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闭链循环模式建构

2024-03-12王玉金谭儒龙张微

科学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研究生

王玉金,谭儒龙,张微

(重庆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重庆 400054)

学术道德是科研领域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学术不端事件的持续曝光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道德可以理解为学术共同体进行学术研究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即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规范[1]。也有研究者认为学术道德就是学术研究的参与者处理学术研究活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分配的准则和方式,是道德在学术领域的特殊存在形态[2]。因此,学术道德的发展规律应符合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且应更加关注学术研究参与者群体中的“新手”:研究生群体。研究生位于学术生态链的底层。由于外部社会资本浸染、诱惑以及规则嬗变,研究生的学术惯习在不断适应与重塑中出现了主体性迷失[3],更容易出现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学术道德教育,是教育领域和科研领域的共同责任。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

众多研究者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不足。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应重点关注研究生的道德认知教育。有针对“是否了解学术道德规范”与“是否愿意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进行交叉分析的研究表明,对学术道德规范遵守意愿的强度与了解程度成正相关[4]。不同类型研究生在学术道德认知调查中也呈现出了差异,主要表现在博士研究生相比于硕士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认知的程度更高,这也说明校内教育将有助于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

其次,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欠缺。研究生诚信意识问题突出表现在对待学术成果没有诚信态度。例如,较多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估考核都会涉及学术成果的认定,部分研究生为了在综合评估中得到较好的分数以申请各类奖助学金,会以付费发表论文等方式进行“学术灌水”,这一行为已然违背了学术成果发表的初衷,即实现学术交流的目的。诚信意识的欠缺使得诚信行为受到挑战。

最后,研究生学术道德实践过程中的失范行为频发。研究生的学术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论文、学位论文、专利、学术论文等的研究构思、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实验实施、数据分析、结果呈现、论文署名等过程;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主要包括研究构思抄袭、数据造假篡改、无贡献署名等。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党和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人厅〔2002〕4号)、《关于成立教育部学风建设协调小组的通知》(教人厅〔2009〕3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等文件,标志着学术道德建设已纳入了我国教育管理最高机构。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下,众多研究者致力于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研究[5]。

整体来看,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主要集中于如何提高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以及遏制研究生学术失范等问题,但还未开设专门课程,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及科研诚信的认识由学术导师负责,尚未形成统一的机制。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践中还面临着如下困境:

1.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内容片面。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大多仅是针对学术规范的学习,而忽视了学术道德品质、学术道德活动、学术道德关系等内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应该贯穿学术活动的全过程,除开认知层面的教学外,更应该关注学术道德行为、学术道德态度、学术道德情绪等内容。王学凤[6]认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术精神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责任教育和学术创新教育四个部分,但上述各个部分的内涵及外延并未明确,这是学术道德教育实践面临的新挑战。

2.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途径较为单一。当前高校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程,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将该课程孤立成知识点学习的弊端,忽视学术道德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术道德教育的持续性、贯穿性、整体性及协同性。虽有研究者提出还可通过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教师的人格教育、自我学术道德教育以及学术规范实践活动等来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及诚信水平,但在实践过程中或存在形式主义,或存在边界不清等问题。

3.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方法较为机械。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灌输式,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知行分离,过于强调外部因素的强制作用而弱化了研究生的内在动机。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形成道德自律。

