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液-气压能量回收系统研究
2024-03-14胡万强
胡万强
(许昌学院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0 前言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能源价格的上涨,汽车的能量回收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均加快了对汽车能量回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1-3]。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针对液压混合动力,而忽略了液压-气压能量回收技术。气动增压技术通过制动产生压缩空气,并将其注入发动机进气歧管,从而提高进气歧管内的空气压力,进而发动机通过控制器增加燃油喷射量,以提高发动机瞬态响应,提升扭矩,改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因此,研究汽车液压-气压能量回收系统,对于提高发动机燃油经济性、促进发动机小型化研究、减小汽车后轴传动比等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作者研究液压-气动混合动力车辆的再生制动和推进系统。设计相应的液压-气动动力系统,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制定合理的制动和驱动模式能量回收再生管理控制策略。利用组合参数进行动态仿真,构建实验平台,验证车辆节能减排效果,进而为液压-气动混合动力车辆系统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分析依据。
1 系统设计
图1为所设计的车辆混合动力系统原理,分为液压子系统、气压子系统。液压子系统包括泵/马达5、比例换向阀6、液压传感器7、液压系统安全阀8、换向阀9、单向节流阀10、低压蓄能器11、高压蓄能器12、马达13、液压单向阀14、油箱15;气压子系统包括空压机16、气压单向阀17、气压系统安全阀18、气压传感器19、储气罐20、减压阀21。减压阀21通过相应装置分别与发动机1及辅助系统连接。控制系统22控制整个系统中混合传动离合器2的开合,比例换向阀6及换向阀9阀口开合大小,低压蓄能器11与高压蓄能器12压力控制,液压传感器7、气压传感器19信号采集等。
图1 重型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原理
控制方法包括停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模式、车辆下坡行驶过程能量回收控制模式、车辆下坡控制策略、启动控制模式等。如停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模式为:电磁铁2YA得电,换向阀9左位工作,车轮4通过混合传动离合器2驱动泵/马达5转动,油液从油箱15、泵/马达5、换向阀9油口A、单向节流阀10进入低压蓄能器11进行再生制动蓄能,如低压蓄能器11内压力达到设定的最高压力值,则油液进入高压蓄能器12进行再生制动蓄能。如高压蓄能器12压力达到设定上限值,电磁铁2YA失电,控制系统22控制马达13的调节器,使油液驱动马达13带动空压机16转动,产生压缩空气,压缩空气通过气压单向阀17进入储气罐20进行储存。
2 系统建模
2.1 车辆动力学模型
车体由底盘、拖车和货物3个组成部分,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车辆力学公式[4]为
(1)
(2)
在分析再生制动时,假设变速箱连接到发动机之间的离合器是解耦的,液压装置的离合器将液压泵连接到车轮,而不使用摩擦刹车,因此JICE=0。
气动阻力损失和滚动摩擦损失数学模型分别为
(3)
FR=mvgCRcosaroad
(4)
式中:Af为车辆正面区域;ρair为空气密度;CDA为空气阻力系数;CR为滚动摩擦因数;aroad为道路斜角。
重力在车辆运动方向上的分量:
FG=mvgsinaroad
(5)
制动时,液压泵/马达工作在泵工况,液压油液从低压蓄能器传至高压蓄能器,再生制动力[5]为
(6)
式中:iH为静压系统传输比率;τp为泵扭矩;ηmp为泵/马达机械效率。
车辆总能量是守恒的,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7)
式中:PML为车辆因空气阻力和机械损耗所消耗的功率;PRB为再生制动时吸收功率;g为重力加速度。从式(6)可知,用于再生制动PRB的功率与车辆动能和势能的变化相对应,因此,车辆所释放的能量为
(8)
可用于回收的能量ERB为
(9)
2.2 液压子系统
泵和马达的角动量守恒[6],可以表示为
(10)
(11)
式中:Jp为泵惯性负载;Jeq(m/c)为马达和压缩机惯性负载;τc为压缩机所需扭矩;Bc为黏性摩擦系数;Cf/c为库仑摩擦系数;τH为混合系统变速箱出口扭矩,其计算式为
(12)
式中:τw为车轮产生的扭矩;ηmv为传动机械系统的机械效率。泵和马达的扭矩分别为
τp=DpεpΔp+Cv/pμDpωp+Cf/pDpΔp
(13)
τm=DmεmΔp+Cv/mμDmωm-Cf/mDmΔp
(14)
式中:Cv/(p/m)为黏性摩擦系数;Cf/(p/m)为泵或马达库仑摩擦系数。
