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中球囊反复爆裂病人1 例 *

2024-02-20靳子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骨刺三叉神经圆孔

靳子娟 李 云 朱 军 赵 然 杨 鹏△

(1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唐山 063000;2 华北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曹妃甸 06321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根据病人情况及病情程度,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PMC)因其微创、重复性好而备受欢迎。PMC 是由Mullan 等[1]在1983 年提出的一种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式,通过充盈球囊压迫半月节造成神经的机械性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术中球囊充盈容积一般在0.4~1 ml,压迫时间为1.5~2.5 min。球囊呈“梨形”提示手术预后良好[2,3]。颅底卵圆孔为该术式的必经之路,对于颅底解剖结构正常者采用该术式通常术程顺利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颅底解剖结构异常者则不然。2022 年7 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收治1 例卵圆孔解剖结构异常病例,旨在为类似病例提供治疗经验,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病例:女性,63 岁,主因右侧面部间断性疼痛2 年,于2022 年7 月1 日入院。疼痛以口角处疼痛为著,呈刀割样,口服卡马西平症状可缓解。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64 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7/80 mmHg。其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2020 年9 月16 日曾在唐山市某医院行射频手术治疗,半年后再次复发。病人既往高血压病史10 余年,血压最高可达180/110 mmHg,口服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2.5 mg,每日1 次,血压控制可。完善术前相关检查:载脂蛋白A1.90 g/L(参考范围:1.2~1.76);总胆固醇6.04 mmol/L(参考范围:2.7~5.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4 mmol/L(参考范围:2.07~3.37);人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 定量测定482 ng/ml(参考范围:< 150)。其余术前常规化验指标均在参考值范围内,身体状况可耐受开颅手术。完善颅底薄层CT (1 mm)及头部MRI 检查,评估病人卵圆孔情况及三叉神经根受责任血管压迫情况。病人无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底条件适合PMC。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病情及治疗选择方案,病人表示惧怕开颅手术,并接受PMC 术后出现的面部麻木,且病人为复发病例,综合分析选择行PMC。术中在C 形臂X 光引导下将14 号穿刺针自口角旁约2.5 cm 处穿刺至卵圆孔,去除针芯,放入4 号Fogarty 导管并使其尖端超过穿刺针尖12~14 mm,注射造影剂0.6 ml 充盈球囊[4]。该病例球囊充盈顺利但维持困难:球囊充盈约30 s 即爆裂,术中总计爆裂6 根球囊导管,最后一次球囊压迫时间约1.5 min,病人全身麻醉清醒后疼痛消失。术后再次查看病人颅底薄层CT (1 mm),发现病人颅底内面卵圆孔边缘有一小骨刺(见图1A-F)。

图1 手术相关病例资料

2.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因其微创、操作简便、重复性强且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降低了病人对手术的恐惧而越来越受到广大病人的青睐[5]。卵圆孔为该术式的必经之路[6]。对于解剖结构正常的病例,可以通过常规的手术方式帮助病人解决疼痛。正常人的卵圆孔边缘光滑,我科使用PMC 治愈三叉神经痛病人约500 例,首次出现因卵圆孔边缘骨刺而导致充盈的球囊多次爆裂的情况。然而,对于自身解剖结构存在异常的病例,常规的手术方式则会进展不顺利,或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达不到预期的手术效果,或虽可使疼痛暂时缓解,但容易复发。国内外也罕见该类报道[7~9]。

该病例是1 例解剖结构存在异常的病例。该病人颅底内面卵圆孔边缘存在骨刺,可能会刺激三叉神经而引起疼痛,且询问病史,病人疼痛以口角为著,三叉神经第三支恰好自卵圆孔出颅,解剖结构与病人症状相符。病人曾行射频手术治疗,术后半年疼痛再次复发,因当时未发现颅底内面卵圆孔边缘存在骨刺,并未解决骨刺问题,再次复发不排除骨刺刺激的因素。

PMC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国专家共识(2022 版)[10]指出近年来球囊压迫时间呈明显缩短趋势,对首次接受治疗的病人,推荐压迫时间为1~2 min,对于复发病人压迫时间可延长至2~3 min,应翔等[3]更倾向于压迫1.5~3 min。该病例虽因充盈的球囊导管不能维持而达不到推荐的压迫时长,但为了尽可能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术者在术中多次重复该操作,共计爆裂6 根球囊导管,且最后一次球囊压迫时间约1.5 min,接近共识推荐的压迫时长。因此虽然术中球囊维持困难,但病人的疼痛术后得以控制。

该病例实属罕见,在病例处理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虽在术后发现了卵圆孔边缘存在骨刺这一解剖异常,但并未在术中着重解决这一问题,且术后再次复查颅底CT,发现骨刺并未在术中随着球囊的多次爆裂而断裂,若疼痛与骨刺刺激相关,则病人术后再次复发的可能性较解剖结构正常者大。该病人术后半年复查疼痛未复发,仅遗留右侧面部轻微麻木,我们将继续随访并报道。

综上所述,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时要仔细查看病人颅底薄扫CT,排除自身发育异常的情况,从而为病人设计更加个体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骨刺三叉神经圆孔
基于MRI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形态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超声心动图在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术中的应用价值
“骨刺”听起来很吓人
浑身骨刺的肯龙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肯龙的凶悍骨刺
基于光电检测和PLC控制的自动化圆孔倒角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壮医刺血疗法和骨刺散外敷治疗颈椎病40例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
厄米-高斯光束通过圆孔衍射的两种计算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