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健康协调发展的主要做法、经验及展望

2024-03-12罗伟允

卫生软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罗伟允,孙 波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服务经济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有着3种不同的制度,但是三地在医疗领域的对接联通、融合贯通逐渐提上日程,“健康湾区”逐渐趋于“一体化”发展。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推动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1]。2023年5月,“健康湾区”被列入广东省政府医改重点任务之一。2023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以数字化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加强湾区医疗数据的跨境流动,提供优质的跨境医疗服务,促进“健康湾区”的数智化转型。本文旨在总结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健康协同发展的做法与经验,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1 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健康协调发展的主要做法

1.1 创新湾区制度,优化协同发展生态

医疗服务的跨境供给是依托一定载体,联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的活动。因此粤港澳三地需要加速规则对接,消除阻碍协同发展的因素,形成系统性的发展框架来支撑医疗服务的跨境供给。

一是提升交通“硬件”,优化湾区在地理空间上的聚合度。在海运方面,政府着眼打造世界级港口群,从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入手推动湾区水运建设。如2020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海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意见》,以提升水上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提供更高质量的海事服务。在陆运方面,建成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跨境通道,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以及推行“港车北上”“澳车北上”“三地车险一地购买”、深港公交地铁扫码互通等系列政策[2],基本形成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格局。在航空方面,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投入运行,将让三地联系更密切[3],促进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

二是推动各项“湾区标准”的研制,打破目前的“碎片化”现象,促进湾区跨领域、跨层级的规则协同和业务合作。创建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供给管理体系,推动统一的规则也便于各市场主体进入相关领域,形成多元主体供给、多层面支持的医疗协同发展局面。就行政审批来看,广东省推动港澳独资医院在广东的审批权委托下放至各地市,减少了中间审批环节,鼓励港澳人士来粤办医行医。就跨境实践来看,即将上线的“湾区通”将集成汇聚粤港澳三地居民出行、通关、通信、旅行、教育、求职、医疗、养老、支付等场景应用,提供70余项高频事项等。

除了推动“软硬联通”外,政府因地制宜,探索打造功能各异、优势互补的医疗特色产业园生态(见表1),例如东莞市初步构建了包括医药器械、医药研发、体外诊断等在内的产业链和包括生物技术风投、学研机构在内的产业生态,形成了以松山湖高新区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中心、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核心,以石龙镇、长安镇为药品制造节点的产业集聚区,聚集了以博迈医疗、红珊瑚药业为代表的优秀企业。

表1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优势生物医药产业及发展方向

1.2 整合资源,缩短医疗健康产业链条

粤港澳三地各具发展优势,逐渐形成“湾区学研-湾区科研成果-湾区转化”的医疗产学研创新协同生态。

一是探索三地学术科研合作模式。在办学方面,引入港澳优质高校在粤合作办学。截至2022年,已有7所香港的大学筹备在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办学,如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要在深圳合作办学。同年11月,珠海市人民医院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建立“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医学中心”。在科创互动方面,2020年,广东省在卫生健康领域立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已有5项。大湾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277家,其中有9家新型研发机构是由6所港澳高校在广东省参与共同建设[4]。在学术交流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专门培训的平台及基地,如依托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建立的“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借鉴香港经验,并结合内地实际情况,实现跨区域人才协同培养[5]。

二是利用港澳具有的资金、信息、科技等优势,为医疗企业研发、制造、转化提供支持。例如“港股18A”政策为初创的、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创新提供了投融资的平台。《2023年港股18A&科创板生物科技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9月12日,通过港股18A规则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有60家。据不完全统计,这60家上市公司中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了办事处或子公司的公司占25%以上,而直接为粤港澳大湾区本土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至少有6家企业,分别是康方生物、中国抗体、加科思、圣诺医药、兆科眼科和百济神州。

三是依托广东省深厚的产业资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与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建立集研发创新、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的医疗科技创新平台、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医疗产业园区,使医疗创新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得到充分的加强与发挥。2023年11月,依托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优秀的科研创新能力与GE医疗深厚的产品研发经验和国际前沿技术,三方将共建联合创新基地,推动精准诊疗解决方案的实现和推广。在人才交流活动方面,各方将共同搭建实践实习基地,探索双兼双聘的机制,促进高质量人才交流。

