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袢钢板及空心螺钉固定术对下尺桡关节脱位早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2024-03-13吴炳友万千马海鱼赵强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腕关节活动度空心

吴炳友 万千 马海鱼 赵强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骨科, 河南 信阳 464000)

下尺桡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脱位好发于前臂与腕关节创伤中,受到直接或者间接暴力因素影响,使下尺桡掌侧韧带、下尺桡背侧韧带、三角纤维软骨盘等结构出现断裂,最终使尺骨突向背侧或掌侧脱位[1]。在前臂骨折脱位中,下尺桡关节脱位发生率约占7%[2]。如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会引起急慢性疼痛、腕部无力、腕关节、前臂旋转功能丧失等,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临床治疗下尺桡关节损伤主要采用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其中,保守疗法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等;手术疗法则主要包括螺钉固定、切开韧带重建以及关节镜下韧带修复等。虽然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远期疗效差别不大,但对于慢性持续疼痛的下尺桡关节脱位而言,手术疗效更佳[3]。

空心螺钉固定术为临床治疗下尺桡关节脱位的常用术式,虽然强度足够,但是限制了远侧桡尺关节自身的生理活动,带袢钢板固定术为一种新型弹性固定术,多被应用于肩锁关节脱位和下胫腓关节脱位中[4],在下尺桡关节脱位中的相关研究较少,效果尚待明确,且目前对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手术方式一直缺少统一的认识。因此,本研究以96 例下尺桡关节脱位早期患者为例,分组探究带袢钢板固定术与空心螺钉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 年5 月到2021 年5 月收治的96 例下尺桡关节脱位早期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8 例、观察组48 例),其中,对照组:男28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37.42±3.26 岁;平均病程7.21±1.35h;34 例单侧,14 例双侧;观察组:男29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38.03±3.59)岁;平均病程4~127.85±1.68h;36 例单侧,12 例双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纳入标准:(1)经CT 或X 线检查确诊下尺桡关节脱位;(2)受伤至手术时间≤12 h;(3)男女不限,年龄超过18 岁;(4)桡尺背侧韧带断裂,且尺骨头朝背侧移位。排除标准:(1)合并尺骨骨折或桡骨骨折;(2)存在血管神经损伤者;(3)合并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者;(4)凝血功能障碍者;(5)凝血功能障碍;(6)随访时间少于半年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用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首先在距离腕关节尺侧近尺骨茎突2 厘米位置作出一个纵行切口,长度为1 cm,钝性分离至尺骨骨膜位置,注意保护神经分支;之后使腕关节处于旋后位,对尺桡关节进行手法复位;经尺侧作出2 根平行引导针,确保其穿过4 层骨皮质;之后经C 臂机透视下检查引导针位置是否正确以及下尺桡关节是否复位;之后借助空心钻钻透四层骨皮质,选择长度、大小合适的空心螺钉对桡骨桡侧皮质进行固定,并用C 臂机检查。

1.2.1 观察组

用带袢钢板固定术治疗,前期操作同对照组,手法复位后,从尺侧朝着桡侧植入1 根引导针,针尖经过4 层骨皮质,穿过桡侧皮肤,经C 臂机检查,确定引导针位置正确、下尺桡关节基本复位后,使用空心钻将4 层皮质钻透,在引导针上穿入Button 钢板,到达桡侧后将其抽出,翻袢后拉紧,之后于尺侧位置再放置一块Button 钢板,经过收紧、固定、打结处理后,在C 臂机透视下检查下尺桡关节复位情况。

术后两组患者佩戴3 w 护腕后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于3~4 w 进行腕关节屈伸锻炼,4 w 开始进行腕关节全面活动锻炼;对照组患者术后2 m 只进行腕关节屈伸锻炼。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根据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分为优(腕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良(腕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伴有轻度疼痛)、可(腕关节活动有轻微障碍)以及差(腕关节功能未恢复正常甚至加重)4 个级别,优良率为[(优+良)/n]*100%。

1.3.2 评价术前、术后2 m Cooney 腕关节评分

包含疼痛、功能状况、活动范围、握力等四个维度,四个维度每项满分25 分,总分分值在0-100 分之间,分值与腕关节功能呈正比。

1.3.3 评价术前、术后2 m Gartland-Werley 腕关节功能

包括残余畸形、主观评价、客观评价以及并发症四个维度,分值在0-19 分之间,分值与腕关节功能呈反比。

1.3.4 术后患肢与健侧腕关节主动活动度

包括屈伸活动度与旋前旋后活动度。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 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略高于对照组,但比较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对比(n(%),n=48)

2.2 比较两组Cooney 腕关节评分

治疗后,两组疼痛、功能状况、活动范围、握力等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Cooney 腕关节评分对比(,n=48)

表2 治疗前、后Cooney 腕关节评分对比(,n=48)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3 比较两组Gartland-Werley 腕关节功能

治疗后,两组残余畸形、主观评价、客观评价以及并发症等评分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Gartland-Werley 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n=48)

表3 治疗前、后Gartland-Werley 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n=48)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4 比较两组术后患肢与健侧腕关节主动活动度

观察组患侧屈伸活动度与旋前旋后活动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患肢与健侧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n=48)

表4 患肢与健侧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n=48)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5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

对所有患者进行半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脱位复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DRUJ 主要由尺骨头与桡骨的尺骨切迹、尺骨头与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构成。其稳定性不强,尺骨小头易朝掌侧、背侧发生脱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骨间膜、尺侧腕伸肌以及旋前方肌为保持DRUJ 稳定的主要结构[5-6]。下尺桡关节脱位后,患者主要伴有腕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弹响、关节不稳以及持物无力等临床症状,如未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将会导致腕关节退变、创伤性骨化、腕关节无力等并发症,甚至使其发展为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

目前临床治疗DRUJ 脱位主要以保守疗法为主,有研究指出,和石膏外固定相比,手术方案有利于减轻疼痛,避免僵硬,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7]。根据DRUJ 脱位的解剖特点和损伤机制,有学者提出治疗下尺桡关节可采取解剖重建下尺桡关节韧带、固定关节外的尺桡骨远端、转位紧缩伸肌腱以及腕关节外固定术等4 种方式[8]。空心螺钉属于刚性固定,相对于外固定,其固定确切,不会对肘关节活动产生影响,不会使肘关节僵硬。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较对照组,观察组Cooney 腕关节更高,观察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更低,观察组患侧屈伸活动度与旋前旋后活动度更高,提示带袢钢板固定术对于改善DRUJ 脱位患者腕关节功能与提高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旋前旋后活动度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带袢钢板固定术,在腕关节尺侧与桡侧收紧远侧桡尺关节处对微型钢板进行打结固定,可形成关节外捆绑;之后遵循前臂骨间膜解剖特点,在前臂旋前50°左右的角度固定袢环绑扎,既不会使前臂旋后过于松弛,也不会使旋前过度紧张。另外,还能在维持尺桡关节动力稳定的前提下,防止尺桡骨分离;此外,能满足远侧桡尺关节生理特点,真正实现“弹性固定”,避免牢固固定,进一步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9-10]。通过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提示两种术式在治疗DRUJ 脱位上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采取空心螺钉固定术与带袢钢板固定术疗效相当。但相对于空心螺钉固定术,带袢钢板固定术治疗后患者腕关节功能、屈伸活动度、旋前旋后活动度恢复更好,且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临床意义高。

猜你喜欢

腕关节活动度空心
地球是空心的吗?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空心人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空心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关于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三届《腕关节损伤新技术学习班》的通知
空心针治疗胫腓神经联合损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