通过实地调查观测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修正,最后收集整合完成对土地利用现状的识别与提取。

古黄村现状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村庄内部配以少量商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交通、公用设施用地。村庄除现有已建设用地和村内的空闲地外,四周均为基本农田,可建设用地不多,村庄的建设规模受到制约。

2.2 古黄村三生空间的构建

传统村落的“三生”空间实证分类对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土地利用与保护、为乡村提供宜居的人居环境,对村落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乡村振兴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实践参考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选择黟县传统村落古黄村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成果,重点借鉴对“三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产业融合理论指导下,通过识别、提取古黄村的现有土地利用类型,最终将古黄村现有土地划分为8个一级类和21个二级类土地分类。

在土地主导功能分类的原则下,传统村落古黄村生产空间面积3 882 903.80 m2,占村落总面积的58.80%。生活空间总面积为470 132.95 m2,占村落总面积的7.10%。生态空间总面积为2 249 585.41 m2,占村落总面积的34.07%,生产功能主导类型土地分类可细分为2个一级类和4个二级分类;一级类包括耕地和园地,二级类包括水田、旱地、果园、茶园、其他园地,主导功能为生产功能的用地以水稻、茶叶、蚕桑、劳务输出等为支撑,用来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生活功能主导类型土地可细分为4个一级类和10个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包括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二级类包括批发零售用地、农村宅基地、机关团体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文化设施用地、体育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公路用地、城镇村道路用地和交通服务场站用地,便于从事消费、娱乐等各类生产活动。生态功能主导类型土地可细分为2个一级类和7个二级分类;一级类包括林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二级类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河流水面、沟渠、坑塘水面和内陆滩涂,便于为村落居民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活服务(如表1所示)。

2.3 古黄村三生空间格局演化

结合对土地“三生”功能的识别,参考GB/T 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如图1所示),以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为依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将古黄村的土地利用空间划分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如表2所示)。

2.3.1 生产空间

将古黄村村域内以耕地、园地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空间划分为主要生产空间。古黄村生产空间面积约3 882 903.80 m2,耕地和园地在其中占比分别约为36.6%和22.2%。在产业发展方面,古黄村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随着青年人口逐渐外流,乡村“空心化”现象愈发严重,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进而导致耕种效率下降,再加上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等原因,农副产品无法进行二次加工,大多以原材料的形式出售,价格低廉,村民经济收入微末。这使得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动力遭受严重打击,土地利用率和机能随之下降,导致村落生产空间遭到破坏。

表1 古黄村土地“三生”功能分类及主体功能识别

表2 古黄村三生空间面积统计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资产,但古黄村的土地所产生的经济作用较低,继续以传统农业经营土地,并不能有效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考虑到古黄村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交通便利,同时也拥有一定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资源,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前景,因此可以将其生产空间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景观农业、休闲农业等生产-旅游联合经营模式转型调整,在结构上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向旅游用地和生态绿地转变。主要措施是将村域内用于生产的土地在功能上进行优化配置,加强集中管理,按照需求划分为种植不同作物的块状区域,如传统种植是村民们最擅长也是最根本的土地经营形式,可以考虑传统农业区的打造;此外通过种植特色农作物来建设景观农田区,水稻、茶叶、蚕桑等,既可保证一定的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一定的旅游经济;在景观农田区附近建设农业体验区等,如种植有机蔬菜水果供游客采摘,也可划分单独区域教儿童识别各种农作物,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高度重视古黄村的农业生产空间的功能类型转换对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和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来说是必要的,但在进行功能优化时应注意要有合适的土地划分依据和管理经营方法,同时鼓励、提高村民的劳动积极性,以避免古黄村的生产空间进一步遭到破坏的问题。

2.3.2 生活空间

古黄村的生活空间是人们生活和开展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场所,包括居住、商业和公共用地,为生产和生态空间提供动力来源。黄村传统徽派古建筑分布较多,保留着传统建筑特色;古筑村现代建筑分布较多,主要是结合“研学”主题打造研学基地,以带动周边民宿等区域经济的发展。村域内商业服务用地极少,“三生空间”中占比仅约0.10%,其形式主要是村庄内部的小卖部。此外,村域内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占比约2.45%。村内共有两处大型公共活动空间,分别位于古黄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和黄村村口,其中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广场设有体育设施,但利用率较低。村内路旁、房前屋后也设置有零散的小广场,供居民休闲娱乐使用。村庄对外道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宽度为4 m~5.5 m;内部小路多为青石板路面,少部分为水泥硬化路面,小路宽度多为2 m~3 m。不同于徽州其他传统古村落,古黄村内部街巷空间宽敞,可通行非机动车,便于居民交流往来。

