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卫国:三十年热爱,舞出非遗莲湘新风尚

2024-03-13王蕾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肥西肥西县柿树

王蕾

“咚锵隆咚锵,咚锵隆咚锵……”2023年2月21日晚上9时许,合肥大剧院歌剧厅,光影绚烂,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合肥之春”2023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已进入尾声,最后一个节目,是肥西县选送的莲湘舞伴歌《看山看水看中国》。

随着轻快悠扬的旋律,身着绚丽衣裙的大小舞者们踏着灵动而整齐的舞步,饰有彩绸的细长莲湘棒在灵巧的双手中翻飞、敲叩,敲出悦耳的韵律。一舞终了,台下掌声雷动。

这个节目共有20个成人演员、24名小演员,肥西县莲湘舞第二代“非遗”传承人卫国便是其中之一。自幼喜爱舞蹈的她,接触莲湘舞的第一天,就被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吸引住了,这一舞,就是将近30年。从舞蹈队的成员之一到现在的主心骨,她不仅是莲湘舞的传承者,更是莲湘舞变迁的见证者。

“我的老家在肥西县山南镇金牛乡,爱人的老家在肥西县柿树岗乡,从师范毕业后,我就跟随爱人的脚步,来到肥西柿树岗初级中学,成了一名数学老师,那是1994年。”卫国说,不久,肥西县举办了一个大型活动,乡里准备排演一个莲湘舞节目,需要10个舞者。听说卫国老师舞跳得很好,就邀请她加入。

那时候没有音响,也没有乐队,组织者费了很大的劲才从民间寻摸了3个老艺人来教舞加伴奏,两把二胡,一把笛子,撑起了全场。“那时候用的是单棍,动作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非常简单,但跳起来活泼、喜庆,很受欢迎。舞蹈服是现扯布料去找裁缝做的;花边、亮片什么的,都是另外买来,我们自己动手缝上的。”

之后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莲湘舞渐渐沉寂,卫国看着衣柜里被冷落已久的舞衣,心里遗憾且惆怅。直到2008年,卫国惊喜地接到一个通知,柿树岗乡民间业余艺术团正式成立了,邀请她任副团长,主要负责日常训练以及大型活动的排练等。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原来,当时的柿树岗乡党委政府意识到,如果再不及时挽救莲湘舞这种民间艺术,它可能就真的失传了!于是,政府牵头成立了这个艺术团,团长由乡文化站站长高世林担任。

为了更好地传承莲湘舞,高世林等人在黄花村找到了一位87岁的老艺人,根据他的回忆,重新摸索、学习莲湘舞的基本步法,然后,大家凑到一起一遍遍讨论,如何在保持莲湘舞传统风味的同时进行创新,该如何编舞,如何调整伴奏,好让它更平稳流畅、易学易练。

为了掌握莲湘舞的精髓,卫国每天傍晚放学后,都会骑车去十几里地外的老艺人家里,认真学习莲湘舞的打法、莲湘棒的制作,一学就是几个钟头,手握棒,敲肩、打地、转棒、踢棒……经过多方请教,潜心研究,卫国终于可以自由随性地再现莲湘舞刚柔相济的舞姿。

“其实我不是舞蹈科班出身,只是自己从小喜欢唱啊跳的,在师范学校我就是‘超级大玩家,学与玩两手抓,既是文娱积极分子,还是普通话推广员呢!学校每周只有一节舞蹈课,我如饥似渴地学着,一节课也不愿缺。可能因为特别喜欢跳舞吧,我学起来总比别人快,经常第一个学会,然后反过来教同学。”卫国说。“学起来比别人快”这个特点,让卫国的身份从莲湘舞练习者很快转变为教学者,也让她在肥西莲湘舞的非遗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团成员们多是农村大姐,虽然对舞蹈有兴趣,但未经过正式的训练,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也不夠理想,有时一个问题讲了很多遍也摸不着头脑。卫国不厌其烦,忙前忙后,带领大姐们从辨认音准、熟悉节奏开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直到大家能流畅地完成一整段舞蹈。

功夫不负有心人,焕然一新的莲湘舞深受大众喜爱。艺术团成立不到一年,卫国等人以计划生育为主题创编的莲湘舞就先后获得肥西县家庭才艺大赛特别奖和合肥市“农运会”传承项目一等奖。一时间,各种外出活动邀约纷至沓来,用卫国的话说,“莲湘舞一下子打出去了!”

2009年,莲湘舞被列入肥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莲湘舞是唯一一项入选的传统舞蹈。

卫国说,莲湘舞又称“打莲湘”“打连厢”“打花棍”“霸王鞭”等,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只是叫法不一。

在不同的民间传说中,莲湘或源于民间一段依附于祭祀的单人舞蹈,用于驱邪、撵鬼、祈求安康;或因纪念西楚霸王项羽而来;或由明太祖朱元璋和其两个好友在放牛时创编;在肥西地区的传说中,莲湘则起源于旧时的民间乞讨。所谓“莲湘”,说白了,其实就是过去流浪者、乞讨者手中的打狗棍。在乞讨过程中,有的乞讨者为了消除寂寞或者取悦于施舍者,便利用手中的棍子,“舞之蹈之”,带有卖艺性质,后来逐渐演变成边乞讨边表演的“打莲湘”。民间把卖唱乞讨称为“文乞”,边打莲湘边乞讨称为“武乞”。

莲湘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荀子《成相》篇里提到过为说唱配乐的乐器“相”。“相”是一种竹筒或鞭状乐器,有人考证它最早可能源自一种农具;“相”也被盲人用于辅助行路。清代毛奇龄的《西河词话》中记载:“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名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列坐唱词”“此人至今谓之连厢,亦曰打连厢”。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中有诗云:“窄样春衫称细腰,蔚蓝首帕髻云飘;霸王鞭舞金钱落,恼乱徐州叠断桥。”诗旁注曰:“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其曲名《叠断桥》,甚动听……”按此推算,莲湘舞至少已有300年历史。

