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2024-03-13李萌
李 萌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商务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进行研究与探索,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情境学习与课程思政的耦合关联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课堂教学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2]。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指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前行,实现全课程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建设的部署与实践,有助于突破以往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隔绝的困境,消除现存“只教书不育人”的教育弊端。为了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教师尝试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情境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建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相较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观点,情境学习理论反对将知识视为一成不变的内容,主张在现实情境下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模式,教师在情境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认知学徒制”“学习共同体”“抛锚式教学”等教学策略,强调知识和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对学习建构的重要意义。
情境学习理论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耦合关系。第一,将情境学习融入教学过程是为了创设真实的物理和文化环境,使学生寓情于景,引发情感共鸣和学习动机,在协作互动中习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课程思政教学同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激发情感认同,促使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融入情境学习理论的课程思政教学更容易引发情感召唤、进行内在引导,有助于学生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自觉将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第二,情境学习与课程思政在教学资源应用上具有相通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课程平台、多媒体智慧教室、实习实训教室等资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情境创设,这也是构建思政情境和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切入点。将情境学习理论应用于课程思政教学,有利于呈现情境、拓展载体、丰富元素。
二、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明确育人方向,设置课程思政目标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3]。各类课程要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设置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自我认知三个维度考量,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意义,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和水平,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学会自我调适和危机预防,全面提升心理素质。思政目标以“心理育人”为指导,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进行自我觉知和外部探索,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
(二)梳理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并非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的单纯叠加,而是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式地融入价值塑造元素,将知识点和技能点与课程思政自然结合。教师要立足于时代背景,结合时事要闻和不同领域的发展动向,充分挖掘贴合课程教学和生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以便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现实情境相联结,增强教学实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选取八个主题教育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融入具体的思政元素,具体见表1。
(三)探索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充分研究思政元素的切入点,采用情境化体验式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如盐化水”般融入课程教学,营造“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设计并呈现逼真的学习环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体验感。综合运用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课堂情景剧、学习合作小组等教学策略和方法,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内容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内容结构
三、情境学习理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一)注重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互动性、创造性”[3]。因此,在价值塑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首先,教师应坚定政治信念,增强政治认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理性思辨的态度处理问题,形成榜样效应。其次,教师应深入梳理教学内容,发掘课程本身蕴含的科学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同时设置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依循,选取思政元素,找准课程融合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内容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最后,教师应主动转变课堂角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在真实情境下开展案例分析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实施情境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将情境学习观点运用于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还原外部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合作互动中完成价值塑造,实现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第一,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创设真实学习情境。抛锚式教学是指在逼真的学习情境中设置与思政目标相关的问题或事件,鼓励学生围绕该问题或事件开展互动合作,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或实习实训场所创设真实学习情境,促进课堂教学与现实世界相联结,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情境性。第二,运用认知学徒制,邀请专家指导。认知学徒制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目的是引导教师和学生将内部认知过程表达出来,找出思想差距并反思改进。邀请先进典型、行业先进等助学者分享经验,有助于增进学生
的思想认同,真正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于实践。第三,发展学习共同体,组建学习合作小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赋予学生一定的小组角色。第四,关注“最近发展区”,提供学习支架。例如:在讲授“挫折的意义”时,引入视频《艰苦卓绝的长征》,通过物理情境和语言渲染创设逼真的学习环境,教师承担促进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探讨应对挫折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素养,培育家国情怀和勇于斗争的精神。
(三)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鉴于情境的开放性和复杂性,情境化教学模式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第一,评价内容多元化。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维度进行考量。以“情绪情感管理”教学为例,知识目标为“理解情绪情感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常见的情绪困扰及成因、了解情商的内涵及作用”,能力目标为“能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学会保持积极心态”,思政目标为“培养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培育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家国情怀”。三种目标相辅相成,实现育德与育才相统一。第二,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应将心理健康知识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相结合,布置自我成长报告、心理剧视频拍摄等开放性作业,评价时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感悟、能力发展、价值塑造等情况。结果性评价应拓展考核形式和内容,除期末考试外,还可采用交流评议等形式,重点评估学生能否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否坚定理想信念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