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诚信主题的“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3-13施永霞
施永霞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更是会计工作的灵魂。长期以来,财务造假行为打击了投资人的信心,损害了债权人等相关者的利益,破坏了社会诚信,已被监管部门列为严打重点。然而,根据证监会通报的2022年案件办理情况,全年办理信息披露违法案件203件,其中,涉及财务造假的94件,占比为46%[1]。可见监管只是手段,关键要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财务管理”课程作为高校大数据与会计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思政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基于“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示范课改革试点,以“会计诚信”思政元素为主线,从课程思政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实现会计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基于“会计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主张“言必行、行必果”。“以诚为本、以信为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之多,是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种行为规则之一。曾子、孟子均是“诚信”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因此,以“会计诚信”为主题,对“财务管理”课程思政进行探索实践,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是培育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的现实要求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学家潘序伦认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对于会计行业来说,诚信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2001年4月,朱镕基总理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强调“不做假账”。事实上,会计行业就应该是诚信行业,会计诚信是对社会的职业承诺。法国人皮埃尔·布迪厄指出:“社会资本有别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是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的。”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进一步指出:“社会资本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因为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其实它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一致的。”此处社会资本的关键就是诚信,不仅强调特定人群或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还包括对违规行为的自动惩罚机制和相互之间的高度信任。因此,以“会计诚信”为主题,对“财务管理”课程思政进行实践探索,是培育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的现实要求。
(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近年来,企业财务造假案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社会诚信,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中,以“会计诚信”为主线,充分挖掘典型案例素材,加强课堂诚信建设,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和战略举措[2]。
二、基于会计诚信主题的“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践探析
2019年11月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级思政教改课题立项,以课程为载体,正式启动课程思政工作,共立项建设311项校级思政教改课题,试点财税大数据应用等8个校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77个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其中,基于会计诚信主题的“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践始于2019年底,主要依托校级第二批课程思政教改课题、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和校级教改课题进行探索。
(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设计
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需要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样,课程思政目标需要服从于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要求,从具体教学内容出发合理确定。“财务管理”是大数据与会计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目标是以会计学原理、初级会计实务等为基础,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直接管理。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企业创造价值,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投融资管理,需要教师将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职业要求融入课程教学。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了“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总目标,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财会行业职业价值观、企业家精神为灵魂和主线,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会计职业品格,坚定“四个自信”[3]。
“财务管理”课程思政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熏陶,最终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第一,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第二,根据课程教学重难点内容,挖掘具体的思政元素,最终确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四个自信”等思政元素。第三,根据选定的思政元素,选取合适的思政融入方式。以诚实守信思政元素为例,可以与朱镕基总理题词“不做假账”背后的财务故事、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及实物资源背后的企业家精神等相融合。第四,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第五,选择恰当的思政考核评价方式,如答题式、案例分析式、签署承诺书式等。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四大模块、八个项目。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主要是将八个具体项目中与重难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以典型案例为载体,以实现显性专业知识与隐性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效果。基于会计诚信主题的“财务管理”课程思政融入点,如表1所示。从特色上看,课程内容设计了“三个结合”:一是与“四个自信”相结合,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的诚信文化元素;二是与会计行业职业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职业观念,培养诚信服务职业素养;三是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根据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讲诚信、守法律、懂财务、会管理”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
(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
课堂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财务管理”课堂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如表1所示)。以下重点介绍“案例+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
1.“案例+PBL”教学法
“财务管理”课程“案例+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中蕴含的诚信价值观问题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诚信价值观,达到显隐结合、盐溶于水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财务杠杆知识点时结合恒大公司债务违约案例,学习存货管理时结合獐子岛存货问题案例,学习企业盈利分析时结合康得新利润造假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诚信是企业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的源泉,一旦会计人员做出错误判断或者违背职业道德,都会直接导致信任成本上升。
2.翻转课堂教学法
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主要以“十三五”江苏省“财务管理”在线开放课程、“十四五”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财务管理”在线精品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共享)为载体,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教学反馈看,学生对教师教学及课程满意度较高,MOOC平台的课程评分为5分(满分为5分)。由于线上教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挖掘“课程思政园地案例”背后的诚信问题(或故事背景),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线下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生讲生评、生讲师评、角色扮演、现场教学、浸润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线上课程资源,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史、中国改革开放史、会计行业发展史等;线下对苏商精神、校训精神、校园贷安全教育栏、雷锋馆等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初心之旅”诚信教育现场教学和浸润教学[4], 引导学生通过校史馆了解会计学院的专业建设历史。
(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和考核设计
“财务管理”课程考核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核(占70%)与结果性考核(占30%)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来说,借助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的“慕课堂—创建班级”完成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学习信息数据采集,再由教师、学生、企业导师三方组成评价主体,全面评价学生的诚信素养情况。在课前测试、课中讨论、课堂测验、案例分析等环节设置诚信相关主、客观题目的考核,尤其强化诚信元素在单元作业、单元考试、期末考试、小组作业等环节的体现,对签到、代考、代刷题、代写作业、代刷视频等现象实行诚信问题一票否决制(见表1)。
表1 基于会计诚信主题的“财务管理”课程思政融入点
续表:
三、结 语
经探索实践,基于会计诚信教育主题的“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已逐步成为由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江苏省“十三五”“十四五”“财务管理”课程资源(MOOC共享平台)的重要特色板块。该校积极推进“财务管理”课程思政,依托校级教改课题、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课程思政课题,开发出8个教学特色案例。未来,学校将会继续推进“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中国财经诚信故事,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计行业职业品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家精神等融入会计诚信教育,努力打造“财务管理”课程思政优质示范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