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民宿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2024-03-11樊昊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乡村民宿民宿乡村振兴

樊昊

摘要 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其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活跃乡村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乡村民宿的发展也给乡村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从乡村的角度出发,在探究乡村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乡村民宿的起源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乡村民宿发展给乡村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乡村民宿的发展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有利于缓解乡村民宿发展给乡村带来的消极影响,推动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民宿;乡村振兴;乡村民宿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3-011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3.027

The Impact of Rural Homestay Development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rural tourism, rural homestay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the rural economy.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omestays has also brought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countrysid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Therefore, the article further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rural homestay development on the countrysi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untryside, based on exploring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rural problems and the origin and concept definition of rural homestay.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omestays fits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hich is conducive to alleviat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ural homestay development on the countryside,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homestays, and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Homestay;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homestay

自工業革命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及全球化的影响下,农村地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而另一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则严重衰退,甚至村庄逐渐消失。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农业大国,由于一系列工业优先和城市偏向的政策,导致城乡资源分布日趋严重失衡,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农业农村资源流失、发展停滞不前,继而形成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经济分配制度,导致城乡隔离的加深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1]。农民为了实现成为城市居民的梦想,为了获得非农部门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大量的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等“三类留守群体”,导致农村“空壳化”成为中国乡村社会的普遍事实[2]。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82年的20.9%上升到2021年的64.7%,农村人口由1982年的79 736万减少到2021年的49 835万,尽管城镇化率不断上升,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依旧还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由于留守群体的特殊性,生产力在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收益,且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严重,导致大量的农村土地未能有效利用。从农村的发展历史来看,相比中老年农民,年轻一代的农民的知识水平、体力、灵活性和适应性都要更胜一筹,但是大量的青壮年离开农村,使得劳动力老龄化和无人接班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亟须寻找一个有效切入点来改善这种状况。乡村民宿业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城市与乡村联结的有效接入点,在整合农村闲置资源、剩余劳动力再利用和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研究乡村民宿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不仅能解决农村面临的如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区域环境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等实际问题,还能为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伴随乡村民宿的快速发展,针对乡村民宿的相关问题研究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在乡村民宿的研究中,李兆华等[3]认为乡村民宿不仅能有效解决旅游旺季住宿不足的问题,还能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金灵等[4]结合国外乡村民宿的发展研究,提出从制度建设、农民主体权益保护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推动我国乡村民宿的健康发展。陈燕纯等[5]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结合行动者网络分析框架,对深圳市官湖村民宿集群旅游空间发展的过程和空间重构效应进行了分析。孙丽丽等[6]通过研究东北农民画符号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宿设计中的发展途径。邓念梅等[7]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宿旅游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桑祖南等[8]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对民宿发展进行了研究。刘靖媛等[9]从共享经济的角度提出民宿未来的发展建议。在发展乡村民宿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中,魏燕妮[10]认为应该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来弥补北京乡村民宿能力、保障、制度以及分配等方面的不足。吴宜夏等[11]以百花山社民宿为例,提出通过乡村民宿与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有机融合的“民宿+”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王璐等[12]将物理学中温度的概念应用到乡村民宿的研究中,探究了乡村民宿的社会“温度”与“自温”对乡村振兴“温度”的“传温”和“增温”效应。吴开松等[1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民宿的政策数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发展程度是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民宿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

盡管当前国内学者从多角度、多领域以及结合其他学科对乡村民宿进行了研究,但是缺少乡村民宿发展对乡村影响的研究,涉及乡村民宿发展对乡村造成消极影响的研究则更少。基于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乡村民宿的发展对乡村的影响,进一步探析发展乡村民宿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是否能缓解乡村民宿发展给乡村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乡村民宿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既具有学术探讨的理论价值,也满足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实际价值。

1 乡村民宿的起源与概念

1.1 乡村民宿的起源

民宿兴起于欧洲,最早以B&B(Bed and breakfast)型的家庭旅馆出现在英国,后逐渐在美洲和亚洲等地区发展。因地区和文化差异,世界各地对民宿的名称没有形成统一,其中Homestay和Minshuku被分别用来表示美国和日本的民宿。此外,在其他地区也使用Home Stay、House Hotel、 Family Hotel、 Family Inn、 Guest House、Hostel等来表示民宿[9,14]。早期,国外乡村民宿是作为富人郊游和休闲娱乐的临时居住地,农民利用自己的闲置资源为富人提供临时休息和餐饮的场所,将其作为副业经营,为家庭增加一定的资金收入。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减轻人们的工作量和增加休闲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居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为了宣泄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和追求乡村宁静的田园生活。我国民宿最早起源于台湾地区,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因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游客涌入农村地区,导致其住宿设施严重不足。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村民利用自己的闲置房屋接待游客以供游客临时居住,自此民宿应运而生。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资本和旅游观念的影响,一种以“家庭化住宿”为主的旅游住宿形式在大陆地区得到游客的青睐,由此大陆地区民宿开始发展。早期的乡村民宿形式主要有“农家乐”、家庭旅馆、民居客栈等。

