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调查研究
——以M 高校为例

2024-03-12曹敏

科学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认同度教师职业幼师

曹敏

(青海民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青海西宁 810007)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自身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是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1]。专业、大量的学前教育师资对推动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较高的职业认同感是保证师范生对所学专业保持热忱、提升专业水平并在毕业后选择从事幼师职业的心理基础。本文以M校为例,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相关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M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74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问卷有效率为92%(详见表1)。访谈对象为16人。

表1 研究被试基本情况表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问卷是以聂永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问卷》[2]以及王鑫强、曾丽红等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3]为蓝本,经过改编而成,共包含职业认知、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及职业价值四个维度。在经过两轮预测试后进行正式测试。各因素与职业认同的相关系数在0.795~0.862之间,说明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所有数据利用SPSS 13.0进行录入、处理及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结果总览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得分为3.73±0.43,说明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分为中等水平)。四维度得分关系为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认知>职业价值>职业意志(详见表2)。

表2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认同现状

在性格、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在生源地、志愿选择、是否参加过相关比赛或活动、亲戚中是否有教育工作者、是否参加过教育见习或实习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1.性别比较

从性别维度,对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女生职业认同度为3.75±0.42,男生为3.51±0.48,总体上女生优于男生。并在职业价值维度上显著优于男生(详见表3)。

表3 性别比较

2.志愿比较

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及以后调剂在职业认同上的得分分别为3.89±0.47、3.74±0.27、3.54±0.37。三者得分关系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及以后调剂。根据LSD事后检验可知,其中第一志愿与第三志愿及以后调剂职业认同各维度均差异显著,在职业意志上,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差异显著(详见表4)。

表4 志愿比较

3.生源地比较

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职业认同得分为3.89±0.46,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职业认同得分为3.64±0.38。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职业认同度总体上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并且在职业认知、职业意志以及职业价值维度上差异显著(详见表5)。

表5 生源地比较

4.是否参加过相关专业的比赛或活动比较

参加过与专业相关比赛或活动的学生职业认同得分为3.82±0.43,未参加过的学生职业认同得分为3.57±0.38。参加过专业相关比赛或活动的学生职业认同度总体上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且在职业认知、职业意志、职业价值方面差异显著(详见表6)。

表6 是否参加过相关比赛或活动差异比较

5.是否有教育行业亲戚的比较

亲戚中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在职业意志与职业价值方面显著高于亲戚中没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详见表7)。

表7 是否有教育行业亲戚差异比较

6.教育实践活动对职业认同的差异比较

参加过教育见习或实习的学生职业认同得分为3.80±0.44,未实习或见习过的学生职业认同得分为3.60±0.37。去过学校实习或见习的学生职业认同度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且在职业认知、职业意志方面差异显著(详见表8)。

表8 教育实践活动对职业认同的差异比较

(三)被试职业选择影响因素

在被试认为影响自我职业选择的因素中,工资收入排在得分第一位,其次是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工作编制、工作氛围、职业声望、家人支持(详见图1)。工资水平、个人兴趣以及个人发展排在影响学生职业选择的前三位。

图1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

四、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总体情况分析

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四个维度中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认知维度得分较高,职业意志、职业价值维度得分较低。

(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以变量对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影响的差异显著程度(p<0.01)为指标,选取志愿选择、生源地、相关活动或比赛、教育见习或实习四个人口学变量,分析其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1.志愿选择

第一志愿录取学生在职业认同上高于第二志愿录取学生并显著高于第三志愿及以后调剂的学生。第一志愿的学生大多在选择专业时就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出于个人兴趣、家人支持等原因对学前教育专业抱有一定的热爱。S同学提到“有亲戚也是学学前教育的,她也是幼师,报志愿的时候跟她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上网查了一下,在这之前是不太了解的。查了一下之后,感觉还挺感兴趣的”。而第三志愿及以后调剂的学生在高考前对学前教育专业没有足够的了解,甚至会存在误解,如C同学表示“也没想到会被录了,之前也不了解这个专业”。因此这些学生在入学后会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也偏低。

2.生源地

生源地为城市的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上总体高于来自农村的师范生。生源地反映的是个体在入学前的主要社会生活环境。个体观念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习得,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也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环境对幼师职业不同的公共认同度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师身份的公共认同包括政府认同以及该职业以外的非政府的社会认同,公共认同与教师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公共认同是自我认同的前提和基础[4]。在城市中,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实施速度与力度、师资力量及课程实施水平等皆优于农村。在学前教育专业水平皆优于农村的基础之上,城市的公共认同也优于农村的公共认同,就如W同学表示“在城市公办幼儿园里,家长看幼儿教师这是一种教师职业,但是在农村,家长只当幼师是看孩子的”。这种公共认同影响着生活在其环境中的个人,入学前的师范生受不同环境中幼师职业公共认同度的影响而有着不同的教师职业认同度。

3.相关活动或比赛

参加过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活动或比赛的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上显著高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师范生通过活动和比赛,利用“学”实现“做”的转换,利用“知”通往“行”的开始。通过“学做结合”与“知行合一”的锻炼,师范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与技能水平的增长,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了成就感的获得,增强了对幼师职业的认同度。此外,在与相关专业其他学生的合作与竞争中增强了师范生自身的归属感和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4.教育见习或实习

