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有效路径研究

2024-03-12西北政法大学王娜

办公室业务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算法

文/西北政法大学 王娜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时代,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这一要求为高校思政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教育领域的变革。对高校来说,推动人工智能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已经是推动思政工作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其将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我们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将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诸多风险,如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网络安全风险、人的干预弱化等问题。因此,如何破除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和负面影响,发掘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创新价值和现实路径,对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言十分迫切。

一、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人类社会步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提供了强大技术赋能。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应用等方面推动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和渠道,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从“思政”到“智慧思政”的转变,从“知识教育”到“智慧创新”的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到培养“智慧型人才”的转变[3]。因此,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符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求的具体实践,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求。

(二)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现实的人因其成长环境、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社会身份等的差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间、空间属性以及不同的思想特点,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4]高校思政教育是教育引导学生丰富精神世界、塑造正确价值观念的一项教育活动,由于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想情况,因材施教。人工智能基于大数据和其背后的强大算力,可以对学生行为、特点进行精准分析,使教师更加客观精准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习惯、兴趣、心理等信息,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在施教过程中做到对知识的精准投放,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引发其思想上的共鸣,保障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受到冲击。1.思政教师的能力素养面临挑战。由于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普及性、共享性等特点,得益于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和互联网的便捷,诸多思政教育资源在互联网上开放共享,打破了传统的教师独占教育资源的局面[5]。在此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的关系也正从“领着走”向“并肩行”转变,当代大学生在人工智能的算法推荐赋能下,其掌握的学习资源可能更新、更丰富。部分高校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通常安于现有“我说你听”“我讲你记”的既定教学模式,自身的能力素养跟不上快速且汹涌的智能化发展浪潮,其能力素养水平和新时代人才培育需求之间逐渐出现落差。2.教学方法创新不足。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多样性发展带来了可能,高校思政教学将逐渐从“块状教学”向“多元、精准、自主、协同”的格局转变。一些高校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束缚,在探索运用好创新技术,以智慧型教学推动思政教学向内容投放精准化、教学方式多元化、学科资源协同化的方向发展上做得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分析和解决好现实中面临的问题时能力不足。由此可见,运用人工智能生态下的新兴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二)数据信息安全面临风险。1.人工智能服务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人工智能实质上是对人类智慧思维的模拟和延展,特别是伴随着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爆发式增长、算法持续改进、算力不断增强等都加快了人工智能的成长速度,也带来了人工智能信息监管上的挑战[6]。当前,尚缺乏对人工智能服务进行约束的有效手段,一些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也被纳入了人工智能的数据源和算法池,人工智能服务的信息真实性、价值导向正确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2.算法推荐与价值引导存在不确定性。信息传播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基于信息编辑权和信息处理权的算法推荐,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人类网络行为进行数据分析,针对不同人类个体精准投放有关信息,在无形中使人们接收的信息中隐含了各种社会思潮、思想理念及价值观念等。在人工智能获取的海量数据中,掺杂有大量未经验证的数据信息,加之“信息茧房”等不良现象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学生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的影响下,在思想引导和个人价值观塑造上出现偏差[7]。

(三)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塑造作用弱化。1.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方面的风险。人工智能推动了人机交互型学习工具的广泛应用,场景化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多维感官体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政教学效果,但其便利性也使大学生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技术依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同时,一些场景教学传播平台为了谋求高访问量和利益最大化,推送的内容可能过度强调娱乐效果,导致思政教育的严肃性被弱化,价值塑造作用被消解。2.教育过程面临人文温度缺失风险。人工智能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全面、即时和动态的分析,并进行反馈和预测,使其具有运用到思政教育领域的可能[8]。但以大数据、算法推荐和算力支持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交互,缺乏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中产生的思想交互性和情绪感染力。思政教育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是一种对人进行主流价值引导和塑造的工作,如果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但在人工智能介入思政教育初期的“新鲜劲”消退后,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也将逐渐减弱。

三、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深化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改革。1.提高思政教师的智能化能力素养。马克思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9]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高校思政教师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做到“思维新”。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具备包括智能教育意识、智能教育思维、智能教育技术、智能教育伦理等在内的智能教育素养。学校层面要加强对“智能思政”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对思政教师智能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增强教师对思政教育智能化进程的主动适应能力。思政教师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努力提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力,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人机交互关系、师生地位关系,用好人工智能这一时代利器,加快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2.推动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时,要找准人与技术的关系定位,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中人机耦合的最佳路径,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减少教师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提高对信息的整合、分析和运用能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例如,通过人工智能的精准分析,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开展“精准定制”教学。通过人工智能对教学过程进行完整记录和信息整合分析,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帮助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推动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二)健全信息安全监管机制。1.强化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监管力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服务的逐渐普及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同时也存在着算法偏见、信息安全、内容真实性存疑等安全隐患。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教育场景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相关职能机构的监管作用,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人工智能服务供给源头、渠道、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监管,守住网络安全、思想安全底线。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智能算法推荐。为确保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始终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和正能量信息融入算法推荐。要增加“算法空间”正能量信息供给,提升正能量信息在“信息池”的权重配比,从源头上提升算法推荐正能量信息的供给率。同时,要提升“算法空间”正能量信息产量,并扩展传播面。

(三)强化人对智能思政的干预力度。1.突出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人工智能虽然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些技术上的便利,但其本质仍是基于仿人类思维的数据处理,对数据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缺乏主观判断能力[10]。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的精准性和个性化程度,但尚不具备情感交互、心理疏导和情绪感染等复杂能力,远未达到代替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地位的程度。因此,在推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思政教师的过程主导作用。2.提升智能思政的人文温度。人工智能反馈的结果是对大数据进行计算后的“数据画像”,难以像真正的人类一样把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融入社会和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在人机交互中缺乏必要的人文温度。思政工作的核心是“人”,无论思政教育怎样改革创新,都必须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保持思政教育应有的人文温度,应以人工智能为辅助,在思政教育中注重与施教对象在情感上的互动。

四、结语

推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要充分认识其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又要深刻认识其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在推进高校思政课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思政算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MapReduce的改进Eclat算法
思政课“需求侧”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9:人工智能
进位加法的两种算法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