1.2 乡村民宿的界定

由于学术界对乡村民宿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为了便于研究的开展,依据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发布的旅游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第1号修改单对旅游民宿的定义,民宿是指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 m2,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同时借鉴邱玮玮等[15]对乡村民宿的概念界定,在其基础上进行扩充,将乡村民宿界定为:利用闲置的住宅、农村宅基地、集体用地等资源,在融合乡村文化、人文和生态环境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村民自主经营、合作经营、租赁、出让等形式,为旅游者提供多层次乡村体验,满足旅游者住宿、餐饮、休闲、度假、社会交流、精神愉悦等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旅游核心吸引物。

2 发展乡村民宿对乡村的影响

乡村不仅是农民生活、生产的地方,也是城市游客休闲、旅游以及特色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地方。乡村民宿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6]。尽管乡村民宿的发展给乡村带来了诸多好处,但是乡村民宿的发展也对乡村产生了某些消极影响。

2.1 积极影响

2.1.1 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农村往往呈现“精英进城、老人留守、资源闲置、村庄空心化”的现状,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停滞不前。乡村民宿是一种乡村住宿新业态和乡村生活新方式,发展乡村民宿能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吸引城市资本、技术以及乡建人才回流,有利于加快道路、厕所、给排水、环卫、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产业深化、环境治理、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建设。并且,发展乡村民宿也为社会资本和私营部门参与乡村建设提供平台。同时,乡村民宿融合其他产业,以“民宿+”“民宿+民宿”“‘民宿+’+‘民宿+’”等形式让农产品、房屋、土地、生态、景观等乡村资源产生新的利用价值,推动乡村多元化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1.2 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

乡村承载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来体现乡村文化。乡村民宿已摆脱只提供住宿餐饮的束缚,而是把乡土风貌、特色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更突出文化特性的休闲度假产品。乡村民宿的建设是建立在尊重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文物建筑等资源,与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深度融合。民宿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乡村传统建筑,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乡村民宿有利于深入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使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旅游资源再利用和价值再提升。发展乡村民宿不仅能对风俗文化和历史遗产进行深度挖掘和利用,丰富乡村民宿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民宿品质,更能激发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乡村人文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发扬。

2.1.3 有利于闲置资源的利用。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中最受欢迎的新业态,其逐渐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投资热点,且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民宿是一个容易进入且包容性强的产业,能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帮助农村因地制宜发展新经济业态,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当前,结合“互联网+旅游+农业”理念,融合休闲旅游、互动体验、观光游览、餐饮等一体化服务,将闲置的房屋、宅基地和农田等闲置资源,打造成为乡村民宿、餐饮场所、手工体验工作室、农业参观、农业体验等诸多业态,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乡村民宿集群。乡村民宿集群发展模式,有效整合闲置资源,重新赋予其价值,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同时,在经营方式上,乡村民宿又可以分为长租民宿和短租民宿,如长租主人不在期间,将长租民宿作为短租民宿进行出租,不仅长租民宿主人获得额外收益,还进一步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增加资源运行效率。

2.1.4 有利于農民增收致富。

由于旅游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同步性,因此,乡村民宿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旅居。乡村民宿满足了当代旅游休闲度假市场的新需求,满足了当代人对城市生活的反思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满足了当代人推动乡建运动、倡导乡村复兴的新诉求,通过乡村民宿发展增强民宿对周边乡村区域的辐射带动和协同发展能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经济活力,减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乡村民宿创造了新的消费市场,并且促进当地剩余劳动力再就业本地化,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民出租自有土地和房屋提高财产性收入;通过乡村民宿平台出售农产品、水产品和手工产品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所以,发展乡村民宿有利于拓宽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

