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疼痛医学学科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2024-03-12姜海婷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医师医学学科

姜海婷 韩济生

(1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191;2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191)

疼痛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关注急性疼痛及慢性疼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1,2],强调与神经内外科、麻醉学科、影像介入科、骨科、康复医学科等跨学科协作,涵盖疼痛的机制、评估、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旨在为病人提供有效的疼痛缓解方案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疼痛的认知及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国疼痛医学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也不断进步,取得了较大进展,并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学科[3]。

为面向国家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质量,疼痛医学的学科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需不断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强化学科内涵建设,突出优势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推动疼痛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1.加强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是核心基石

相对于我国其他临床学科,疼痛学科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始于20 世纪60 年代的针刺麻醉原理研究为中国疼痛医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4,5]。此后,以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四位一体平台为首的研究团队,将疼痛与镇痛、药物依赖与防治、神经系统发育、损伤与重大疾病以及针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列为四个重点方向,开展一系列疼痛应用基础研究。

近年来,虽然疼痛医学在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领域涵盖了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等。但中国疼痛医学仍需更多的研究经费和资源支持来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应鼓励和加强相关基础科学及应用,关注预防急性疼痛演变成慢性疼痛等前沿热点,注重借鉴相关学科经验和突出特色相结合,支持原创性科学技术研究,通过建立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团队,促进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结合,构建以疼痛科为主体的多学科诊疗平台,规范疼痛综合管理流程,为病人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2.强化临床科室建设是重要内容

2004 年,韩济生牵头发起倡议设立“疼痛科”[6];2005 年,卫生部领导听取各地疼痛科主任们的建科意见;2006 年举办首届疼痛科主任峰会;2007 年,原卫生部发文明确在中国二级以上医院成立一级诊疗科目的临床科室“疼痛科”,疼痛科的职责是治疗各种慢性疼痛(区别于以防治急性痛为主的麻醉科)。2008 年,疼痛诊疗项目进入国家医疗项目收费序列;2011 年,疼痛科相关“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条目成为三级医院评审必查项目之一;2013 年,中日友好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首批6 家医院通过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审[7];2016 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友好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成立;2020 年,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牵头发起“南京疼痛科指数”项目,连续发布中国疼痛科临床声誉排行榜,为全国疼痛科发展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基础,促进疼痛学科高质量发展;2023 年,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公布、国家级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单位名单、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亚专业专家组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疼痛科进入复旦大学《2022 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标志着疼痛医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少医院已经或正在建立疼痛诊疗中心、疼痛科或疼痛门诊,疼痛专科医院和诊所也在陆续出现,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需建立多中心综合诊疗平台,促进疼痛医学学科建设。

3.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是第一要务

建设具有一定数量、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发展中国疼痛医学的第一要务。1995 年,在法国UPSA 疼痛研究所(UPSA Institute of Pain)资助下,建设了中国早期疼痛医学骨干队伍[6]。此后,北京大学医学部疼痛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疼痛医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疼痛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徐州医科大学疼痛研究与治疗中心、南昌大学疼痛诊疗学教研室等疼痛研究机构,为疼痛医学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6]。为适应医疗机构合法开展疼痛医学诊疗工作并逐步建立疼痛医师制度的需要,推动与规范疼痛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职业规范标准。2008 年,全国疼痛中级职称考试启动,为疼痛科医师的专业发展拓开了一条道路,为学科人才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012 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疼痛专业高级考试在全国推行,但仍有部分各省市未能开展疼痛高级考试[6]。

目前,中国尚在探索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疼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8],加强疼痛医学一级学科以及学位点建设至关重要,需进一步完善医学院校内疼痛医学相关医学教育,建设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强专科人才培养和全生命周期医学教育,建立国家层面的疼痛专科医师培训制度。2000年,应中华医学会要求,组织编写《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9]《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10]《疼痛学》[11]及《神经病理性疼痛学》[12]等教材,对促进疼痛医学学科发展、开展疼痛医学教育、规范疼痛医学相关临床诊疗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已将疼痛学纳入医学教育项目和内容。

与此同时,疼痛医学领域内亟需培养学术造诣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或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需要制订相应的优秀学术骨干选拔和引进办法,明确学科负责人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为优秀学者和学术团队的发展创造条件,充实疼痛医学专业机构队伍,并选拔具有潜力的青年骨干进行培养,完善疼痛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是关键举措

疼痛医学相关学术组织的成立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学科发展。1974 年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于美国正式成立。为促进中国疼痛医学发展,特别是促进临床工作者和基础研究者间相互联系和了解,加强科研合作,提高中国疼痛医学水平,并促进国内外交流合作,1989 年,韩济生牵头创建中华疼痛研究会(Chines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CASP),即IASP 中国分会;1992 年转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6]。

为规范临床疼痛医师的培养和管理,提高疼痛医师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依法维护疼痛医师在职业活动中享有的合法权益,2011 年,成立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委员会;2016 年,更名为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6]。同一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疼痛专业委员会成立。这些学术共同体通过组织全国性、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学组形式和行政区形式的疼痛医学学术会议,促进了学界交流合作,后续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及适宜技术推广,注重发挥传统医学的重要作用,突出学会工作重点和亮点。

5.打造专业学术期刊是必备渠道

专业学术期刊分享平台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信息交流的场所,更在于其对于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学科的持续发展。《中国疼痛医学杂志》自1995 年创刊以来,致力于为疼痛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随着投稿规模的扩大,杂志的出版周期也经历了多次调整。从最初的季刊,到2004 年的双月刊,再到2011 年的月刊,其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学术期刊在满足学科发展需求中的重要角色。杂志在内容上不断优化,聚焦前沿与交叉学科,指南与共识、学术动态、特约综述、疼痛管理、合理用药等栏目建设。今后,还需注意疼痛医学学术期刊出版的国际化,争取创办英文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推动学术交流和促进知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为培养“有痛早治,免转慢性”的意识,积极提倡“为民除痛是医师的天职,免除顽痛是人民的权利”[4],新媒体时代,杂志应面向学者、面向公众,搭建疼痛科普知识库,普及疼痛的防治知识,引导公众正确对待疼痛问题,提高人们对疼痛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帮助病人消除顽固疼痛、享受无痛生活,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应是各界共同的努力目标。

6.增进国际合作交流是有力助推

中国疼痛医学的建设,必须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基础与临床结合,教学与科研并重。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祖国医学的宝贵经验,发挥中医药学在疼痛治疗中的独特优势[13],结合现代医学科技,不断创新和完善疼痛治疗方法。同时,也要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疼痛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疼痛医学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1979 年,韩济生受邀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麻醉药研究学会上向国际宣告“初步探明了针灸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说明传统的中国针灸是有理论基础的”[6];1987 年起,韩济生连续12 年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科研基金资助;1997 年,NIH 召开了关于“针刺疗法”的听证会,韩济生作首场主旨演讲,确立了针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012 年,开始负责国际标准化机构(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ISO) 电针仪国际标准的制订,该标准于2022 年6 月正式发布,进一步推动针灸走向世界,也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起到了可循的示范作用。

当前,疼痛医学飞速发展,影响力不断攀升,体现出疼痛医学学科经过多年的积累,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中国疼痛医学领域专家学者们应积极抓住时代机遇,直面挑战,攻坚克难,进一步推进疼痛学科建设,促进疼痛医学学科繁荣。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医师医学学科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医学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