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部分村民将自建房私自改为民宿、餐饮、购物等公共场所,使得古黄村的生活空间正趋向产居一体化演变。除此之外,村落中的新建建筑在形式、风格、体量等方面存在与传统建筑不协调的矛盾问题,导致传统生活空间遭到破坏。趋于经济效益的驱使,农户想参与旅游建设的意愿很强烈,为适应这种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古黄村原始的居住空间进行优化改造。先统计古黄村内所有的历史建筑,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根据建筑的形式、年代、色彩、体量、风格等,在地图上标指出建筑的位置以及建筑与周边的关系,将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保持原有状态不变,进行适当的修缮,但不能破坏其原有状态,注重其原真性。要对其进行最原始的展示,因此,就要求建设主体在修缮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不对重要历史建筑进行额外的加建、改建。同样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也要做到保护,不能把历史建筑凸出来,而是要让其融合到周边环境,做到景中有物,物中有景,相辅相成。

当地人民政府和相关文物部门还应当在做好保护的同时,争取将建筑申报成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使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的同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积极的宣传作用,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使古黄村的生产空间实现“功能融合”优化。

2.3.3 生态空间

生态空间能够起到提供生态服务和产品,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作用。古黄村的生态空间主要由河流水面、沟渠等构成。一条是纵向贯穿村庄的朱家溪(武溪河支流),一条是横向贯穿村庄的武溪河(最终经横江过屯溪汇入新安江)。除两条线性水系之外,水库和水塘也是古黄村的重要生态空间,村内有里坞水库、古筑水库、西山水库和太山水库四个人工水库,另还有鱼鲤塘和荷花塘等小型景观水塘。村域内各耕地之间连通性较好,所处地势整体较为平坦,邻近水源,因而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

古黄村作为徽州传统古村落,保留着徽州传统村落的“枕山、环水、面屏”的人居环境格局和模式,村民依托水系、农田、耕地、林地等空间要素生产生活,在保护村落景观的同时,可将其生态空间打造成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主要措施是分析村民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对生态空间进行调整和改善,如了解村民的农作方式,呼吁村民减少对农药产品的使用,使用农家肥保护好村落的自然资源;建设生态廊道,分析和利用古黄村的交通流线以及自然景观的流线,打造水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生态景观。以朱家溪和武溪河为带,以里坞水库、古筑水库、西山水库和太山水库四个人工水库以及鱼鲤塘和荷花塘为节点打造生态旅游廊道,清理鱼鲤塘和荷花塘中的垃圾,减少塘中的垃圾残留,保证廊道的原貌。同时沿河道种植林木,形成护岸林,防止水土的流失,与观光农业相得益彰。

通过分析古黄村人居生活环境,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取舍和改善,在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的指导下,廊道景观空间建设以观光农田、农业体验区和公共绿化空间结合,既满足了生态资源利用又实现了生态空间的优化,实现人与自然互动互利,使之趋于理想状态,为传统村落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由于缺乏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识,很多传统村落的风水格局、乡土建筑、历史古迹、自然宁静的自然环境以及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传统村落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威胁,在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明确“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分类与评价体系,认识和解决目前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问题尤为迫切。基于此,本文尝试以“三生空间”的逻辑为基础,从土地分类构建的角度,运用ArcGIS等数据分析手段使传统村落空间分类体系进一步得到细化与完善,为传统村落更新保护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的实证研究进行深入讨论。

3.2 研究结论

对于古黄村这一传统村落而言,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原始的“三生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古黄村出现了宅基地侵占耕地,耕地侵占林地等现象,应在保护好现状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开展危旧房改造,改善村庄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保护村庄特殊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工作。古黄村现有的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手工业为辅,因此应抓住产业发展这一关键,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在此基础上,“三生空间”的实证研究有利于挖掘传统村落在选址、布局以及营建中蕴含的智慧,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地域的原真性。营造和谐人居环境的核心在于合理组织和协调“三生空间”,本文从“三生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古黄村的保护与发展,希望能对其他传统村落的定位与发展更新提供一定的思路。

猜你喜欢

三生空间村落土地利用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中相关问题探讨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
滨海新区“三生”空间系统仿真及优化调控研究
珠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研究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