4.研究生学术道德调查研究方式较为单一。这主要体现在以自编问卷或中国化的测量问卷等进行学术道德调查。鲁萍等人[7]从学术规范和学术失范的认知情况、学术失范的具体行为、学术失范的原因及对策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武晓峰等人[8]则从主观认知及客观行为两个方面进行了学术失范调查研究,主观认知包括个体对于学术道德的认知和认同程度;客观行为主要是对自己和他人学术道德行为的评价。孙颖等人[9]采用Francis L.Macrina编写的《科研诚信》中的“科研过程中的科研不端行为”和“文章发表所涉及的道德意识”两个部分对博士研究生进行了学术道德意识调查。除开采用单一问卷进行调查的研究之外,也有研究者开始采用多个问卷对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邓丽芳等人[10]同时采用多个问卷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进行调查,测评维度包括:学术道德风险认知、道德推脱、导师指导及学校道德氛围等。刘敏等人[11]采用自编学术道德自评问卷的方法对研究生学术道德与成就动机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既不是阶段性的工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续性的发展过程。故本文借鉴管理学中有关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模式,以项目质量管理的方式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发展过程进行闭环提升管理。PDCA循环模式在教育质量评估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2],证实了其在教育领域的适配性。同时,笔者将道德四要素理论[13]和PDCA循环管理进行有机融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道德四要素理论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发展闭链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学术道德发展闭链循环模式

在质量管理循环中的P即计划,指的是在项目开始前实施项目的计划,在本模式中与道德认知(Moral cognition,MC)相对应。道德认知是在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之前所做的道德准备,可以认为是道德事件的计划。质量管理循环中的D即实施,在本模式中与道德情绪(Moral emotions,ME)相对应。道德情绪是道德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且是道德发展水平发生质变的必备环节,道德情绪总是伴随道德行为的存在而存在。循环中的C指的是检查与总结,在本模式中与道德意志(Moral will,MW)相对应。道德意志决定着道德行为的产生及实施与否,主导着道德行为的发展方向,可以认为是对道德行为的实时监测。循环中的A指的是处理,即对上一阶段检查出的结果进行分类管理,有益地保留,需要进一步优化的部分则进入下一循环进行新一轮的持续改进,在本模式中与道德行为(Moral behavior,MB)相对应。道德行为是道德发展水平的结果呈现,是对前三个要素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判断学术道德发展进展的标准。恰当而适宜的学术道德行为即是可以保留和强化的,而不道德的、不适宜的或有争议的学术行为则是需要进入下一个循环进行持续改进的。

四、研究生学术道德闭链模式实施

基于道德四要素理论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闭链循环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来探究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认知现状。内隐联想测验的内在逻辑是通过记录个体在进行不同分类任务时的反应速度来将个体对不同类别事物的内隐态度进行外显化。内隐联想测验主要以反应时为评估指标,它一般包括初始任务和反转任务两个不同任务。初始任务和反转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即可以被认为是个体的特定态度。标准内隐联想测验包括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目标词进行分类按键,第二阶段是对属性词进行分类按键,第三个阶段是对混合呈现的目标词和属性词进行按键且按键规则与第一、二阶段相一致,第四个阶段是对目标词进行分类按键但按键顺序与第一阶段相反,第五阶段是对混合呈现的目标词和属性词进行按键且按键规则与第二、四阶段的按键相一致。目标词和属性词除了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外,还可以以图片等其他形式替代。

这种测评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个体意识的干扰,消除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因此,该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了各个不同研究领域,特别是通过其他途径无法探究出个体真实态度的领域。例如,田俊美等人[14]采用内隐联想测试与量表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内隐亲社会行为与外显亲社会行为无显著相关,即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态度是分离的。而当前有关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的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来开展,未能有效地反映真实认知现状。而内隐测评方法则可以真实地评估学术道德认知,并以此作为后续闭链循环管理的起点。在进行研究生学术道德内隐测评中,目标词的选择可以是学术道德行为和学术不道德行为两类;属性词是积极和消极词汇,或者一般情绪和道德情绪词汇等。研究者对比研究生在将学术道德行为和学术不道德行为与积极和消极词汇进行属性匹配过程中的反应时间来探究其对学术道德及学术不道德的内隐态度,从而明确随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从何处入手进行改进和强化。

