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依恋理论的乡村文化廊道建设及旅游开发
——以锦州市为例

2024-03-13程金阳单福彬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廊道旅游文化

程金阳,单福彬,王 爽

(渤海大学 旅游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7)

锦州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景观,具备开发文化廊道的基础。基于地方依恋理论,建设乡村文化廊道,能够改变传统的以景点、景区为重点的模式,以文化为中心,强调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的情感联结,以打造旅游线路文化品牌为重点,协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更大范围内整合旅游资源,从而实现乡村文化事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

乡村文化廊道由文化景观、通道、节点和辐射区组成[1]。乡村文化廊道的节点是指县域范围内的村屯、乡镇、文化场所、景区景点、文化与教育基地等。特色乡村文化廊道节点需具备以下条件:文化资源富集,有特色鲜明的、保护较好的历史文化景观或者现代文化景观,举办过影响力较大的文化活动;能够结合本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条件,创造性地开发旅游产品和服务,包括文化感知、乡村民宿、观光度假、农事体验、乡土美食、文创产品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完善,可进入性好,交通设施完善;能够在文化体验、教育学习、休闲娱乐等方面满足消费者需要;综合效益明显,旅游收入利益联结机制科学,能吸纳本地居民就业[2]。乡村文化廊道的通道是指人员流动通道,包括公路、铁路和水路。辐射区是指通道上受廊道节点影响较大的周边区域,辐射区与节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员流动相对频繁,旅游开发的收益较大。

一、锦州特色乡村文化廊道的空间结构

沿国道305线和国道102线及各省道,结合锦州地区的行政区划,可以建设四条特色乡村文化廊道,分别是义县乡村文化廊道、黑山县乡村文化廊道、北镇市乡村文化廊道和凌海市乡村文化廊道。

(一)义县乡村文化廊道

义县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部,下辖2个街道、13个镇、3个乡。义县有奉国寺、万佛堂石窟、化石馆、大石湖、宝林楼、中德化石地质公园等景区。义县的乡村文化廊道空间构成见表1,以古生物知识学习、佛教文化体验、非物质文化体验与娱乐、民俗体验为主,注重对化石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佛教文化、义县社火、太平鼓等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

表1 义县乡村文化廊道的空间构成

(二)黑山县乡村文化廊道

黑山县位于锦州市东北端,是我国的“武术之乡”、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畜牧业大县、东北地区设施农业生产大县,下辖2个街道、16个镇、4个乡、1个国营农场。黑山县乡村文化廊道空间构成见表2,以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曲艺技艺体验和健身养心为主要功能,注重开发二人转、太极文化、抗战精神,以及皮影戏、满族剪纸和农业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

表2 黑山县乡村文化廊道的空间构成

(三)北镇市乡村文化廊道

北镇市位于锦州市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书画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下辖5个街道、11个镇、3个乡。北镇市乡村文化廊道空间构成见表3,以打造书画文学知识、古城民俗体验和农业文化体验为主导功能,注重开发古城、国画、传统文学、佛教文化、民间艺术、农业生产与农副产品等特色文化资源。

表3 北镇市乡村文化廊道的空间构成

(四)凌海市乡村文化廊道

凌海市由锦州市代管,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下辖4个街道、17个乡镇。凌海市乡村文化廊道空间构成见表4,以爱国主义教育、农业文化体验与娱乐为主导功能,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业生产与乡村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

表4 凌海市乡村文化廊道的空间构成

二、锦州特色乡村文化廊道的旅游开发及规划

(一)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打造核心吸引物

地方依恋被认为是个体与地方之间积极的情感联结。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能够彰显乡村文化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使旅游者对地方文化有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进而触动情感。地方认同通常被认为是地方依恋的维度之一,是人对地方的情感性依恋。有研究表明,地方认同在旅游者对节庆活动的满意度与目的地的忠诚度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能增强旅游者的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

地方认同的因素一般包括人、地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4]。如果以文化节庆活动为廊道核心吸引物,要注重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依托廊道内各村镇的特色文化资源来开发乡村文化节庆项目。第一,要针对游客的需求,确定具有唯一性、特殊性且能够体现村镇文化特征的节庆主题,从社会文化维度突出乡村的特色。第二,立足节庆主题,融入廊道内的乡村生活要素、农业生产要素、运动要素、娱乐要素等,设计具有创意的节庆活动和项目,从“人”和“自然环境”的维度加深旅游者对地方的情感依恋。第三,根据文化节庆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统筹规划廊道内各村镇举办的活动,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地点等,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特色乡村文化节庆活动品牌。通过举办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加深旅游者对地方的情感,提升廊道的文化旅游形象,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培育新业态、新项目,满足多种需求

