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音乐研究的新探索

2024-03-13陈文革李璐瑶

音乐生活 2024年1期
关键词:利民曲牌音乐

陈文革 李璐瑶

传统曲牌作为一个复杂的戏曲音乐事项,涉及音乐文化的诸多方面。对曲牌音乐的研究自宋始,历代均有相关论著,至近代吴梅首倡“曲学”,吴梅《中国戏曲概论》[1](1926)将唐宋至明清时期的诸宫调、散曲、戏曲等作为研究对象,宏观阐述中国曲学发展史,《顾曲麈谈》[2](1916)《曲学通论》[3](1935)对南北曲都有相当详尽的论述,对中国曲牌音乐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作用。但这一时期的研究,虽涉及宫调、制曲等音乐层面,却仍以音韵、平仄等讨论为主,整体来说以文本研究为主。

20世纪中叶前后,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稿》[4](1964)与黄翔鹏的曲调考证工作奠定了中国传统曲牌音乐的乐本位研究基础,然立足音乐形态对曲牌音乐本体嬗变作出系统性梳理的当属程云《试论戏曲音乐的“牌子音乐”及“板子音乐”》[5](1945),文章结合民间现存乐种,从音乐旋律、结构等出发,勾勒出从民歌到曲牌体音乐,从说唱到板腔体音乐的两条曲牌演进脉络。

至80年代,曲牌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乔建中《曲牌论》[6](1990)与程云研究思路同为历时性梳理曲牌音乐本体嬗变,但乔建中之研究与史论关系密切,关注整体政治文化环境,提出曲牌音乐的历史分期,阐述中国曲牌音乐形成发展的思维方式及历史成因。此外,郑祖襄《姜白石歌曲研究》[7](1985)《词腔考》[8]《〈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词调来源辨析》[9](1995)、袁静芳《料峭乐目家族研究》[10](1989)、张伯瑜《中国锣鼓乐的节奏构成》[11](1998)等学者均在曲牌音乐研究领域的诸多方面取得进展。

21世纪以来,学界对曲牌音乐的研究进一步细化,板俊荣、张仲樵《中国古代民间俗曲曲牌》[12](2007)梳理了数个俗曲曲牌的发展,冯光钰《中国曲牌考》[13](2009)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同宗音乐”观念延伸至曲牌中,通过对古谱的整理,提出“同宗曲牌”“异宗曲牌”的概念,探究历史上曲牌与曲牌间的“血缘关系”,是学界认识中国曲牌音乐本体流变的重要抓手。

新时代以来,傅利民教授从系统性的角度,创新提出中国传统曲牌音乐研究体系,这对该领域的理论建设有重要意义。傅利民于中国传统音乐领域躬耕多年,硕士时期习得的民族器乐配器知识为其传统音乐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此后博士论文《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14](2002)也沿着传统音乐的线索,深入探究中国传统音乐旋法及结构逻辑,其中就已涉及器乐曲牌的音乐分析。

其后的研究也多与曲牌音乐相关,如《赣东北“串堂”音乐研究》[15](2005)、《孟戏剧本〈长城记〉音乐形态研究》[16](2006)、《赣中南窑头打八仙音乐考察与研究》[17](2007)便涉及曲牌音乐配器、旋法、调式及曲式结构等本体方面的讨论;《孟戏的声腔及其行腔研究》[18]《论海盐腔“高”、“低”兼容的声腔属性》[19]《孟戏曲牌的核腔类型及相关思考》[20](2011)又将目光投向了与南戏相关的声乐曲牌;在《兴国跳觋仪式音乐及相关阐释》[21](2015)中诠释了曲牌音乐背后的文化信息及仪式意义。

