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及应对策略*

2024-03-11吴启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舆情校园大学生

金 勇,吴启祥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见、难以防范等特点,如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事件进行预先处理,会给高校的正常秩序带来极大的干扰[1]。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持续化建设与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承载高校、社会舆论的重要媒介工具,与此同时,大学生与互联网的交互程度不断提高。在深入高校的调研中发现,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针对网络上的热点新闻事件,大学生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道德情感等角度,发布与此事件相关的观点,抒发的情感与表述的言论将通过互联网、新媒介的碰撞与交互,从而在网络中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传播力与导向性的言论。现阶段,“两微一抖”(微信、微博、抖音)作为大学生中主要使用的社会媒介,其中承载着大量校园热门话题[2]。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传播工具的多样化发展,由于校园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社会舆论危机现象屡见不鲜,此现象已对高校的正常教育教学造成较大的影响[3]。为解决此方面问题,本文将以新媒体环境作为研究背景,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对高校舆情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规范化实施展开研究。

一、新媒体网络传播特点分析

(一)即时性

传统的传播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或信息从发布到回馈需要经历一个耗时较长的过程。相比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新媒体传播主要依靠网络,信息传播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新媒体的发展,使各类网络信息能够即时传递,甚至可以达到“零时差”的传播效果[4]。尤其是针对网络中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新媒体能够快速、及时对事件做出回应,在此过程中,所有新闻传播者都具有双向沟通的权利与舆情导向控制权,在沟通过程中,网络信息传递是相互影响的,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可以不受到任何约束,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也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此种现象导致舆情在校内的影响范围较大。一旦在此过程中出现负面信息的传播,势必会在校园内产生恶劣的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对校园风气造成干扰,从而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落实校内舆情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速度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影响力较强等特点。当信息或突发性事件被发布到网上后,会被网友迅速扩散,而新媒体工具又具备双向互动性特征,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信息将以几何倍数的速度传播[5]。总之,可以认为新媒体网络传播具有快速性特点,当负面信息或不正当言论在校园内迅速传播时,不但会对校内学生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对校纪、校内秩序造成负面干扰,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三)广泛性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现状,本次调查主要以本省部分全日制本科、专科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取网络问卷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信息数据,覆盖全省范围,涉及了皖北、皖中、皖南地区,包括了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师范类以及职业类专科学校。回收问卷4690份,接受调查的学生男生1605人,占比34.2%,女生3085人,占比65.8%,年级分布为大一75.05%,大二16.1%,大三2.56%,大四及以上6.29%。综合调研结果,相关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

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会使用新媒体工具进行信息的检索、传播。相比其他网民,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高、整体思维较为活跃,更乐于参与社会中热点新闻的讨论,并且习惯于利用自身的想法与观点,引导公众意见与舆情导向[6]。同时,新媒体网络又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面对网络舆论,大学生的认知很容易被“误导”,即部分观点与舆论会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羊群效应”,尤其网络中一些具有煽动性特点的言论,更是会引起学生的讨论,使其盲目跟随或产生不理智判断。此外,校园环境比较封闭,信息或消息十分容易在一个密闭的地方迅速传播,从而在校园中引发更大的轰动。综合上述分析,新媒体网络传播具有广泛性特点,而高校也应在此过程中做好对校内舆情的正向引导与管理,确保校园秩序的稳定。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

(一)问责制度

为实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的全面创新,应在开展相关研究前,完善校内的问责制度。在此过程中,高校宣传部负责人应参照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方案,制定校内《舆情报道应急问责制度》等相关文件[7]。工作中,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及时掌握舆论动向,坚决杜绝各种不良信息,了解校园内各类媒体中学生的言论与动向,消除负面效应,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对于在此过程中违反高校舆情管理文件规定,在网络上随意发布负面报道、负面言论,从而对校园管理产生不好影响的事件,相关负责人需要在网络中追踪此用户的网络IP,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根据舆论造成的影响,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个人进行问责。

(二)长效监管机制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前沿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了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现阶段,高校舆情具有突发性、多元化等特点,针对这一现象,单纯依靠人力控制或管理,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要实现对现有工作的创新与全面优化,需要在引进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长效监管机制,辅助大数据技术,预测、分析校园网络信息中的潜在冲突和风险[8]。其中长效监管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舆情长效监管机制

在此过程中,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辅助专家系统与大数据系统,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网络数据的分析,通过对校园IP发布网络信息的监控与跟踪,实现对校园舆情风险的监控与分析[9]。尤其在突发性事件导致的网络舆情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跟踪、分析,建立校内、校外、各大院校之间的合作,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为高校舆情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三)科学化机制

为确保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预期的作用,应保证创新机制的科学化建设。其中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科学化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科学化机制

