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的构建
2024-03-13江天凯陈春义
江天凯,姚 炜,陈春义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产教融合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1168)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进产教融合。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职业学校要提升办学质量,为技能型社会提供人才支撑,离不开与企业合作。然而现有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却存在融合度低、融合模式缺乏凝炼、组织结构松散、尚未建立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服务企业创新能力不强[1]。鉴于此,笔者提出构建“双螺旋”产教融合模式,建立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以期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的意义
(一)强化高职院校类型特色的关键举措
职业教育因其类型特征,需要直接面对工作岗位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强调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紧密围绕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开展。建立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的类型特色。
(二)推进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
由于校企双方的目标、行为不一致,高职院校难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鉴于此,学校和企业要兼顾双方的实际需求,寻找利益契合点,建立共同目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建立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是推动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提升高职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为实体经济赋能。高职院校的关键办学能力取决于人才培养能否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只有深化产教融合,才能有效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是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能够确保相关利益方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有效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
二、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面临的问题
笔者在整理56所“双高”院校中期绩效自评报告时发现,各建设单位在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任务上的完成度均值为101.1%,但完成质量参差不齐。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产教融合浮于表面
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发展不均衡,校企合作办学深度存在差异,东部地区院校优势明显。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尚未实现无缝衔接,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培训办班或实习就业层面,产教融合没有切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仍存在“两张皮”现象[2],校企合作办学的双向沟通、双赢局面尚未完全形成。
(二)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些学校没有成立专门负责产教融合工作的职能部门,导致产教融合处于多头管理、松散实施的局面,表现为产教融合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没有进行规范管理。加上产教融合项目的引进存在随机性、随意性,缺乏可操作性和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三)产教融合模式缺乏凝练
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区域环境,积极开设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使产业链与专业群紧密联系,利于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产教融合模式[4]。在笔者研究的56所“双高”院校中,有14所学校明确提及形成标志性的“模式”和“方案”,如“淄博模式”“温州样板”等,但这些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改革需求。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模式,而我国的产教融合模式缺乏凝练。
三、“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的构建
产教融合是以教育和学校为中心,在社会环境中寻找可构成资源生态的元素,并围绕人才培养整合这些元素,构建教育生态。本文基于教育生态学、生物学和利益相关者等理论,创新性地构建“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以期促进形成长期运行并能实现预期效果的生态系统。
(一)“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
DNA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双螺旋结构存在,也是一种携带化学信息的分子,即密码。学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作用、寻求互惠共存的产教融合模式与DNA结构极为相似。基于此,笔者创新性地构建一种“双螺旋”结构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在此模式中,高校和其他合作单位作为两条平行多核链相互缠绕而形成一种“双螺旋”结构;两条平行链相互补充,特定配对,是建设实训基地和现代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载体的基本单元,它们拥有遗传信息,可以复刻出新的“双螺旋”结构,是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内核。“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和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和生态系统
在“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中,两条平行链中的一条代表高校,另一条可以是校、企、行、政等单位。产生共鸣的特定单元作为两条平行链的核,核与核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而“氢键”是校企之间一种无形的利益相关性,利益相关性越大,相互关系越紧密,即共鸣越强,结构越稳定。多元化的核不仅是显性的职能部门,也可以是团体、个人或者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文化等,核与核之间因共鸣产生特定配对。多核链相互缠绕,相互补充,合作共赢,形成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内核。“双螺旋”结构充分展示了校企等利益相关者在各维度的紧密合作,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都建立在“双螺旋”结构之上。
(二)“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运作机制
1.链的缠绕
教育生态学强化了外部环境作为课程教育的元学科和跨课程的地位,外部环境可能成为产教融合扩展和演变的基石。就教育环境和教育生态系统而言,共生是不可忽视的。在任何环境中,生活在一起的有机体之间相互合作和竞争,产生具有多层相互作用的更高水平的生态系统。产教融合中的多层相互作用不仅发生在校内,也发生在校外。共生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过分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而要平等地尊重其他合作者,弘扬利他主义精神,否则合作将难以推进。校企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是相互交织的,如同许多生物大分子是由相互交织的螺旋链缠绕而成的。