2.2 消极影响

2.2.1 破坏生态环境。

乡村民宿通常位于山谷、海滩、湖泊、景区环境中,周围环绕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田园山水。由于部分民宿经营者缺乏保护意识,在建设过程中对环保材料利用较少,并且在利益驱使下违规侵占土地,超高、超面积违建,为了凸显民宿的个性风貌大肆破坏周围生态环境,从而给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乡村民宿日常产生的污水、垃圾等没有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清理、转运、处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甚至导致了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随着游客大量的涌入,其数量远远超出生态环境的最大承载力,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给乡村自然环境造成冲击。此外,游客的一系列不文明行为,如随处丢弃垃圾、攀爬、刻字以及践踏草地、折损花木等行为,都对环境造成破坏。

2.2.2 农民被边缘化。

乡村民宿是农民利用自家的院落,通过自我管理和自主经营的方式进行旅游接待的场所。随着乡村民宿旅游的市场扩大以及需求多元化,乡村民宿也开始向中、高端发展。在打造中、高端乡村民宿的过程中,农民由于资金不足、认识不够以及外来社会资本和人员的挤兑,在乡村民宿的建设上失去了话语权,农民不再是乡村民宿建设的主要力量,更多的是追随者和旁观者。发展乡村民宿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进入乡村,在新思想与旧理念、新方式与旧习俗的碰撞中,城市游客“入侵”了农村,影响了农村原有的生活方式,打破了乡村原有的“安静”。农村本来是农民居住和生活的乐土,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限制了农民在农村空间的活动范围,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使农民在世代生活的农村被边缘化,逐渐成为生在本地的“异乡人”。

2.2.3 农村文化异化。

乡村民宿因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但是,乡村民宿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乡村文化的异化。一方面,乡村民宿的快速发展导致原有的乡村文化被冲淡。为了吸引游客、提供体验式旅游服务,一些民宿会从外部文化汲取灵感,通过采用国外现代化装修设计、提供西餐和日式料理、模仿互联网上流行的网红打卡地等方式,来满足游客的需求。这种文化植入和乡村文化相脱离的行为,会使乡村的本土文化逐渐消失或失去原有的特色。另一方面,乡村民宿的商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也让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在商业化的背景下,为了提高营业额,一些民宿业主可能会选择提供与乡村文化无关的服务,或者将部分历史建筑翻新为高档住宅,建筑失去历史与文化的内涵,且乡村文化的原真性遭到破坏,导致乡村文化异化。

2.2.4 加剧资源消耗。

乡村民宿的发展虽然有效利用了闲置资源,但是也加剧了当地的资源负担。随着乡村民宿的增多,游客数量的增加,导致当地的用水量明显增加。由于很多乡村民宿都没有健全的供水设施,给水资源供给带来压力。民宿业主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住宿条件,会配置空调、电视机、热水器等电器设备。在许多乡村地区,供电条件相对落后,供电设施不完善,导致电力资源消耗加大,电力供应不足。随着乡村旅游的繁荣和乡村民宿的发展,当地的交通运输需求也会增加。但很多乡村地区,交通设施较为简陋,交通资源非常有限,往往会由于道路不通、交通拥堵等问题导致游客难以便利到达,成本增加。

3 乡村民宿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中的重要一环,其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活跃乡村经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发展乡村民宿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乡村民宿的发展有利于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推动乡村生态宜居,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生活富裕。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能有效缓解乡村民宿发展给乡村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3.1 发展乡村民宿能带动乡村产业兴旺

乡村民宿具有建设与运营方式相对简单、投资规模小的特点,是一个易于进入且包容性强的行业。通过推进乡村民宿与农业、文化、休闲、观光、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以点带面深耕“民宿+”乡村旅游产业,丰富乡村民宿产业的业态,拓展共享农业、手工制造、特色文化体验、农副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综合业态,推动乡村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乡村产业链,形成村域产业联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乡村民宿不仅仅是提供居住和餐饮等功能,乡村民宿更是一个生产、生活、生态和生意的空间,以乡村民宿开发为纽带,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的丰富性和乡村文化的独特性优势,促进乡村特色资源向乡村民宿产品的有效转换,推动民宿集群化发展新态势,健全乡村产业体系,夯实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乡村经济规模,促进农村产业繁荣。

3.2 发展乡村民宿能推动乡村生态宜居

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民宿作为以乡村空间为依托的住宿形态,能有效整合各类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把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乡村民宿中,高效合理地利用整个乡村的优势资源,实施村屯绿化美化。由于游客参观乡村并住在乡村民宿,乡村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态的同时,要提供良好的乡村环境和便捷的生活设施,让游客舒适地领略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山水自然,体验不一样的“慢”生活。通过科学规划、设计以及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村内外部道路、网络、水、电、排污、厕所、体育健身、停车场等设施设备;加强污水、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健全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机制,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乡村宜居性。