1.3 数字技术赋能医疗协同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结合,医疗粤港澳大湾区逐渐打造“医+药+险”模式,打通治、控、诊、防、康、险等业务链条。见图1。

图1 粤港澳大湾区“医+药+险”闭环模式

其一,利用数字技术拓宽患者的就医场景,提供全生命周期和疾病的智慧医疗专业平台,同时利用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设施传输患者的健康数据,让医疗机构能够实现对患者的早期预警和疾病干预。截至2023年1月,广东省三甲医院均已开通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有一定的提升。医疗机构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进一步提高其管理能力与效率。例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通过一体化系统推动本院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医院的建设,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了患者信息档案,实现了深港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有利于为跨境转诊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其二,数字技术将医药器械采购的上下游企业联通起来,“互联网+售药、械”模式迅速提升了院内外采购效率,例如药师帮开发并建立了3个系统(Galaxy+、Xentrum、IntelNex)分别对采购、仓储、交付和营运资金管理进行集中数字化管理,助力服务的高效供给(见图2)。2022年,数字化管理使药师帮的存货周转天数从2020年的27.3天降低至2022年的26.5天[6]。

注:资料来源于药师帮招股书

其三,为适应跨境医疗体系的发展、克服粤港澳医疗保障体系和待遇给付的差异,推动粤港澳保险互联互通,“跨境医疗险”“跨境重疾险”等险别逐渐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与推广。数字技术优化跨境医疗险的服务模式,如提供7×24小时中英文客服热线、主动为参保人提供线上健康管理咨询服务、境外医疗费用提供直付服务等。

2 主要经验和启示

2.1 构建跨领域、跨层级、跨地域协同管理体系

粤港澳三地拥有3种法律制度、货币制度和关税制度,随着湾区内部医疗资源要素市场化流通的同时也衍生出技术标准混乱、权责不清、药械进出口限制等复杂性问题[7]。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需进一步加强地理上的联通,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同时需构建跨领域、跨层级、跨地域的一体化的协同管理体系,使“湾区标准”涵盖至更多细分领域,提高规则联动性,降低政策协调成本[7],从而提高各市场主体参与共建“健康湾区”的活力和医疗服务供给效率。

2.2 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合作

“健康湾区”的协同发展与政府、医药健康产业、学术界、研究机构等合作联通密切相关。通过政策的指引与支持,在产、学、研各环节实现协同发展。加快医疗成果同产业对接,医疗人才同医疗科技对接,有助于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构建适应大湾区经济发展需要、各主体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医疗创新体系。

2.3 以创新驱动,缩小湾区内医疗发展差距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港澳的医疗水平要优于广东省地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从“医疗水平”“就医难度”“医药费负担公平性”等维度考量,香港的医疗体系在全球排名第四,在中国内地的排名为第六十四名,而澳门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太平洋地区典范”,高效稳定的系统让澳门人均寿命高达84岁,位居全世界第二[8]。尽管在医疗体系方面粤港澳存在一定差距,但广东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通过医疗科技、经验的外溢效应、促进粤港澳在医疗方面的协同发展,缩小差距,形成协同高效的区域医疗创新分工体系,从而提高整个大湾区的医疗创新能力。截至2021年7月,广东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有发明专利申请活动的创新企业共计13,468家,占全国同类企业的10.3%,而且在创新企业数量前十中,前8位均为湾区城市。见图3。

注:图表来源于《广东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专利统计分析报告》

从创新企业增速来看,佛山市近5年的复合增速是湾区城市最高,为41.1%,其余湾区城市的创新企业也处于比较活跃状态[9]。华南理工大学在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中获1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一。根据深圳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统计数据,在PCT公开量方面,深圳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在统计期内分别以861件和562件的成绩,位列全球高校第六和第十名[9]。2017-2021年,相比于其余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公开量最高,2021年发明专利公开量的增长率为四大湾区之最。见表2。

