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在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对比

2024-03-13刘营营李瑞红赵鑫曾芳郭亚珂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吲哚氯吡格雷

刘营营 李瑞红 赵鑫 曾芳 郭亚珂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7)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面瘫、肢体偏瘫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阿司匹林作为经典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效果显著,与吴燕子等[1]meta 分析相符合。但部分患者常因过敏、不耐受需要脱敏或选择替代治疗[2]。且部分学者认为,轻度缺血的脑卒中患者使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并未考虑胃出血的后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所产生的消化道刺激作用加重了胃出血的风险,甚至能够抵消临床获益[3]。对于临床中的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出血性疾病者、消化道溃疡者,应该慎重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吲哚布芬是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研究发现吲哚布芬的功能和临床效果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接近[4],但目前该药物仅作为无法耐受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替代药物。目前已有较多关于吲哚布芬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的研究[5],有报道显示,常规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1 例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胃炎患者,其胃炎出现加重现象,而将阿司匹林调整为吲哚布芬后,患者胸痛和胃炎均得到控制[6]。考虑吲哚布芬或许能够代替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在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佳效果,而有关二者在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群体中对比应用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探究二者的优劣性,本研究现收集104 例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吲哚布芬对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 年4 月至2022 年10 月期间104例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52例,其中男/女(30/22); 平均年龄59.63±6.24 岁;高血脂病史21 例,高血压病史27 例,糖尿病史16例。观察组52 例,其中男/女(29/23);平均年龄60.33±5.88 岁;高血脂病史19 例,高血压病史29 例,糖尿病史1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标准:符合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7];首次发病,且均于发病后48 h 内入院;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送诊前已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存在严重认知障碍。

1.2 方法

均给予降脂、降糖、降压等基础治疗及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120035 规格:75 mg*7 片)治疗,氯吡格雷口服Qd,75mg·次-1。对照组给予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批准文号H20080332,规格:100 mg)治疗,口服Qd ,100 mg·次-1。观察组给予华东医药(西安)博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吲哚布芬(国药准字H20051083,规格:100 mg)治疗,口服2 次·d-1,100 mg·次-1。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 w,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状态,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药并予以处理。

1.3 评估指标

1.3.1 血小板聚集率

于治疗前和治疗4 w 后,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上海玉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型号:700-4 全能型)检测两组患者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ximum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induced by ADP,MAR-ADP)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ximum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induced by AA,MAR-AA)水平。

1.3.2 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于治疗前和治疗4 w 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济南好来宝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型号:TCD-Ⅱ)检测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 )、平均血流量(Qmean,Qm)、动态阻力(Dynamic resistance,DR)水平。

1.3.3 神经功能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于治疗前和治疗4 w 后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状态。NIHSS 量表评估包括语言、面瘫、意识、视野、构音障碍、上下肢运动能力、忽视症、共济失调、感觉等多个方面,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BI 量表评估包括上楼梯、如厕、进食、洗澡、大小便控制、活动、修饰等多方面,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越好。

1.3.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工具

数据使用SPSS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²校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校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MAR-ADP、MARAA 水平均降低(P<0.05),且两组MAR-ADP、MARAA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

表1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m、Qm 水平均升高,DR 水平均降低(P<0.05),且两组Vm、Qm、DR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对比()

表2 两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BI 评分均升高,NIHSS 评分均降低(P<0.05),且两组BI、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功能对比()

表3 两组神经功能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

2.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头痛2 例,牙龈出血1 例,腹泻3 例,上腹不适1 例;观察组仅出现1 例头痛;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8750,P<0.05)。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MARADP、MAR-AA、DR 水平均降低,Vm、Qm 水平均升高差异显著,且两组MAR-ADP、MAR-AA、Vm、Qm、DR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吲哚布芬能够发挥与阿司匹林相当的治疗效果,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水平。

阿司匹林与吲哚布芬二者均能够对血小板内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1,COX-1)发挥抑制作用,其区别在于阿司匹林对COX-1 的抑制作用不可逆,服药后COX-1 活性不可逆丧失,需要等待5~7d 血小板正常代谢后恢复凝血功能[8],而吲哚布芬对COX-1 的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和选择性,停药后24h即可恢复血小板功能[9]。

氯吡格雷能够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发挥抑制作用[10],故阿司匹林与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均能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患者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水平。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NIHSS、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吲哚布芬能够达到与阿司匹林相当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栓素A2、ADP 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恢复脑部血液灌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1]。吲哚布芬能够降低血小板黏附性,抑制ADP、肾上腺素、AA 和学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改善脑部循环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在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吲哚布芬安全性更高。阿司匹林具有抑制内皮前列环素生成的作用,而内皮前列环素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故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会加重胃肠道反应发生风险;而吲哚布芬为选择性COX-1 抑制剂,对内皮前列环素抑制作用低于阿司匹林,对胃肠道损伤作用低于阿司匹林。二者除安全性存在差异外,效果相当,且各有优缺点。其中阿司匹林用药方便,吲哚布芬虽增加了用药次数,但其安全性更高,对于存在胃肠道疾病或敏感体质的患者或可作为首选药物,为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可选择方案。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吲哚布芬治疗效果与阿司匹林相当,能够有效改善颈总动脉血流状态,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其中吲哚布芬安全性更佳。

猜你喜欢

吲哚氯吡格雷
吲哚美辛肠溶Eudragit L 100-55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
HPV16E6与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氧代吲哚啉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