3.3 发展乡村民宿能促进乡风文明

乡村民宿实现了城市文明与乡村生活的连接,是城市居民深度体验乡村生活的有效接入口。乡村民宿的发展既离不开当地独特的文化,也让村民有了更多在家就业、创业的机会,通过挖掘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将其融入乡村民宿中,使其深刻地了解当地文化的价值,进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发扬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乡村民宿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日常运行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而乡村民宿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家庭成员或者附近村民,为了使其更好地提供优质服务,需要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进行培训,提高村民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乡村民宿的发展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全面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激发和坚定村民的文化自信,形成和睦共处、相互尊重、诚实守信、敬业乐群的良好社会风尚。

3.4 发展乡村民宿能优化乡村治理

乡村民宿发展,管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民宿的发展彻底打破了乡村原有的治理结构,民宿经营者、民宿消费者、民宿拥有者、民宿投资者重构了民宿所在乡村的社会结构。为了保证各方的权力和利益,让每一位“老”村民和“新”村民都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在政府的组织和指导下,壮大民宿合作社、协会,建立行业自治组织,组建村民自治委员会,以《乡村振兴促进法》为指导,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乡村治理原则,制定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推动村级组织依法自治,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乡村民宿发展也能带动“新乡贤”群体发挥作用,利用“新乡贤”的学识专长和经验等,建立适应新时代的村规民约,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互结合、相互衔接的乡村治理机制,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效率,进一步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努力营造农民乃至农民参与的更广泛群体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氛围。

3.5 发展乡村民宿能助力乡村生活富裕

乡村民宿的发展具有自发性,乡村民宿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还能实际解决游客的住宿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乡村民宿的发展始终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是乡村民宿的主要经营者和受益者。乡村居民通过参与乡村民宿的经营管理或提供服务,创造生产价值进而获取资金收入。同时,乡村居民也通过结合“民宿+”產业链的构建,带动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生态资源和服务的价值转化,拓宽其增收渠道。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归宿,就是让农民拥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通过发展乡村民宿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制定合理的经营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农业经营收入。乡村民宿在盘活闲置资源、实现家庭创收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情怀的展示,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对一系列“农村病”的政策回应,包括村庄的空心化、土地废弃、住房闲置、环境污染、文化衰落、农业弱化和农村贫困等。乡村振兴战略是整个乡村系统整体演进发展的过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实质是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解决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业竞争力较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等问题。尽管发展乡村民宿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整体上积极影响带来的效益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的成本,并且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协调,消极影响能降到最低甚至消失。发展乡村民宿可以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助力乡村地区实现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白永秀.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J].学术月刊,2012,44(5):67-76.

[2] 麻勇恒.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9(2):89-94.

[3] 李兆华,金兴礼.乡村振兴视角下长三角地区乡村民宿产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2(12):141-144.

[4] 金灵,任育锋.国外乡村民宿发展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12-08[2023-03-1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21207.011.html.

[5] 陈燕纯,杨忍,王敏.基于行动者网络和共享经济视角的乡村民宿发展及空间重构:以深圳官湖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5):718-730.

[6] 孙丽丽,何晴.东北农民画符号在乡村民宿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1):124-126.

[7] 邓念梅,詹丽,黄进.鄂西南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发展现状、风险及对策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7):880-882.

[8] 桑祖南,冯淑霞,时朋飞,等.基于IPA理论的旅游民宿感知:重要性、满意度和差异——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7):992-997.

[9] 刘婧媛,徐菲菲,何云梦,等.共享经济影响下民宿的演变、发展模式及展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38(7):883-889.

[10] 魏燕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京乡村民宿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生态经济,2020,36(9):135-141.

[11] 吴宜夏,田禹.“民宿+”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以北京门头沟区百花山社民宿为例[J].中国园林,2022,38(6):13-17.

[12] 王璐,郑向敏.乡村民宿“温度”与乡村振兴[J].旅游学刊,2021,36(4):7-10.

[13] 吴开松,张弛.共享经济背景下民宿发展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2):46-52.

[14] 张广海,孟禺.国内外民宿旅游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4):503-507.

[15] 邱玮玮,林业江.国内外乡村民宿研究进展比较分析:基于CiteSpace[J].社会科学家,2022(7):46-52.

[16] 陈琬琦,香银元.文旅农融合视角下莫干山乡村民宿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0):160-162.

猜你喜欢

乡村民宿民宿乡村振兴
孪生院子民宿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你是民宿达人吗
海南省发展乡村民宿优劣势评析
关中乡村民宿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国内乡村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