不同地方的莲湘舞,有着不同的特点:望江、肥西等地的莲湘舞刚柔相济、节奏明快;苏州的“打莲湘”有小桥流水的清新婉约;山西等地的“霸王鞭”则是一水的男性舞者,动作刚劲,威武雄壮……

莲湘棒通常是一根三尺左右、比拇指粗点的竹竿,将其两端刻出槽子,插上销子,串上铜钱、金属圈或铃铛,横竖间隔,两端系红绸带或绣球,敲击时便会发出清脆的“嚓嚓”声。表演时以莲湘棒敲打肩、臂、胸、背、手、脚、腿,可作舞、打、跳、跃、蹲、站、行的连续动作。可一人独打,也能群舞,配合用当地方言演唱的民歌小调,且歌且舞,有着浓厚的乡野风味。

“最早的莲湘棒都是单棒,后来发展为双棒,可以打出更复杂、优美的花样。”卫老师拿起一根莲湘棒介绍,双棒比单棒短,一般在70厘米左右,给儿童用的还会更短一些。“双棍花样多,节奏欢快,适合孩子们;而单棍节奏较慢,更适合中老年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莲湘舞的社会功用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每逢节庆日,人们都会用“打莲湘”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而莲湘棒不停击打着身体的各个部位和穴道,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的功效,也为全民健身活动增加了新的项目。

因为坚持跳莲湘舞的缘故,卫国气色红润,身材匀称,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我今年虚岁51了,这个‘高那个‘高都没有。”卫老师风趣地说。

三十年来,卫国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交给了莲湘舞:学习借鉴优秀的舞蹈,融入莲湘舞之中,创编舞蹈动作,拍示范视频、教舞、排练、参加比赛……她的学员遍及附近各个乡村,小到六七岁,最大的有70多岁。

“刚开始那些年很辛苦,孩子还小不能没人照顾,每天都是一放学,我就接了孩子去排练现场。队员们也都带着孩子,三四岁到七八岁不等。大人练的时候,孩子们就在旁边玩,正是淘气的年纪,经常干出停电时打翻煤油灯这类的事。”卫国说,有一回队员们在广播站录节目,一录好几个小时,现场要求关掉手机。很多人由于没经验,事先忘了跟家里讲。结果到了天黑时,家里人发现女人、孩子一個都没回来,电话也怎么都打不通,一时间心慌意乱,到处寻找、打听,人仰马翻,闹了好大一场乌龙。

在学校教学,卫国以认真严格出名;在莲湘舞的传承中,她同样秉承了这一风格。有的农村大姐性格散漫,让她们自己练舞,她们就偷懒,在队伍里瞎混,远远看到卫国走过来了,不由得一激灵:“哟!卫老师来了,赶紧动起来!”卫国的同事们开玩笑讲她:“你‘熊大姐们跟‘熊侠们(合肥方言,指小孩)一样!”

卫国有个外号——“活体录音机”,她一边做莲湘舞的动作示范,一边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哼出任意节奏,并随时停止,比录音机还好使。排《斗牛舞》时,整支队伍共30人,因为只有音乐没有歌词,很多大姐表示听不懂。卫国就把动作分解开来,“1、2、3、4”喊着教大姐们练。舞蹈共分3段,先后变换了11个队形,“有的人方向感差,转一圈回来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卫国提起来就忍俊不禁。于是她把11个队形全都在纸上画出来,让大姐们对号入座。一个月的“魔鬼训练”结束后,她带着这支队伍参加2015年肥西第三届广场舞大赛,一举拿下一等奖,连竞争对手都忍不住为她们热烈鼓掌。

在卫国多年如一日的影响和带动下,柿树岗乡形成了浓厚的莲湘舞传承氛围。天气晴朗的傍晚,如果你路过城乡的大小广场,常会看到人们手持莲湘棒翩翩起舞,有单人的,有成群结队的,亦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莲湘舞被引入肥西中小学校及少年宫,针对少儿编排的莲湘舞和莲湘操,成了校园体育活动的一大亮点。每到课间时间,几百名学生齐做莲湘操《我是幸福莲湘娃》,动作整齐划一,场面蔚为壮观。

2023年6月26日,在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举办的“张浦杯”长三角莲湘舞邀请赛中,由卫国带队表演的《再创柿树新辉煌》节目,以千变万化的舞蹈动作和别具地域特色的舞美效果在15支队伍里脱颖而出,荣获“最佳传承展示奖”。

高兴之余,卫国心头却涌出了更多的忧虑:“张浦镇的莲湘舞比我们这边的更系统、更成熟,推广得也更好,半人高的孩子就能打莲湘,还有专门的艺术学院,参演者中就有艺术学院的学生,从舞蹈动作到音乐都令人耳目一新。这么多年来,我们的莲湘舞不停在尝试创新,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好像到了一个瓶颈期!”然而生性乐观的她很快找到了办法,“一方面我们需要多抓住机会出去学习,总结经验;另一方面,用心培养更多的青少年传承人,希望她们中能够出一些优秀的创新人才,给莲湘舞带来一个更辉煌灿烂的未来!”

猜你喜欢

肥西肥西县柿树
柿树
小小书画廊
柿树的温柔
安徽肥西:扶持经果产业助农奔小康
肥西县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桃源的柿树
把住点线面,执法显威严——安徽省肥西县创新环境监察执法守护碧水蓝天
安徽肥西:乡镇环保贵在主动作为
安徽省肥西县凌士彬名师工作室
想起那片柿树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