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思政实施困境及其成因分析与路径探索

2024-03-12郑建华刘双印曹亮

科学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目标

郑建华,刘双印,曹亮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225)

2014—2020年,国家相继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要求挖掘专业课程包含的思政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上政策明确表明,高校必须深入思考并明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此必须推进课程思政,即在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实现价值塑造。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否则容易导致各自为政、思政元素同质化等不足。故如何系统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是一个新问题。2018年印发的《意见》[1]中首次提出的“专业思政”概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以专业思政为出发点,把一个专业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程统筹起来,规划其思政建设,构建一体化的思政教学内容体系,从而系统性开展课程思政,有助于达成专业思政目标。但目前专业思政开展情况并不是很好,本文为此梳理了专业思政存在的困境,分析了原因,并给出实施路径。

一、专业思政实施的困境分析

(一)系统性不强,课程间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聚焦研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堂改革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课程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系统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课程思政元素同质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不同课程之间没有协调,不同课有可能采用相同的思政元素,比如,多门课程会提到中外技术对比,都会讲某些国外的技术比中国的技术先进,希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或者不甘落后的科学精神。实际上,当学生在多门课程都听到这样的内容之后,反而会形成质疑:目前我国的技术是不是全面落后了?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第二,课程思政元素范围太窄。当前,各课程各自为政开展课程思政,一方面,多门课程涉及的思政元素存在雷同和重复,另一方面,某些思政元素没有涉及,更广泛的思政元素未能覆盖。这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难以达成全面培养其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二)内容割裂,教法上思政融入太硬

2017年的《纲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然而,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割裂。有些老师的思政就是随机找几个涉及思政的案例,对思政内容没有提炼,没有考虑到思政内容的合理性,也没有考虑到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吻合度。第二,生硬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为了应付学校要求,教师可能在课程大纲、教案、PPT中都呈现思政的内容,但在课堂上用“喊口号”的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思考如何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授课程思政内容。更有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课堂45分钟直接割裂,专业知识占40分钟,课程思政占5分钟。这种割裂的、“喊口号”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柔性不够,对学生没有任何教育作用,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考核不明,教学成效无法衡量

课程的考核评价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最好方式,比如,工程专业认证根据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等发现和查找问题,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但课程思政目前缺乏相应的考核方式,导致很多教师狭隘地理解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认为通过参评国家、省级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堂、示范团队,或者发表课程思政相关论文,就能证明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际上,这些方式只能评价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能评价学生在课程思政后的成长效果。由于目前缺乏对课程思政成效的考核方式,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陷入困境,掌握不了学生的反馈信息,不知道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合适,不知道具体的教学效果,这样最终容易导致课程思政的践行变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二、专业思政实施困境的成因剖析

(一)顶层策划意识不够

2018年的《意见》中指出,要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但目前“专业思政”这一概念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中文核心期刊、CCSCI、SCI、EI、CSCD为来源期刊,以“课程思政”为主题,一共检索出2 305篇论文,其中篇名包括“专业”二字的论文一共279篇。细读这279篇论文,涉及“专业思政”“一体化课程思政”等内容的一共29篇,其中:2019年1篇,2020年8篇,2021年7篇,2022年13篇。这29篇专业思政论文在整个2 305篇论文的占比为1.26%。这反映出大家主要关注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内容、教法,对顶层思政策划意识不够。具体某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强调的是点,而专业思政强调的是面,思政建设更需要由点到面构建一体化的顶层思政体系[2],避免课程间缺乏统一规划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机制设计不全

课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有明确的讲授内容,上思政课程的教师经过多年专业学习和研究,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因此,思政课程教师能顺利开展思政课程教学。而专业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存在如前所述的融合难、上课生硬、无法得知效果等困难。出现这些困难的原因是当前课程思政缺乏教师成长机制和课程思政成效考核机制。专业课程教师现在都是通过自己领会、自学、模仿等方式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但是这样教师成长很慢,也不够专业。学校应该设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成长机制,通过机制促使专业课教师主动、被动学习,为专业课程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和资源,提升其对课程思政的驾驭能力。此外,由于缺乏成效考核机制,部分教师不认真对待课程思政,而认真对待的老师也因为没有考核不知道如何改进。在这些困难的阻碍下,教师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完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好。