其次,通过情绪启动范式来探究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情绪。道德情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研究者将在道德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情绪称作道德情绪,它是道德动机的主要力量,能够将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亲社会的认知。也有研究者将个体在违背道德规范时产生的情绪或遵守道德规范时产生的情绪称为道德情绪,目前常见的道德情绪主要有自豪、内疚、移情钦佩等。想要促进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的产生,就需要发挥学术道德情绪的动机作用,通过实验范式的调控,来促进研究生感知学术活动中的积极学术道德情绪。故采用情绪启动的范式,即在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学习之前进行不同类型的情绪启动,并结合内隐联想范式,进行不同情绪类型与不同学术道德事件的联结任务;在训练过程中,探究研究生的初始学术道德情绪态度,并根据个体不同的初始状态来设计后续的训练模块,让研究生对学术道德事件或学术失范事件进行分别感知,不断强化学术道德学习材料的情绪性影响。此外,在设计情绪启动范式时,研究者要重点关注启动方式、间隔时间、情绪刺激的类型以及追踪强化等。研究发现,情绪启动效应的高峰主要出现在0~150 ms,且阈下呈现比阈上呈现的情绪效应更强、更稳定[15]。研究者可通过比较研究生在不同情绪图片启动状态下对学术道德行为和学术不道德行为的反应来开展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行为及学术不道德行为的情绪性评估。此外,基于研究结果,研究者将进一步强化学术道德行为的积极情绪效价,及学术不道德行为的消极情绪效价,促进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情绪发展,为学术道德行为的产生奠定基础。

再次,通过具身认知理论来坚定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意志品质。具身认知理论在道德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形成体系。研究者提出了具身道德的概念,认为道德的学习必须是以具身的方式来进行。具身道德的核心观念是通过将教学各要素进行具身性的改造来实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具身性体验,进而达到促进道德学习的目的。学术道德也具有道德的一般属性,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学习也应在具身理论的指导下来开展。进行具身学术道德学习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设计,一是建构具身学习环境,二是应用具身技术。具身技术又包括直接在场和间接在场两种形态。在学术道德领域,直接在场的学习方式即是研究生的真实学术实践,受限于研究生学术研究经验的不足,这显然不足以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练习的主战场,故间接在场学习形态是训练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关键。为了减少研究生在真实学术实践中的试错成本,其需要在实践之前进行趋向于真实的模拟训练。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具身技术的加持下,研究者可将研究生在未来学术生涯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学术道德事件、学术场景,或者已经发生的各类学术不道德案例等进行资源整合,将单一学术事件的文字报道、视频报道等进行整合开发成为学术道德的具身学习场景。在具身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通过置身情境感知、体验情境的氛围与信息,从他人情境中体验和感知学术事件的情绪情感,并将在情境中的体验过渡到自我的建构中,在对各类学术事件的感知中磨练道德意志品质,为未来发展真实学术道德行为奠定基础。

最后,在学术实践中检验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学术行为表现。研究生的学术实践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下、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各级各类规章制度规范下有序开展。适宜的环境,小到课题组、实验室的学术氛围,中到校园学术氛围,大到社会学科的学术氛围等,都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实践。导师是研究生求学生涯的领路人,在学术道德教育上更应充分发挥严师功能,为学生“领好路、带好头”,同时,在研究生学术实践的过程中实时把握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发展动态,及时反馈、及时进行闭链循环管理。此外,学术实践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研究生的特点及其所面临的学术道德场景的差异性。在进行研究生学术道德实践环节设计时,研究者还应该关注到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可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学术道德情境。例如,医学生的学术道德不光关系到道德领域,也关系到伦理领域。学校和导师都应为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建立不同的学习及评估体系,以内隐联想测评的学术道德认知现状为基础,以情绪启动范式为动力支点,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充分锻炼研究生的学术意志,力求建立个性化的学术道德闭链循环教育体系。

五、结束语

学术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内容,是贯穿研究生学生生涯的核心议题。同理,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也应是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议题。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多项问题,本文提出全新的学术道德教育模式,即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闭链循环模式,通过持续的闭链循环模式来发展和提升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实现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研究生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