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宁陕县渔湾村景观交互设计

2024-03-14曹盼宫许世兰

山西建筑 2024年6期
关键词:村落景观村民

曹盼宫,许世兰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6)

在乡村振兴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与改造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平衡城市与乡村空间环境发展的有力结合点。乡村交互景观设计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复合体命题,以村落交互空间的营造为研究对象,提出空间多元化策略[1]。旨在为村镇居民营造一个可供游赏的共享空间,并为乡村振兴的建设道路提供另一种设计新思路。

1 宁陕县渔湾村村落空间环境的现状

渔湾村是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秦岭腹地的一方古村落。不论植物、作物还是地势、人文,处处展现着南北交汇融合的痕迹是一个线性成长的生命体。但近年来,村落许多居民纷纷迁移到附近乡县和省会城市居住,渔湾村成为秦岭地区典型的空心村。

1.1 人口结构

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导致村落逐渐衰亡缺乏生机人口数量少且单一,群众对所生活区域的功能实用性以及需求诉求性的缺失,使集体活动、精神文化氛围以及就业机会难以实现。因此村民的主要活动范畴只能处于自己院落与田宅覆盖范围之间。

1.2 村落地域特点

渔湾村地貌秀丽奇特,夹在三山两河之间,唯一进出口仅有一座桥相连(见图1)。渔湾村荒山面积高达83.33多公顷,经济产业发展长期处于农业主导的单一模式、村落植地使用除了四季耕种并未将乡村生态特色发挥更大的作用。只能单纯发展粮食生产,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观念。房屋废弃度高、大量土地撂荒,整体呈贫困风貌。通村道路窄小、部分为泥路需修整,沿河发电厂房屋洪灾受损、村落空间功能性划分不明确、村容村貌没有发展活力和核心支撑力。这些问题长时间影响着渔湾村的整体发展。

2 乡村交互空间营造的特点

“交互空间”概念的提出者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Tenry Winograd,他将交互阐述为“交流和空间交互”。村落交互空间的呈现场所主要集中在村落公共活动空间,从村民的交互行为来分析,主体是人,动机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偶然心理需求,对象是空间要素。

村落交互空间的营造是辩证的将“新”与“旧”的关系进行重构,以此承载人们的集体记忆,传递时空信息。交互空间概念与实施一开始存在人与室内空间,所属性的交互只基于人本身的观感之中。现如今社会飞速发展,乡村惠民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振兴的不仅是助农产业消费,更振兴的是与村民纽带相连的村落回忆以及乡村文化[2-3]。在其视角下基于本土村落的人与景与情的交互空间营造应找到村民与村落的公共相融交汇点,能够引起民众乡情的共鸣。以一山一水、一层一瓦为“点”,乡情乡愁为“线”,通过串珠成链的设计方法对旧遗址空间进行改造。以此为基础乡村记忆一定不会随着青砖绿瓦的消磨而隐入尘烟。

3 渔湾村景观交互空间设计策略

乡村景观空间节点的塑造是乡村寻求改变、谋求新出路的起步。基于宁陕县渔湾村现存问题,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相应锁定在以下四个方面:特有的空间结构体系应考虑功能实用性、节点模块创新性、本土资源可持续性以及材料可重复利用性等多重因素的运用。传统的乡村生活环境首要服务于主要农业生产,村落道路窄小崎岖雨季泥泞、无集散场所是渔湾村改造初期的首要问题,交互空间与交互功能体验的缺失更是导致村落未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渔湾村有着丰富绿色资源,良好产业基础,空间营造应当赋予新的价值。在建设新农村政策下,村落于2020年开始修缮交通道路以及危房加固,力图打造综合田园式的经营模式(见图2)。

3.1 科学把控乡村交互空间的模块串联

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兴起经济增长,乡村人文习俗也应亦步亦趋的同步向前发展,乡村交互空间营造并不是单个模块,渔湾村流线型的空间形式应符合上下启承关系,通过主次空间对比、参与环线引导从而打造富有节奏韵律变化的空间序列。陕南古村落屋舍风格统一性高,白墙绿瓦有小江南婉约之风,建筑与外部生态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环线起始性:渔湾村交互空间的起始性以主入口的桥梁相连于村落整体公共空间,落差式瀑布刺激着人们的视觉感官,村落初印象区别于传统带状性平地村落的一眼到头。陕南古村落屋舍风格统一性高,白墙绿瓦有小江南婉约之风,由此可窥建筑与外部生态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环线引导性:起始之后的衔接性空间,具有一定的鲜明点和引导性。现今大片麦田之上设计了露营平台,干栏式木质平台以钢结构架空,白色格兰棚搭建起一个个半遮蔽式空间,使得空间与空间层次丰富有着联动的静态交互,为后期营造了室外的采摘等农业体验与观景式相兼容的现实场所。渔湾村的人口流向由引导性空间分布并随村子特殊地形“八卦图”散开进入环线内核心性空间。