2.核的共鸣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与企业交流,分析环境、经济和社会主题等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因素。将传统的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真正融入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确立合作目标,呼吁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和课程设计,围绕人才培养,在产教融合的各个环节和特定单元一一配对。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为了在信息化发展中与时俱进,利益相关者必须共享学科和产业相关变化,提高对可持续性的认识,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实现信息互通,产生认识共鸣,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是为企业创造价值。
3.“氢键”的作用
政行校企研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产教融合,参与产教融合的团体和个人都是产教融合的利益相关者,产教融合需要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学校是产教融合的主体之一,也是产教融合的主要管理者,而管理者的关键任务是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因此,学校要有合作姿态,不能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地位,而应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与他们互动,有效识别不同利益相关者和学校的重叠利益,实现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发展。学校既要支持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创造,又要支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同利益创造。要通过调整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创造共同利益,包括为利益相关者创造各种价值,如环境价值、社会价值等。
(三)“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
“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携带遗传信息,是产教融合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学校要以“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为基础,构建产教融合型企业、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细胞”。 这些“细胞”都是活的有机体,拥有基于产教融合的遗传密码库和复制系统,可以复制出新的“双螺旋”结构,通过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产生新的产教融合“细胞”。同时,“双螺旋”结构中的遗传信息能够得到表达,以控制产教融合“细胞”活动,且“双螺旋”结构在复制传递的过程中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形成不同形状和功能的产教融合“细胞”,这些“细胞”相似而不相同。
学校应基于“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的自我复制功能,打造产教融合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产教融合“细胞”群,并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推广“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以复制出更多的产教融合“细胞”群。在政府的引导下,可以将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产教融合“细胞”群组合起来,形成区域范围内的产教融合“组织”,不同的产教融合“组织”功能不同。如:将不同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细胞”群和数字经济产教融合“细胞”群分别组合,就能形成跨区域的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组织”和数字经济产教融合“组织”。辐射至全国,通过不同产教融合“组织”之间的关联与合作,就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生命体”。可以通过建立“孔子学院”、实施“郑和计划”等方式将“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复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衍生出新的产教融合“生命体”,帮助其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经济“质”的飞跃。
四、“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落实职业教育政策,激励各方参与
高职院校要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在“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指引下,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引企入校,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以实际项目驱动校行政企深入合作,助力企业发展,推动两条平行链相互缠绕。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要健全校企合作理事会管理模式,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增加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决策机会,提升企业的合作能力;要合作建设产教实训平台和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创新团队等,提升产学研创新成果转化率;要通过合作项目提升产教融合对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争取地方政府对产教融合的政策扶持,形成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发展格局;要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增强校地、校企双向合作意愿,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二)开展特定单元配对,增强校企共鸣
在校企两条平行链相互交织的过程中,产生共鸣的特定单元是两条平行链的核。校企双方的组织结构有相似之处,能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校企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建立“双螺旋”结构产教融合生态模式,需要增强校企特定单元之间的共鸣。具体而言,要加大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力度,让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修订;双方互派导师,既要让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负责员工培训,提供理论指导,积累实践经验,又要请企业导师进入校园,用实践经验丰富课堂,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方向;要建立健全企业课程、合著教材和学分转换制度,建立和完善图书馆、资料库和知识产权共用共享制度,定期组织职能部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互派干部挂职锻炼;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增强核与核之间的共鸣。
(三)强化利益相关性,推动校企共同发展
校企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像无形的“氢键”,能体现双方的利益相关性。深化产教融合,重点是强化校企双方的利益相关性。从校企主体层面出发,一是人才,要将学生作为企业的战略储备人才,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并将职业技能、企业文化等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同时通过互派员工实现校企人才的交流与互补;二是创新,校企共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结合具体项目,针对具体问题,积极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不断创新;三是产业,要利用学校丰富的学科资源,厘清产业上下游的组织关系、产业配套性等问题,帮助企业健康发展,推动产业链上的企业有机衔接。从校企个人层面出发,一是要推进个人职称互认、互评,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拓宽职称评定途径,有效激发个人参与积极性;二是要加强身份互认,学校和企业要为互派人员发放聘书,打通学生去企业实践、员工来校园培训的通道,让学生和员工共同参加技能竞赛和科技项目;三是要提高突出贡献者的待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让荣誉和成果与绩效挂钩。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要通过强化利益相关性,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