在此过程中应明确,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是存在一个过程的,面对校园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高校需要基于科学角度,完善舆情管理工作。包括从多渠道进行新闻信息发布,及时向各类新闻媒体做好解释,从根本上排除猜疑、怀疑,使舆情管理更加客观、全面、及时,使高校舆情处置得到广大师生、社会的认同。

三、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一)高校网络监控队伍建设

近年来,互联网在公众舆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校内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了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为了快速、顺利地处理校内网络舆论,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及其在校内的舆情,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鲜明特色、有组织的舆论监督团队,完善网络监控队伍,转变仅由学校的辅导员和党委宣传部门负责管理的单一局面。鼓励心理学、新闻学、宣传学、信息网络等专业的学生参与到网络监控队伍的建设中,通过此种方式,提高网络舆论管理的专业性与覆盖范围。

在此基础上,应加强高校网络监控专业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综合实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使高校在应对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控制和遏制舆论与事态的扩散[10]。在组建了专业网络监控小组之后,高校应定期对监控队伍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在工作中,专业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校内热点事件的最新发展动向,提高校内舆情控制能力。

在此过程中,高校网络监控队伍需要严格遵守并坚持“24小时值班”工作制度,及时了解校园舆情的动态与趋向,发挥校内专业人员协调、决策等作用,建立与校外网络舆情管理组织机构之间的良性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校内党支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根据网络舆情的走向,及时发布正向信息,使校园内其他学生认知事实,对待网络事件做出理性判断。

(二)网络行为规范化教育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高校应做好对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化教育,明确对校内大学生开展网络教育的目的在于规范其个人上网行为,使学生认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教育过程中,应将树立大学生的正确法律意识作为核心,从思政课程入手,对学生上网行为与网络言论进行正向引导,将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利、义务教育内容贯穿始终。同时,定期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引导,以防止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使学生明确网络技术的使用具有一定约束力。一旦发现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正当的言论或误导校园舆情走向,教师需要将言论或事件追踪到个人,及时与此名学生进行交谈,从根本层面遏制学生的不规范行为。

组织多元化的校园网络活动,包括“法治学习周”“网络净化月”等,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对网络中误导性言论的免疫力,避免大学生由于网络的隐蔽而丧失其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例如,在活动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网络秩序、不传播色情照片、不在网络上恶作剧、文明聊天等,以此种方式,营造一个干净、健康、有序、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

(三)加强舆情引导

为有效解决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可采用在高校内部设立专业网络舆论应急机制的方式,对校园网络舆论进行及时反馈与正向引导。在此过程中,高校工作人员应增强自身对新媒体时代传媒技术的认知,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以正视问题的心态对舆情予以辟谣,及时纠正学生在网络中的错误性言行,旨在向校内网络用户传播正确的信息与价值导向,实现对校园网络环境的净化。此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高校网络舆情净化机制

在网络舆论事件发生后,高校要转变以往的行为,不能只采取遮掩等手段掩盖信息,而是要及时在校方官网上对事件做出回应。充分利用事件发生后的4个小时,及时向学生发布、说明事件的缘由,确保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同时,安排专门的报道人员与校内舆情管理负责人,在校园官网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答复中要注意个人的措辞。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需要以正面的心态对待所发生的舆情事件,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适时举行校内突发性事件记者招待会,澄清事件,避免网络言论发酵对校园风气造成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从校内挑选具有较强政治素养、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的学生和教师,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降低舆情信息的传播速度,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性。通过此种方式,消除校内学生的跟风心态,使其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实情况,从根本上减少舆论对学校的负面影响,保护学校的声誉。

(四)增强高校公信力

高校作为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重要来源,高校公信力在网络舆论导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新闻传媒部门要从宣传角度入手,主动搭建一个新颖、多元的互动交流平台,以积极的反应与真诚的沟通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以减少学生对学校发布信息的不信任。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势必会对校内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解决此方面问题,高校可在完成对校内舆论的正向引导后,将此事件作为后续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生动案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可以将舆情事件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事件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件展开剖析,利用此种积极、正向的态度处理网络舆情,可以在实现对舆情事件及时处理的基础上,强化高校在舆情管理工作中的公信力。

四、结语

校园突发性事件包括大规模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等安全管理事件与卫生事件。根据教育市场不完全统计数据可知,我国各大高校的突发性事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每次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都会对学校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并对校园治安和校内稳定运营造成重大干扰。为完善高校舆情管理工作,本文从创新问责制度、长效监管机制、科学化机制,建设高校网络监控队伍,进行网络行为规范化教育,加强舆情引导,增强高校公信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此次研究,明确了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所引起的网络舆情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此方面的问题,在后续的工作中,高校需要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制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应急对策,以保证高校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实施。

猜你喜欢

舆情校园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舆情
舆情
舆情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