环形核心性:乡村交互空间的设定核心是主体——人和景观空间的互动体验,打破常规人们熟知的室内交互壁垒。合理划分现有节点空间满足新理念下的乡村生产、生活的诉求,平衡交互体验等改造要求,将大尺度的整体固有村落拆解为小尺度的功能性交互空间。取其活动环线参与度较高的空间为核心,成为村落整体需求的缩影并在乡村季节或主题性的活动中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初期调研发现不论是来此游览研学的体验者还是土生土长的村民,两者身处村落想要产生空间交集进行沟通的机会是微乎其微。村落缺乏一个交汇共融的中心点,这个场所可设立于稻田旁或是村落三条通道的交叉口与渔湾村村史记载馆和发电站遗址相毗邻(图3为小型的集散广场)。

交互空间环线节点的串联以生态自然风光为辅,尊重村落和居民生活习俗,激发人与自然、人与景实践功能的互动为主盘活村落整体动力,结合政府统筹规划与村民自发建造两种形式自下而上以此打造出一处建筑、田园、产业、游客可以同步进行的“多维呼吸”的公共交互空间[4-6]。

3.2 集体记忆与陕南传统文化的植入

乡土文化是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感感知的。群众集体记忆与传统文化的植入将村民亲身参与的日常农耕活动或文娱项目进行综合规划,使村民能够有迹可循地激发新的文化生活价值,不再是一种旁观者视角。例如村落内的交互空间选址需要充分了解村民的生活习俗,对原场地所产生的一切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宽容、对已有的景观空间和交互空间对比把控,选择人流疏散、活动聚集、村落空间衔接度强的场地和部分作为交互空间的选址,这些地域性的节点标志已经成为了村民对原有建筑的最直观的记忆。从建筑遗址保护和再利用发展的基点出发,如此既可以在保留人文习惯的同时也能充分赋予交互空间新的价值。

乡村振兴政策下举办的“美丽乡村文化宣传”“三下乡活动”以及“民俗社火”等活动也能有一个记忆承载节点,来满足村民对公共文化活动类型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需求。在渔湾村村落范围内,初期改造以废弃发电厂为首要节点,一层改为咖啡图书馆,二层为民俗美术馆,建筑材料在加固基础之上外形并无更改,其材料的原生性是促进村民情感产生交互行为的客观基础(见图4)。

其次渔湾村是野生保护动物——朱鹮的栖息地,整体森林覆盖率高达96.24%,12.5 km2的物种基因库有着丰富物种资源和农耕人文历史。建筑交互空间内核可将数字智能化与田园资源、自然资源、在地资源等优势相融合,以万物一同生长为主题性。例如在智能屏幕上演绎出稻穗生长的农耕周期过程、秦岭昆虫物种、野生保护动物习性以及陕南地方歌谣。也可植入其他体验模块,例如农耕+研学、开设周末主题系列活动。以期在交互空间为基础营造的记忆与文化延续之下给予民众感官、心理、触觉、听觉、视觉等多重情感带来的最佳体会。

3.3 新旧共生下原有空间的优化

渔湾村在自然生态、建筑形态、乡土民俗和日常生活方式上都保留了秦岭地区鲜明的历史痕迹,如何将旧的建筑形式与新的空间结构体系相结合,达到新旧共生下因地制宜的情景交融,这是一场原生空间新与旧的平衡。人们的日常活动以及所思所想影响着村落的整体规划,渔湾村因地势奇特在政府初期推动改造后,打破一言堂规则鼓励群众参与创作,点对点激发自己家乡自己建设,家乡文化大家维护的心理认知。