表2 2017-2021年四大湾区发明专利公开量及其增长率

2.4 数字化为医疗健康协同发展培育新动能

数字技术的应用弱化了粤港澳大湾区传统意义上的地域限制与制度限制,为医疗健康协同发展创造了新条件。首先,医疗数据的跨境流通有利于破除医疗信息壁垒,提高全湾区医疗信息互通共享,联通整个医疗体系的上下游,利于电子病历跨境传达机制在全湾区的实现。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联通其他领域,实现了医药资源的跨区域协调调度管理,推动“港澳药械通”等实践的实现与事后追溯。其次,数字技术不断渗透到各细分领域,实现了复杂的医疗干预,提高了诊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更加精准对接医疗需求。最后,更成熟的技术环境拓宽了传统药品与设施设备等研发行为的作用边界,进一步激发湾区医疗创新的活力与效率[10]。

2.5 中西融合,促进湾区医疗体系的多元化建设

港澳医疗体系偏向于西医体系,而广东省作为我国岭南地区,有着悠久的中医药基础文化和传统的中医药实践,《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为大湾区内的医疗体系优化整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将中医药融入到现代医疗体系中,取长补短,有利于湾区发挥中西医体系的优势及两者结合加成的优势[11]。发展中医药产业是澳门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2023年11月,澳门卫生局局长罗奕龙提出要以中医药和旅游医疗为着力点,发展健康产业,同时解决旅游行业单一化的问题。而且澳门可利用葡语文化将中医药进一步传播至非洲地区,进一步融入“健康丝绸之路”的发展。

3 展望及建议

3.1 推进三地的法律建设,加强三地医学法律建设

加快完善“一揽子”区域法治建设,创建有序高效的医疗创新生态系统。瞄准建设“共商、共建、共治、共赢”的国际创新湾区,加快推进三地区医疗领域的“一揽子”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实施,精准衔接规则,大胆探索可实践、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措施,并适当予以上升为法律制度,提高组织执行效力,加强成果转化区域战略和政策协调,实现区域创新优势互补。

3.2 组建大湾区医学科创委员会,制订协同发展规划

在三地政府部门顶层设计和参与下,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政府-医院-企业”定期交流机制、联动对接机制和定期协商机制。鼓励医院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医药项目研发和技术转化。设置医疗科创委员会及联席会议, 进行前期统筹规划、跟进建设,后期做好医学设备及各资源的跨区域协调调度管理。

3.3 加强医学人才交流,推动产学研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内地与港澳的医药人才在各种医学领域间的交流与培养,与港澳医学院、医疗机构、研究中心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活动,形成人才、学科、产业同步发展的局面,共同为“健康湾区”的建设贡献三地智慧。可以设立跨境科研团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际医学人才来到湾区工作和研究,汲取湾区外的医疗发展所长。政府和各医疗机构等要积极为医学人才提供职业发展支持,其中包括提供培训机会、职业指导和晋升机制等,帮助医学人才在湾区内实现个人和职业发展的目标,使其真正扎根湾区。

3.4 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湾区医疗服务能力

提倡医疗机构引入先进的医疗人工智能来辅助决策,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精准性。打造互联网医疗平台和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实现三地医疗资源的融合互通,在内地也可享受港澳医生的在线诊疗或者是已在港澳面市的、疗效较好的药物、医疗设备等。粤港澳大湾区应制定统一的数字化转型策略,使三地的医疗数据都能以统一的标准接入统一的“健康云”,促进医疗机构自身数字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联通医疗体系中的上下游的供应链企业、采购商等,实现“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智慧湾区医疗运行机制,促进医疗资源的高效与精准匹配,使“健康湾区”逐渐向“数字健康湾区”转型。

3.5 大力推进大湾区医疗产业布局

根据预测,到2028年大湾区健康产业GDP将达到2万亿[1]。推进大湾区医疗产业的布局不仅将有助于提速大湾区健康产业的发展步伐,而且有利于推进医疗产业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有效整合市场资源, 促进三地医疗器械的合规发展。大湾区医疗产业不断创新,产生了一批高端医疗制造业,有助于充分发挥港澳医疗器械产业优势和专业服务能力,保持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的区域龙头优势。

3.6 发挥中西医融合的优势,促进“健康湾区”创新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大中医药的研发投入,促进中医药技术推陈出新。健全中医药标准化相关法规,通过成立相关专业机构来制定、推广中医药国际标准,加速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同时借助和参考内地中西医培训方式,建设中医药国际标准人才培养基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需要与人才培养机制相一致;湾区应坚定不移地利用好“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将中医药推广至各个国家[12]。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