将连续性方程用于描述泵和马达之间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忽略管道和配件的压力损失,可得出:
(15)
式中:qp、qm、qac、qrelief、qpV分别为泵、马达、蓄能器、液压系统安全阀和比例换向阀的流量;Vh为等效液压体积;ph为液体压力。
泵出口和马达入口流体的体积流量:
(16)
(17)
式中:εp/m为体积排量比,即实际体积排量与泵或马达最大体积排量比率;Dp/m为泵或马达实际体积排量;ωp/m为泵或马达角速度;Δp为压力差(对泵而言,为出口压力减去进口压力;对马达而言,为进口压力减去出口压力);μ为动力黏度;Cs/(p/m)为泄漏系数;βe为液体体积模量。
比例换向阀6为电液比例插装阀,用于控制马达转速,通过阀口的流量方程可用下式表示[7]:
(18)
式中:KV1为阀流量系数;ph、pLP分别为阀进、出口压力;U1为线圈输入电压;Un为线圈额定输入电压。
2.3 气压子系统
气动系统的核心是储气罐和空气压缩机。在气动系统建模中,假设压缩空气遵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airVR=mairRairTair
(19)
式中:VR为储气罐容积;Tair、pair、mair、Rair分别为储气罐内空气的温度、压力、质量和通用气体常数。
结合连续性方程和状态方程,储气罐气体温度方程[7]为
(20)
式中:qm2、qm3分别为储气罐进、出口质量流率;cp为恒压条件下比热容;cv为恒定体积下比热容;dp2、dp3分别为进、出口内管直径;QRES为从储气罐内的空气到周围环境的热传递速率。
空压机吸收的功率[8]为
(21)
式中:kc为多变系数;Nc为阶数;T1为进气度;p1、p2分别为空压机进、出口压力;空压机质量流量qm,air=Dcωcηvcρ1,Dc为体积排量,ωc为空压机角速度,ρ1为进口处空气密度,ηvc为容积效率。
整个系统中每个元件的效率被定义为出口和入口能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液压泵/马达、空压机、蓄能器、储气罐的效率依次为
(22)
式中:Ep·∈为泵/马达输出的机械能;Ep,out为泵出口处液压能量;Em,∈为马达入口处液压能量;Em,out为马达轴输入机械能;Ec·∈为空压机轴输入机械能;Ec,out为空压机出口处气体能量;Eacc·∈为蓄能器入口处液压能量;Eacc为蓄能器内储存能量;Eair为储气罐内储存能量。
因此,液压子系统总效率ηH,T=(Eacc+Em,out)/Ep·∈,气压子系统总效率为ηP,T=Eair/Ec·∈。
3 系统验证
图2为用于验证所设计系统的实验装置[9],将相应参数代入后对系统进行仿真和在实验装置上验证,结果如图3—4所示。图3为液压系统安全阀关闭时,泵/马达在3种不同情况下流量对比效果。可以看出:仿真曲线和实验曲线重合性很好,说明文中所设计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图4为空压机转速为1 200 r/min时,储气罐充气过程中气压系统压力对比效果。可以看出:仿真曲线和实验曲线一致性很好,均从0.5 MPa增加到约9 MPa,两条曲线微小差异是由恒定多变指数和实验空压机转速偏差引起的。
图2 实验装置
图3 液压泵实验和模拟体积流量响应比较
图4 气动系统实验和模拟气压响应比较
为了验证文中设计方案性能,实验装置在模拟制动情况下,飞轮(代替模拟车辆)转速从40 km/h减为0时相关参数模拟效果如图5—9所示。从图5可知,车辆完全停止大约需要21.2 s。由图6可知,在制动过程中,蓄能器中的压力近似线性增加,当蓄能器内的压力达到预设值32.5 MPa时,液压马达以3 000 r/ min启动,并开始给储气罐充气,将蓄能器完全增压至34 MPa大约需要14.8 s。由图8可知,在21.2 s时储气罐存储能量达到最大值123 kJ。由图9可知,在14.8 s时蓄能器存储能量达到最大值630 kJ。根据仿真结果可知,飞轮释放能量为1 293 kJ,系统回收能量1 095 kJ,回收率为84.7%。液压系统存储效率为630÷1 095×100%=57.6%,气压系统存储效率为123÷1 095×100%=11.2%,混合动力系统存储效率为57.6%+11.2%=68.8%。
图6 制动时蓄能器中压力值
图7 制动时储气罐中压力值
图8 制动时储气罐中能量变化曲线
图9 制动时蓄能器中能量变化曲线
4 结论
在主要针对液压混合能量再生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液压-气压能量再生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液压子系统、气压子系统等组成。当车辆制动时,驱动液压子系统的蓄能器储存能量,由泵/马达带动气压子系统中的空气压缩机转动,压缩空气注入发动机进气歧管,以提高发动机瞬态响应,提升扭矩,改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从仿真及实验结果来看,文中所设计方案在制动过程中对系统能量回收率可达84.7%,从而验证了所采用数学模型的有效性,控制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不足之处是受现实条件所限,系统以飞轮替代实际旋转负载,没有在实际中进行有效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