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黄河文化为价值导向的新工科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
——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

2024-03-11麻微微孙英杰张焕云李卫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环境影响黄河

麻微微,孙英杰,张焕云,李卫华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将思想政治工作逐渐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在新工科新教育背景下,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对于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1-2]。然而,课程思政并非以硬性方式将思政内容并入到课程中,而是要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寻找巧妙的思政教育嵌入点,同时要强化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和创新性,从而将思政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到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之中[3]。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律、评价标准,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技术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环境保护状况,并为环境治理做出贡献。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社会可持续发展,环保理念传递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教育价值,将其有机地融入环境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和价值。黄河文化与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内涵相融相通,将黄河文化融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环节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对于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一是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目标之间的矛盾。目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以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技术导则为主,而忽视了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追求[4]。同时,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往往关注实用性和技术性,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水平较低。

二是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目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建设中大多数师资队伍由技术人员构成,缺乏具备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任教师。这使得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产生偏差,影响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5]。因此,要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案例资源。

三是思政育人的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性。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思政教育形式主要以教师讲授和课堂互动为主,缺乏针对性的活动和交流机会,无法满足新模式下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6-7]。为了更好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二、以“黄河文化”为价值导向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山东是黄河流域唯一河海交汇区,是下游生态保护和防洪减灾的主战场,在动能转换、对外开放、文化传承等领域独具优势。作为山东省省属高校,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专业更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旨在为地方区域环境污染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技术发展不断输入新生力量。因此,将环境影响评价与黄河文化有机融合,有利于推动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理念作为该课程思政导向基点,构建“识黄河—颂黄河—忧黄河—治黄河”课程思政主线,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理念中蕴含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历史使命和家国情怀、科技创新”等课程思政元素与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构建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课程思政体系(如图1所示)。基于黄河文化价值导向构建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体系设计思路:

图1 以“黄河文化”为价值导向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体系

1.识黄河——环境现状调查分析

首先,在智慧树学习平台上上传与黄河流域分布、周边城镇村庄建设与发展以及文化孕育等相关的导学案例、导学视频,精选国家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文件、报告等,供学生进行课前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环境现状调查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第一步,为了有效说明环境现状调查的具体过程及调查内容,以黄河流域基本概况及上游、中游和下游环境特点为对象,阐述如何进行黄河流域环境概况调查分析。同时,组织学生开展黄河入海口(山东东营)水环境生态现状调查,通过野外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境现状调查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的认识。通过黄河流域环境现状调查,学生真正走近黄河,认识黄河,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之博大精深、中国智慧之高深莫测。

2.颂黄河——环境影响评价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针对区域发展或建设项目进行影响评价时,对于黄河这样的重要河流,环境评价更是必不可少。以黄河的贡献为主题开展小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黄河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中华儿女幸福生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例如,运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阐述黄河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利用塞上江南阐述黄河提供了灌溉水源,塑造了肥沃的平原。通过丰富多彩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与日益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此过程中,强调黄河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科学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评估已经规划或实施项目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影响黄河生态环境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黄河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影响评价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忧黄河——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开展任务驱动式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调查山东省黄河流域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组织学生去黄河入海口处实地考察,并收集相关材料进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写。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并有效掌握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现状调查、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等重点知识。同时,将水资源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问题频发、生态保护及节水意识不够、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水事争端增加等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对生态全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饮用水保障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为黄河治理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4.治黄河——环境影响评价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最终目的是通过环境现状分析和潜在环境影响预测结果,为减缓环境破坏,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合理或优化的解决方案。学生根据黄河流域实地考察,了解黄河流域存在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科技文献,了解黄河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鼓励学生为黄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及黄河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科学合理调控水资源和水沙关系等献计献策。介绍国家制定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规划及实施方案,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如黄河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探讨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在提出问题和交流中,促进思想碰撞,加深对黄河流域环境保护的理解。另外,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定具体的黄河流域环境保护措施方案,思考如何从民众、政府、企业等多个角度,实现黄河流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复杂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敢于创新,勇担使命。

三、创新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实施

为了推进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是重要实施途径。目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氛围枯燥,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实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高校课堂教学中,成为改进传统教学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智慧课堂能够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把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巨大[8-9]。基于此,结合智慧树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以案例式教学为基础、以自主的研究式学习为核心、以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多元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将多元化教学模式与智慧树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使教学从传统的线上课堂延伸到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促进教学的深入开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

图2 多元化—智慧课程教学模式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以实践案例为教学核心的教育方式,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积累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10]。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案例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知识、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技巧、提高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能力。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真实案例进行整理归纳,建立一份交叉互通、有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库。通过案例式分析,有利于学生提高环境评价能力,既能够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又能够深入分析具体案例的细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案例中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逻辑。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以黄河流域开发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开展项目调查与评价。设计情境需要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阶段及其相关知识点进行模拟,例如,在开展环境风险预评价时,可以设计一个实景模拟场景,让学生扮演评价主体,探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方法;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写时,可以设计一个群众议事、社区议事、专家评审等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体会到不同利益主体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不同看法、因素和参与方式,并通过课堂模拟环境影响评价评审会等情景模式让学生对环评报告书进行互评,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并进一步就类似问题提出发散性、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选取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案例,开展小组学习、自由讨论、课堂小讲座等“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以及针对性的措施等问题,深入思考与探究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通过情景模拟和自由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影响的评价与控制、环保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督等知识点,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独立探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情境式教学在强调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在团队中快速适应、协作融洽,具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并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中,情景式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自身的实践应用水平和思政素质,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育手段。

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能够有效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报效祖国的热情与志向,从而更加全面地促进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

四、结语

黄河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和价值观念,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价值。将黄河文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不仅可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更可以启示学生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尊重,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特点和黄河文化的价值观,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从多个角度切入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独具特色,有效促进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的同向而行。将黄河文化融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教育中,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新思路。该新型课程思政设计理念将为高校环境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环境影响黄河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养殖的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