要充分挖掘廊道内的传统文化、现代乡村文化活动、优势农业生产、优美的自然环境、乡村特色生活等资源的内在价值,培育民俗文化体验、乡村文化创意、民间艺术表演、乡村特色节庆、乡村休闲运动、农田艺术景观、农业文化教育、乡村健康养生等文旅产业新形态[5]。结合廊道内各节点的资源禀赋和外部条件,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的原则,探索乡村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庄园、农业文化公园、农耕文化体验园,以及乡村图书馆、乡村艺术馆、乡村民俗博物馆、乡村演艺馆等经营模式,打造文旅全产业链。

要运用创新理念设计乡村文化廊道的旅游项目。例如:将地方戏曲、游戏游艺、体育竞技、民间故事等文化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相结合,开发观赏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基于乡村礼仪习俗、生产仪俗、岁时节日民俗、宗教信仰等文化,开发展演、休闲、体验类项目。

(三)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增加旅游收益

开发廊道文化产品时应在外观、功能和主题方面注入乡土文化元素。从外观来看,文创产品应在突出个性化、艺术化、时尚化等特点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不同村镇的文化特色;从功能来看,文创产品应具备好吃、好看、好玩、好用的特点,具有纪念、送礼、欣赏、收藏的价值;从设计主题来看,应体现出对廊道文化内涵的解释与创新,有助于激发旅游者对廊道文化的思考、维系旅游者的依恋情感。让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成为游客必选的商品,可以增加旅游收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6]。

(四)加强村镇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内涵

根据廊道内各村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资源禀赋,举办大型乡村文艺演出、乡村群众艺术节及各类主题的文化文艺活动(如高跷秧歌争霸赛、农民广场舞大赛、乡村歌手大奖赛、地方戏曲展演等),让当地居民和游客体验乡村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村民与游客对地方的依恋程度。

建设村、镇的公共文化场所,打造“文化会客厅”。对村、镇内的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站)、艺术馆、村史馆、文化教育基地等进行合理开发,在向当地居民免费开放的同时,根据旅游经营的需要向游客适当收取一定费用,从而发挥公共文化场馆的价值,丰富廊道旅游文化内涵[5]。

(五)多元主体协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农业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乡镇政府等应积极合作,立足廊道的整体发展情况,规划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明确廊道内每个节点的文化旅游模式、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主要内容;优化劳动力、商品、资金、技术等资源配置,推动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市场共享。要依据联盟内各主体的资源投入和贡献情况来合理分配收益,推动廊道内产业资源整合、发展要素集聚、经营有序竞争、节点协同发展。

三、促进乡村文化廊道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改善廊道发展条件

推进卫生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加快廊道内节点、交通线路的环境治理和风貌整治的步伐。在廊道的重要节点开展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以及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工作,在路边、水边、山边开展洁化、绿化、美化工作,全面优化廊道内村、镇的居住环境。同时,依托主要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市、县(区)两级旅游集散中心,完善集散中心的交通、信息咨询和综合服务等功能;在旅游旺季开通从交通枢纽到廊道的公共交通专线,完善交通线路上的标识系统。

(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发

支持经营主体采取多种模式投资建设文化旅游大项目。同时,积极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文化旅游企业通过相关收费权、经营权抵 (质) 押等方式融资筹资。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发展基金,构建多层次的投资服务体系,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廊道旅游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

(三)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乡村文化廊道的旅游开发涉及文化旅游、农业农村、土地资源等部门。各部门应针对乡村文化廊道开发过程中不同主体的需求,充分沟通、协调,出台有效的激励政策,使政策效应最大化。要对廊道内的文化旅游经营主体进行统计,根据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实际规模和经营绩效,给予不同的政策奖励。此外,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政策,着力解决旅游基础设施薄弱、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实际问题。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迫切需要引进一批既了解文化产业、旅游开发、创意设计、乡村生产生活,又富于想象、擅于策划、懂得宣传推广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文化廊道的旅游开发提供智力保障。此外,要加强培训,提高当地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技能和素质,引导农民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参与廊道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比如开办农家乐、参加各类文艺展演活动等。

(五)保护乡土文化

建设乡村文化廊道,应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必须将乡村文化的原真性作为游客产生地方依恋的起点[7]。一方面,需要按照游客的消费习惯、体验习惯和生活习惯,在乡村文化资源基础上适度地改编部分文艺作品,应避免旅游资源过度“商品化”和文化的“庸俗化”“片面化”。另一方面,要减少外来文化对本地乡村文化的负面影响,避免乡村“城市化”和乡村文化“异化”,必须确保乡村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既要给游客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情感体验,又要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8]。

(六)利用多种信息技术

旅游管理部门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反映廊道旅游状况的指标体系、数据采集体系,逐步形成能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反映文化廊道运营情况的综合性旅游数据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微信、微博、直播、APP等渠道展示乡村文化廊道的旅游形象,提高其吸引力和知名度。

猜你喜欢

廊道旅游文化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谁远谁近?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郑州市2014年拟再建千公里生态廊道 共涉9条水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