教育见习或实习过程,就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检验与运用过程。在实习或见习中,师范生可以实现“所学”到“所用”的转换,促进知识的内化;可以感受幼儿园真实的教学氛围,激发教育情感。“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实打实地进入到幼儿园工作氛围中去,才能更好地促进师范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提高其职业认知。Z同学表示,对于外界“幼师是保姆”的说法,在自己真正进入到幼儿园实习和见习的时候才发现外界的评价具有偏差。C同学也表示,随着对学前教育专业及幼师工作的进一步了解,才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幼师”。

(三)被试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地位

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幼教职业在整个职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一般来说,确定职业社会地位排列模式的指标是经济待遇、职业声望和社会权益[5]。工资收入是生存的基础,是自我价值的最直接体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个体最基本的需要也即生存需要,作为生存基础的工资收入,成为学生第一个考虑的因素也不足为奇。工作编制和职业声望分别排在第四位和第六位。在访谈中,多名同学表示自身受幼师的工资待遇、职业声望影响较大,在问及外界对幼师的评价时,多数同学听到的是“幼师是照顾小孩的保姆角色”,C同学表示,如果外界评价依旧如此,以后很有可能不从事幼师行业。

2.个人因素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个人兴趣与个人发展分别排在第二位与第三位。S同学表示“觉得每天跟小朋友一起相处还挺开心的”,C同学表示“我很喜欢小孩子”,X同学表示“对幼师的课程挺感兴趣的”,Y同学表示“跟幼儿接触心态会更好一点”。这说明尽管社会地位对师范生选择职业的影响较大,但从学前教育专业本身来说,师范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认真学习专业课程,也愿意在幼师行业中投入热情。

五、建议

对某一职业的认同,既有国家政策的宣传引导,也有学校的传授熏陶,更有个人的理解、爱好等因素。因此本文从国家、学校及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增强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建议。

(一)国家层面

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寻找和追求意义的生活[6],社会心理环境影响着幼儿教师对其职业意义的判断。政府应当发挥引领作用,做好学前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提高幼儿教师的公共认同度。

首先,加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引导大众树立对学前教育的正确认识,改变幼师是“保姆”的错误观念。人们对某一职业的看法与这一职业的性质与专业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意识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以及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是大众对幼师行业误解的主要原因。这要求国家形成“地位提升-专业宣传”的双重宣传机制,一方面在政策上确定学前教育的地位,另一方面提高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根据调查,生源地为农村的师范生职业认同度低于来自城市的师范生,因此,更应当加大农村学前教育宣传力度。

其次,提高幼儿教师工资水平和编制数量,增加幼师行业的薪资吸引力。工资水平与编制有着直接的关系,带编教师与不带编教师的工资差异巨大,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归属感。由于幼师编制数量少,师范生关注的工资多为不带编教师的工资水平。在访谈中多数同学认为幼师工作强度大但是工资低,只能保障基本的生活消费。只有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工资待遇上吸引幼儿教师扎根幼师行业,避免幼儿教师深陷基本生存的压力而无暇顾及事业上的发展。

最后,对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尽管我国学前教育起步较晚,但仍需提高幼儿教师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促进学前教育向更“专业化”发展。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学期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等任务,但相较于对中小学师资队伍的高要求,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更多的是数量以及基本条件如拥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要求。因此,一方面应当对幼师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目标,一方面完善幼师职前、职后教育,为幼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与支持。

(二)学校层面

学校不仅要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承担起培养师范生职业认同的责任。

首先,开展多样的活动及比赛,营造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在系统的专业学习之外,活动及比赛可以称作学习的调味剂,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遵循专业性及多样性原则,充分调动师范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尽可能多的师范生可以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及比赛。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比赛使专业学习更富有活力,师范生也能够通过活动及比赛不断完成输入-组织-练习-输出的过程,促进知识的内化、技能的熟练以及思维的整合与深化。

其次,课上课下相结合,给予非第一志愿学生更多关注。调查结果显示,第三志愿及以后调剂的学生与第一志愿学生在职业认同度上差异巨大,这与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不了解有关。热爱基于了解,教师应当应当促进这类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如提问其力所能及的问题,请学生展示所能够较好呈现的作品,在课堂上为其提供更多表现机会等等,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成就感中增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喜爱。

最后,增加见习与实习机会,丰富师范生感性认识。情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发生,人类的学习行为不是抽象的,而是在具体情境下的、蕴含社会交往的过程。学校应当加强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提供师范生见习与实习机会,在幼儿园真实情景中丰富对幼儿园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增加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了解,增强与幼儿的接触,增进对幼师行业的认同与热爱。

(三)自身层面

首先,拓宽知识获取途径,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师范生自身专业水平影响其职业认同程度。师范生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和价值感。因此,师范生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并学会主动寻找教师、同学的帮助。同时积极参加校内或校外的相关活动,拓宽知识获取途径,在不断地学习与体验中感悟学前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其次,坚定专业信念。师范生自身信念的坚定程度影响其职业认同程度。在社会功利主义气息的影响下,外界的评价、工资的水平成为影响师范生选择职业的重要标准。在这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之下,师范生自身应当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坚定的职业意志力。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应当从国家、学校及师范生自身入手,三位一体打造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生态圈,为提高师范生职业认同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从“自在”状态走向“自觉”状态,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猜你喜欢

认同度教师职业幼师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男幼师荒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高考加分新政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表演:幼师语文口语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