三、专业思政实施的路径探索

(一)顶层设计,机制先行

形成专业思政思维,构建各环节的保障机制,是实施专业思政的重要前提。

在正式提出课程思政之前,各个院校已经开设了很多思政课程,但是为什么还需要提出课程思政呢?这表明,课程思政不是一个老师的任务,不是一门课程的任务,是需要全体教师和全部课程承担。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经过严格论证的课程体系,以该课程体系为依托统筹课程思政,有利于解决单一课程思政的不足。有鉴于此,笔者基于OBE理念,构建专业思政的顶层体系,如图1所示。首先,根据国家政策、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专业思政目标,依据专业思政目标分解思政课程体系,在每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并进行多维度评价,形成对专业思政目标设置的反馈意见、课程体系分解的反馈意见、课程思政实施的反馈意见,再基于这些意见推动各个环节的持续改进。

图1 基于OBE 的专业思政顶层设计框图

为确保以上环节的顺利实施,学校和学院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典型的有:专业思政目标制定机制、专业思政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课程思政的成效评价机制、课程思政教师成长机制、专业课程思政持续改进机制。以上机制的建立,将确保每个环节的实施都有明确的规则约束,从而保障实施结果可控。

(二)设计目标,分解课程

基于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凝练专业思政目标,根据专业思政目标建立专业思政协同课程体系,是实施专业思政的基础。

1.设计目标,服务国家需求

《意见》已经明确指出要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必须要上升到专业层面。故学校首先要根据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学校定位、专业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明确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凝练专业思政目标。比如,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专业[3]基于“诚信、求是、笃学、致公”校训,根据会计学专业具有可靠相关、依法依规特点,确立专业思政目标为:培养致力奉公的社会责任意识、实事求是和诚信守法的职业道德。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4]致力于培育具有正确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责任感和良好新闻职业道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全媒化的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虽然以上专业思政目标非常贴合专业特点,但是对于高校需要回答的“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而言,以上专业思政的目标显得过窄。学校需要更多考虑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专业思政目标可以覆盖面更加广泛。

为此,笔者设计了包括时代家国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文化素养观、职业修养观、现代法治观等6个一级指标的专业思政目标体系。每个一级指标包括3个方面的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对学生从6个方面进行培养,更能保证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塑造,满足国家需求。

表1 专业思政目标体系

2.分解课程,构建协同体系

专业思政目标需要由具体课程的思政目标和内容来达成,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目标的支撑和实现载体。各门专业课的思政目标相互关联和支撑,形成目标一致的有机体系,最终通过协同达成专业思政目标。

为此,对每一个专业思政目标,学校都要根据该专业思政目标的内涵,选择吻合度最高的3~5门课程,确保这些课程能够支撑该专业思政目标点的达成,并且这几门课程之间能形成较好合力,比如,一门课程侧重1个二级指标,多门课程相互支撑覆盖全部二级指标。经过这样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思政目标的课程支撑矩阵就形成了。这样,各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思政目标点,所有课程综合起来就能够较好地达成专业思政目标。

(三)挖掘元素,隐性实施

课程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根据课程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并采用多种形式隐性实施课程思政是有效开展专业思政的关键。