乡村交互空间的营造与设计作为乡村建设的一个新理念,并不是初始就建设篮球场或是将房子全部推倒重建,更不是笼统地将村落与城市统一趋于符号化,而是能够将振兴政策、振兴人们的精神文化以及村落振兴产业结合,依托渔湾村怡人的自然风景资源,整合“乡村”和“乡愁”等要素,在乡村振兴政策下有序盘活村民闲置宅基地作为民宿,重新组织村落建筑形态、村民、参观者、梯田、环山、小溪的连接关系,最大限度地把山景映入室内空间,将自然生态元素引入建筑空间中,让人置身其中放慢脚步细细感受。

人们可以在自己成熟的麦田中设立格兰棚野营亲近自然。在稻田中央放置太阳动能秋千,夜晚随着人的晃动发出不同程度的光,闲置时也作为照明和装饰设备。景观交互空间不仅是你来我往的双向感受,在互动中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预期,实现交互景观对人情绪以及体验的影响,从而达到人景互动的环境氛围。例如,美国波士顿公园的Swing time秋千,为不同尺寸圆环形式的秋千组合形成的秋千群,内装有根据秋千的摆动角度改变颜色的LED灯,灯光颜色随晃动的剧烈程度进行深浅变化,为公园增添风景。

除此之外退耕还林后的闲置荒田,可创建一人认养一颗树的相关活动以及线上应用,从可持续资源出发,使乡村交互概念延伸,吸引人口资源盘活村落其他产业。

4 渔湾村景观交互空间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初期为了遵循乡土资源可持续原则,改造过程中节省成本同时也能将村民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实践经历根植于实体中。乡村景观交互空间的建设尽可能将已有的材料再循环运用,对村落资源和回忆形成了一种再重构保护。渔湾村村落内的因洪灾受损的发电厂、屋舍的建筑石材以及古朴的青砖石瓦等乡土材料都是对村落历史群体的尊重,也是以新方法焕新空心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中期渔湾村在政策的引导下通过改造树立了一个好的开端,围绕“生态立县、文旅兴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还带动了康养旅游集聚发展。乡村通过交互创新来改变整体空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要素相互作用,从“生活、生产、生态”三个方向为基础对乡村景观进行设计提升、能够提升乡村文化自信与活力,进而推动乡村产业协同发展。

后期运用传统村落文化打造了山坡竹林、稻田体验、文创产业等人文观光区,形成“山上种植,山下游玩”的阶梯式产业性的交互模块,形成了可观、可品、可体验的多维乡村空间。乡村景观交互空间服务的是整体村民和游览体验的参观者们,年龄以及视野的差别使得群体各有不同的审美能力和环境条件使用性的需求,因此在公共环境的交互需求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考虑。例如渔湾村现今改造的生态社区中心就是一个能够满足不同审美的集中式乡村社区服务中心,该社区中心包含天空下的图书馆、云端咖啡馆、美术馆、民宿、麦田观光小火车等。但交互空间并不是人特需的,游客、村民、野生动物作为村落三个大的主体,在已串联好静与动界限的空间中静谧和谐,各取所需[7-9]。

最后可持续性并不单指资源的可持续。村落发展要留住人、吸引人,使空巢化导致的空心村逐步焕发新生,这是人口资源的可持续也是村落整体良性循环的可持续,以陕西南部乡土特色和生态绿色产业为基础的渔湾景观交互空间营造与设计,不仅提升了乡村环境,还能够让村民们在家门口获得红利,减少了人口向外流失。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视角之下,本项目探索了重构乡村景观交互空间活力的方式,着重突出现今乡村景观空间营造与设计的必要性,从而发掘乡村空间新功能、开发乡村土地新资源,将建筑空间设计改造等方法作为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水平,探寻乡村未来更大几率的途径。乡村交互空间建设与改造受到地形限制和经济约束,其公共空间并未发挥最大可能性。渔湾村作为陕南乡村的典型代表,乡村景观交互空间的营造在新农村整体性当中,是村史文化记忆展现的空间也是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休憩空间,更是摆脱空心村激发村落活力、营造交互行为的交互空间。总之,赋予乡村空间新功能其重要目的是为新农村景观交互空间营造后续良性循环提供长久的文化及资源可持续性,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使景观设计落地于生活,扎根于乡村建设,以期在新发展阶段建设提升新农村风貌,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有力推动。

猜你喜欢

村落景观村民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景观别墅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油画《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