2020年傅利民申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曲牌研究》是其曲牌音乐研究转向的重要节点,至今课题组已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1篇 SSCI 论文,6篇CSSCI论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全文转载),2篇北大核心论文。傅利民课题组的曲牌音乐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立足音乐实践与实地调研,多从具体的音乐、曲谱入手,广泛结合当下活态音乐材料,且作为中国传统曲牌音乐研究体系的最新成果,充分运用各种新兴计算机技术、新的材料。在前辈学者提出曲牌衍变的发展脉络之上,用扎实的音乐曲谱分析进一步补充、丰富中国传统曲牌音乐发展演变的逻辑细节,在宏观研究与具体个案研究层面为曲牌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一、宏觀体系性梳理——曲牌音乐研究体系的宏观建设

曲牌音乐的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众多,但却一直缺乏对研究方法、视角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张天鹰《论传统音乐曲牌的研究视角与模式选择——兼论研究中需把握的三对关系》[22]总结梳理前人研究思路,归纳曲牌研究的七个视角,并在冯光钰提出的五对关系基础之上,增加“形态与文化”“母体与变体”“乐谱与音响”三对关系予以补充,这为曲牌研究指出了一条系统化的、明确的、可实践的路径。

而学界关于曲牌体式的分类也一直众说纷纭,傅利民在《曲牌结构类别及其形成的因素与内核》[23]中创新性的提出依曲牌结构划分曲牌体式的方法,即将曲牌体式分为独牌体和联套牌体(包括一曲多变、循环体、集曲体等),这解决了之前依曲调(曲牌)发展手法或曲牌间连接规模两种分类方法造成的概念混乱问题。同时文章讨论了宫调、音韵、艺人审美对曲牌结构的影响,并阐述了曲牌结构的三个组织原则——重复与变化重复原则、循环原则、集曲原则,进一步为曲牌结构体划分依据提供了学理性分析。

在宏观研究思路的指导下,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曲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傅利民在《论曲牌属性——以【满庭芳】为例》[24]中进一步总结了曲牌本体在共时性、历时性发展中具有的共性特征——规范性、可变性、复用性。傅利民认为曲牌音乐在板式、旋法、节奏、宫调、唱腔句式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规范化样式,而在移植的过程中又不断打破原有规律,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新的创造,且同一曲牌可以在艺术表现中被反复使用,使得曲牌形成了庞大且复杂的传承网络,这指出了曲牌发展流变的底层逻辑。《传统声乐曲牌之表达》[25]《传统器乐曲牌之表达》[26]探索了我国传统曲牌的情感特征,阐述曲牌音乐要素(乐、调、腔、声等)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联,同一曲牌有不同的情感表达也彰显了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性。

在整体研究思路的指导下,曲牌研究从宏观出发,对曲牌进行合理分类。把握曲牌发展的特征及曲牌内部音乐要素与表达的关联,对传统音乐曲牌系统性研究和曲牌学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把目光投向音樂——扎实的个案调查

曲牌研究同样离不开对一个个具体曲牌的认识,傅利民及其课题组在进行曲牌个案考释的过程中,立足当代活态音乐,深入分析音乐曲体结构、旋法、宫调等发展手法,无疑是对“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音乐”的积极回应。

在冯光钰、袁静芳等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傅利民、张天鹰、张丽、傅聪、吴霜对单个曲牌(曲调)进行了细致的考释,如《曲牌【小桃红】音乐研究》[27]《曲牌【红衲袄】音乐研究》[28]《〈普庵咒〉音乐研究》[29]。其中《曲牌【小桃红】音乐研究》侧重本体的分析。【小桃红】始现于宫廷音乐,后进入宗教、民间音乐,这一过程使其同时具备音乐性与文学性,其本体也在发展中呈现出历时传衍、共时融变、运用多元的特征。《曲牌【红衲袄】音乐研究》除本体分析外,在曲牌的历史渊源方面也略施笔墨。《〈普庵咒〉音乐研究》则更关注曲牌历时性的变化,对音乐整体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与当下现存乐种中的《普庵咒》相比较,从中发现一以贯之的结构特性——“回”“转”。三篇文章均聚焦本体流变,从曲词、结构、旋律、腔调等方面以小见大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这正是曲牌研究的特色之一,也为解决中国哑巴音乐史困境提供了一把钥匙。