1.挖掘元素,融合课程内容

想要根据专业思政目标与课程支撑矩阵,确立课程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整理思政案例,融入专业课程内容,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每门课程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第一,根据本课程思政的一级指标,确定对应的二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的扩展解释,比如,二级指标“科学精神”可以有“批判质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又如,“职业道德”可以涵盖“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忠于职守、团结协作”,在经过充分讨论之后,形成该课程的思政架构体系;第二,课程组充分讨论,确定最适合融合课程思政的章节内容,建立起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关联;第三,结合专业课程内容,采用多种途径挖掘思政元素点对应的扩展材料,比如,根据当前的传统文化及案例、人物事件、史实纪事、科技文化、改革发展、成就进步、焦点视野、国际国内时事,去收集、整理和归纳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并将这些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第四,根据以上设计,教师把思政案例融入教学方案,对融入内容、时间、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教书育人规律等进行的科学合理设计,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2.隐性实施,创新教学形式

课程思政的实施不是简单的说教式讲授,不能将思政内容和专业课程内容分割开讲解,也不能在讲授专业课程时突然切换到思政内容,这种“生切”的讲解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莫名其妙。课程思政实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润物细无声”这样的隐性实施方式,需要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中灵活创新和应用不同教学方式。

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文献[3]认为思政教学具有强烈的体验性,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团队式教学等方法比简单的说理、观点灌输更为有效。文献探讨了EVENT教学模式,即举例(E)、观看视频(V)、幻听仿真体验(E)、见习(N)、小组讨论(T)在融入思政元素的精神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文献凝练课程思政元素,将党史故事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在线教学。因此,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教师可以结合案例,通过小组交流、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沉浸在学习的情景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实践、课外都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小组项目式作业,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小组内沟通和协作,最终形成大作业或者PPT报告。比如,文献提出在实验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训操作、逻辑推演、情景展示等各环节融入思政,同时,实验老师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政治信仰、治学态度、研究能力、道德情操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行动隐性感化学生。

(四)评价效果、反馈改进

从教师和学生维度建立课程局部评价,形成专业思政全局评价,构建基于反馈和持续改进的专业思政质量保障机制,是促使专业思政目标达成的保障。

1.评价效果,多维全局评价

实施课程思政考评是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改革的指挥棒,有利于促进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创新改革积极性,补齐思政教学短板。为此,笔者设计了专业思政目标全局考核和针对课程的局部考核两种模式,并针对课程的局部考核又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两个评价维度,全员、全过程、全要素评价课程思政效果,进而促进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如图2)。

图2 全局与局部评价关系

在针对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局部考核设计方面,本文提出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进行评价。

教师合规性维度评价:该维度的评价主要检查教师对照教学大纲设计课程思政目标的合理性,检查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中课程元素和专业知识的吻合度,检查思政教学融入方法和形式的合理性。这个评价过程主要采用教师自评和专业课程评价小组他评的方式。专业课程评价小组通过抽查教师的教案,以及随机听课方式,对该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师合规性做出评价。

学生成长性维度评价:该维度的评价主要考核学生课程思政的获得感和实践表现。获得感指的是学生对本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收获。比如,学生接收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职业道德、社会法治观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针对课程开展问卷调查,由学生完成等级评分,反馈课程思政中的收获。实践表现检查学生在课程作业以及专业活动、社团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等情况,这些可以作为加分来评价课程思政的成效。

当本专业所有课程都完成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考核后,学校即可开展专业思政全局考核:基于课程体系,统计每个专业思政目标所涵盖课程的思政考核情况,形成该目标点的考核结果,并综合每个专业的所有思政目标点数据,形成本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考核结果。

2.反馈改进,定期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OBE的核心理念。笔者将该理念应用于课程思政的课程质量建设,形成“目标要求—教学实施—评价反馈—改进与提升”循环的专业思政质量保障机制。学校组织教师对照专业思政目标开展教学,在进行全局和局部的评价之后,进行课程持续改进反馈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作为下一次课程的改进依据。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学校建立专业课程思政持续改进机制,确定实施对象、周期、评价方式和流程、评价数据来源、评价合理性审核。其次,评价小组依据机制,采集教师、学生、督导组等多途径数据,结合课程思政考核结果,制定持续改进反馈信息,并约束教师及时修订和调整课程思政元素、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融合方法,提升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