而傅利民、范勇冠《论赣剧高腔曲牌音乐》[30]和王铁《山东琴书曲牌研究》[31]则集中考察了某一剧种中的曲牌音乐。《论赣剧高腔曲牌音乐》不仅关注本体,还侧面厘清了剧种与剧种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赣剧曲牌音乐的分析可以看到,赣剧高腔作为当代活态音乐,吸收江西弋阳腔与湖北青阳腔而成,且保留了明代南戏声腔——弋阳腔、青阳腔的古老因素。《山东琴书曲牌研究》则对琴书常用曲牌进行了细致的记录与描述,其中仍可看到元散曲、明清俗曲的遗绪。考察剧种中的曲牌音乐可以推动我们进一步认识当下活态中的历史,会让历史变得生动,使当下变得厚重。

在对曲牌的宏观审视之外,兼顾具体个案,如同于传统的河流中窥探一朵朵浪花,这既是对每个曲牌自身独特发展流变过程的个性研究,也是对曲牌音乐宏观研究的再审视。

三、在历史中研究音乐——触摸曲牌的历史脉络

曲牌音乐自宋元流传至今,蕴含深厚的历史信息,涉及国家、民间、宗教等多个文化层面,傅之曲牌研究在“把目光投向音乐”的同时,兼顾曲牌与背后文化环境的互动,既将目光投向音乐,又将目光投向人。张丽《环洱海区域鼓吹乐曲牌的音乐结构研究——基于圈层传播的视角》[32]介绍了环洱海区域在礼乐制度影响下建构的鼓吹乐曲牌音乐文化空间,体现历代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互动。《周城白族传统婚仪中的唢呐鼓吹乐研究》[33]则从族群认同出发阐述周城鼓吹乐“濡化”的历史建构过程,并从仪式的角度讨论以鼓吹乐为核心的婚礼仪式所用曲牌音乐背后的音乐叙事和文化隐喻。两篇关于鼓吹乐曲牌的论文彰显了唢呐鼓吹乐建构在“国家在场”“民间在场”“专家在场” 的多方话语体系的互动与实践中,侧面说明了曲牌音乐与国家、民间等文化层的密切关联,也为曲牌音乐个案研究提供另一种思路与范式。郭威、庞媛元《从格图到登歌谱:明清太常雅乐歌谱初探》[34]通过对雅乐歌谱的梳理,认识到礼乐制度和实学思潮对明清礼乐体系建设探索的影响,其中图形谱式与工尺谱、律吕音位三者互视的研究思路,或许可以启发中国乐谱体系研究的新思路。

四、基于AI的新探索——曲牌音乐研究与新技术的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下的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然能否将新技术与研究恰当地结合,制造新的学术增长点便成了难题。在量子计算、AI、计算机建模等新技术与人文社科结合的大趋势下,语言学、历史学等学科都已将新技术与研究相结合,如语言学将AI用于研究语言的知识表示、语义分析和自然语言生成,历史学运用数据库和计算机建模技术将历史信息可视化。而在音乐领域中,音乐地理学与自然科学关系密切,较早将Q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用于音乐研究,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也是新兴技术与音乐研究结合的重要标志。

傅利民团队运用量子自适应遗传算法讨论昆曲腔词关系。Research on character tone trend clustering of Kunqu Opera based on quantum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基于量子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昆曲字调趋势聚类研究》)[35]运用计算机建模的方法统计昆曲字音走势,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昆曲的字音旋律进行聚类分析,这个模型揭示了昆曲腔词关系的结构模式,进一步佐证并丰富了前辈学家提出的定性分析结论。这种研究方法避免了学者因个人主观性导致的认识错误,同时是音乐遗产数字化的一次创新尝试,在推动非遗传承与保护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是新技术与音乐研究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正如在《论传统音乐曲牌的研究视角与模式选择》中所提出的曲牌宏观研究思路,傅利民《中国传统音乐曲牌研究》项目成果涵盖了从宏观曲牌审视到具体曲牌考释、从历史至当下、从音乐分析到文化诠释等多个维度的讨论,紧紧抓住“七个视角”“八对关系”,为学界贡献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曲牌研究体系。且他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曲牌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连续性、创新性、兼容性、统一性的特征,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具体体现。沿这一思路对中国传统曲牌音乐进行研究,对于弘扬中华文明、践行“第二个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研究》(项目编号:21ZD18)和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隋唐燕乐的创新性转换与创造性发展》(项目编号:2022BYS01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

[2]吴梅:《顾曲麈谈》,商务印书馆,1916

[3]吴梅:《曲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

[4]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

[5]程云:《试论戏曲音乐的“牌子音乐”及“板子音乐”——戏曲音乐散论之一章》,《人民音乐》1954年,第5-6期。

[6]乔建中:《曲牌论》,《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7]郑祖襄:《姜白石歌曲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8]郑祖襄:《词腔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9]郑祖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词调来源辨析》,《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1期。

[10]袁静芳:《文化背景与音乐功能的演变——〈料峭〉乐目家族研究之一》,《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模式分析与谱系家族梳理——〈料峭〉乐目家族研究之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宫调的特质、类归与历史探索——〈料峭〉乐目家族研究之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11]张伯瑜:《中国锣鼓乐的节奏构成——以十番锣鼓经为例》,芬兰图尔库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12]板俊荣、张仲樵著:《南京民间俗曲音乐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冯光钰:《中国曲牌考》,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

[14]傅利民:《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2年。

[15]傅利民:《赣东北吹打乐社——“串堂班”研究》,《中国音乐》2004年第2期。

[16]傅利民、夏侯玲玲:《孟戲剧本〈长城记〉音乐形态研究》,《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

[17]胡晓东、傅利民:《赣中南窑头打八仙音乐考察与研究》,《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

[18]傅利民、戴和冰:《孟戏的声腔及其行腔研究》,《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9]傅利民、戴和冰:《论海盐腔“高”、“低”兼容的声腔属性》,《音乐研究》2011年第4期。

[20]傅利民、戴和冰:《孟戏曲牌的核腔类型及相关思考》,《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1]傅利民:《兴国跳觋仪式音乐及相关阐释》,《中国音乐》2015年第1期。

[22]张天鹰:《论传统音乐曲牌的研究视角与模式选择——兼论研究中需把握的三对关系》,《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23]傅利民:《曲牌结构类别及其形成的因素与内核》,《中国音乐》2021年第2期。

[24]傅利民、张敉雪:《论曲牌属性——以【满庭芳】为例》,《音乐探索》2023年第3期。

[25]傅利民:《传统声乐曲牌之表达》,《音乐探索》2023年第1期。

[26]傅利民:《器乐曲牌之表达》,《中国音乐学》2023年第1期。

[27]傅利民、张丽:《曲牌[小桃红]音乐研究》,《音乐研究》2022年第1期。

[28]吴霜、傅聪:《曲牌[红衲袄]音乐研究》,《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

[29]张天鹰、傅利民:《〈普庵咒〉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30]傅利民、范勇冠:《论赣剧高腔曲牌音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2年第6期。

[31]王铁:《山东琴书曲牌研究》,《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

[32]张丽:《环洱海区域鼓吹乐曲牌的音乐结构研究——基于圈层传播的视角》,《中国音乐》2023年第5期。

[33]张丽:《周城白族传统婚仪中的唢呐鼓吹乐研究》,《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34]郭威、庞媛元:《从格图到登歌谱:明清太常雅乐歌谱初探》,《音乐研究》2021年第3期。

[35]Rui Tian1,Ruheng Yin1,Junrong Ban2.Research on character tone trend clustering of Kunqu Opera based on quantum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2023,00,p1-16.

陈文革 博士,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璐瑶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猜你喜欢

利民曲牌音乐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新型捕收剂BK610和BK612在利民选煤厂的应用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果树大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
垃圾分类:虽然“繁琐”但利已利民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音乐
盐城利民的黄龙梦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